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制度建设

2017-02-14李永忠

中国民商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人类

李永忠

人类应对物质文明的挑战易,应对精神文明的挑战难。中华儿女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制度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的灵与魂,也是文化自信的血与脉,还是制度建设的根与源。

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结合,将是人类最美好和永恒的文化。”“人类要想解决21世纪的问题,必须要到中国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他由此断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

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尘土,在人类历史上,曾有26个主要民族文明形态,在近6000年的时空长河中,次第登场由兴起到衰落,但只有中文化体系是源远流长横亘古今从未中断。

人类数千年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实现过如此高度的统一。

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2200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中国,就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2000多年来,中国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并取得了在制度文明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汤因比指出,“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并“将在这种不可缺少而又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从顺序上讲,这是第四个自信;但从历史渊源上讲,这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自信。

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不下10多次。

道路自信是前进方向,理论自信是思想基础,制度自信是根本载体,文化自信则是精神动力。

精神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最核心的支柱,精神动力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最本质的动力。

人虽然源于动物,但却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信仰的高级动物。精神生活是人类最高境界的生活,精神动力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动力。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源于先秦文化繁荣的浇灌、汉唐文化兴盛的支撑,也源于儒家倡导的“仁礼安邦”、“以儒治世”,道家奉行的“无为而治”、“以道治身”,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以佛治心”的人生哲学,还源于秦始皇创立的比较科学的权力结构和隋唐创建的比较合理的科举制。正是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较为合理的选人用人体制,保证了中国领先世界1500年。并在这领先世界的时空区间中,给人类历史贡献了“四大发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保障。

五大建设中的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历程中,创建并丰富了自身的五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而前三大建设是在打天下的战争年代确立的,并在建设时期群众运动中发展的。而后两大建设,则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摸索总结的。

反腐倡廉建设,其实从特定角度讲,也是廉政廉洁文化建设。既包括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廉洁文化建设,也包括对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

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同理,一个没有廉洁文化的党,是愚蠢的党,而愚蠢的党是不能长期执政的。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是一个官员必须的基本品格。欧阳修在《廉耻论》中指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党提出制度建设的第一人,应该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36年前的“8·18”讲话,题目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文章中他不但总结了制度的四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且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30多年前,通过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三卷,特别是他的“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让我明白了制度的两层含义。一为浅层意义上的规章、守则,即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要求大家遵守执行的条条款款;二为深层意义上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即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专门机构”,以保证上述那些条条款款得以坚决施行。

30多年前,我在反复研读中,读懂了领导制度的核心,就是权力结构;组织制度的关键,就是选人用人体制。由此,制度反腐、制度监督、制度建党,成为我30年前的自选课题。

1984年,我撰写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略论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1985年,撰写了《改革党内监督制度》和《改革党委“议行合一”领导制度》。1986年,撰写了《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当时没有报刊刊登我这篇文章。直到1994年11月20日才登载在《人民日报》内刊《理论参考》上。

邓小平关于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论断,越来越得到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习总书记读懂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意思,刚上任两个月,就下定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决心;一年后,明确了“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政改目标;2015年1月做出了“制度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战略规划。

如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修改的党章中,制度建设能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并以载体关系呈现出来,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中华文化将更自信

汤因比博士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道路,在现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备这种条件的,是有着2000余年历史、形成独特思想方法的中华民族。”(《展望21世纪》下卷,日文本,第181-183页)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不仅看到了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看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制度成就,使中华文明具备统一世界的基础。故而在其《21世纪的世界》中指出: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资格带领人类走向大一统。他认为,社会文明的衰落,多因为难以应对道德与宗教的挑战,而不是物质文明的挑战。

2000多年令人惊叹的和而不同的融合力,克己复礼的同化力,百善孝为先的延续力,仁义礼智信的凝聚力,无不来自于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定的自信、坚韧的耐心、坚强的定力,从而能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滋养民族文化的之源,并为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是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民族伟大复兴,才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在新世纪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如果说,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有创造力的人拥有了资金;政治进步的关键,则是有公信力的人拥有了权力;而文化繁荣的关键,乃是彰显人性力的人拥有了市场。

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以其对人性的空前解放,引领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那么,21世纪的中国,将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兼收并蓄世界一切有益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文化的全球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党的长期执政,既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也离不开制度完备的巩固。坚定文化自信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才能既推动中华文化的空前繁荣,也推动“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政改创新,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稳定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人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