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无缝对接

2017-02-14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例子习作笔者

李 静

读懂一篇课文,除了需要掌握运用字、词、句的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与篇章有关的高级技能。如何实现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的无缝对接呢?现以《匆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明确技能目标,任务分析保落实

由于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字词识记理解的任务,并且能够通过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故第二课时的重点目标笔者设置为:能运用“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写法,写抽象的事物“风”。这个目标是根据课标要求的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设定的,同时考虑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匆匆》一文中言语形式的“秘密”就在于作者把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了。其学习目标既应该是陈述性知识,也应该是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而本文的写作方法正是可以转化为语文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学生能分辨出文本中的“时间”是抽象的概念,而我们日常做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并且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能让抽象和具体两者产生联系。

二、优化策略措施,借课文例子讲知识

我们经常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究竟是情感观点例子还是知识方法的例子?在设定目标时,笔者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因此,笔者先是抓住文中第3自然段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写“一个日子”过得匆匆:从早上起床、洗手、吃饭、默默、遮挽到睡觉,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流过,捕捉“时间流”。再让学生读一读一连串描写日子脚步的 词语:“ 挪 移 ”“过去”“ 跨 过”“飞去”“闪过”,并提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时间飞快的脚步)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课文把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了,时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仿佛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没有任何挽留的机会。

让我们陷入无奈和哀伤中,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而把时间这一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正是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举三反一”得规律,“举一反三”习技能

要让学生将程序性知识形成技能,必须通过“举三反一”对他们进行训练,这里的“三”不是三篇文章,而是呈现几个具有相同写法的例子。

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入《索溪峪的“野”》一课,问学生:“作者是怎么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野”写得形象生动的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反从它身上跨过去了。”通过品读,我们发现: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索溪峪的水写成一个淘气、天真烂漫、野性十足的孩子,而索溪的“野”也就跃然纸上了。再引一个课外的例子——余光中的《乡愁》,思乡愁绪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是如何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感受到的呢?通过品读,我们发现这首诗使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从小到大对故乡的思念日益加深。通过三个例子,笔者归纳出写作技巧:要把抽象的事物写具体,必须借助一些形象的东西,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其特点。

课到这里,阅读理解的方向已经走向对概念规律的认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已经水到渠成。利用规律,完成写话任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根据《匆匆》一课的训练重点,设计写话任务:“请运用‘把抽象的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把‘风’(可以是春风、秋风、狂风、微风等)写具体写形象。”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很好地实现了语文知识到语文技能的转化,笔者自觉地将习作教学策略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中,改变了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在阅读中讲规则,在习作中运用规则,从而使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例子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习作展示
商界求生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