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岭南文化的广东设计创新体系构建初探

2017-02-14张立巍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特质

张立巍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州 510006)

传承岭南文化的广东设计创新体系构建初探

张立巍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州 51000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和精神的传承,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伴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诸多产业正处于急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转型升级期,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精神支撑完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创新模式。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何顺应现代生活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如何在地方经济振兴以及设计创新中发挥其价值均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从传承岭南文化的视角展开广东设计创新体系的研究,试图为广东设计创新具有更鲜明地方特质的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岭南文化;广东设计创新;地方专学;创新共同体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前言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主旨是打造传统文化产业的新形象,提高传统文化领域的整体素养,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体系,同时将严抓传统文化设计创新人才的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具有自身独有的传统特色。同时,为了重新塑造我国制造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正在起草,未来该纲要将全面支撑“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广东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创新是一种竞争工具,也是目前全球化竞争中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战略。各地方的设计创新战略应该以地域文化为主体定位,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设计创新体系。近年,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岭南文化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把握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平衡,是广东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的关键。本文以《意见》为指导方针,从设计学的视角以正在起草的《中国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中所重点关注的“实现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创新发展”为目标,探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设计知识体系,整合岭南共同体资源,以岭南文化为主体定位,全方位展开促进广东设计创新体系形成的研究,进而实现提升广东经济的竞争能力以及为消费者创造更优的生活方式。

一、岭南文化与广东设计创新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岭南文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地方文化研究热潮 ,岭南文化成为当时广东文人必论的学术显学,李权时在《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1994)中从文化哲学角度界定了岭南文化的概念。梁凤莲在《隔代谈判:关于岭南文化的发见与认知》(2006)中指出对岭南文化应该本着同根共生的意识,进行学习→积累→经验→复原传统→孕生文化气韵→思想,从而去创新文化。程潮、张金兰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2010)中提出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和特色价值等方面开发岭南文化特性的方法。左鹏军在《从岭南文化研究走向岭南学构建》(2013)中指出近年岭南文化研究的显著变化是地域专学的倡导和探索,这实际反映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化趋势。柯汉琳在《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2014)中明确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强调习俗研究和拓展。特别指出由于广东最早受经济全球化潮流冲击,岭南文化具有了更多现代性文化特质,这种变化是不容忽视的。

(二)广东设计创新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王晓红在《广东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建议》(2012)通过调查认为广东省是我国工业设计活动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设计行业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全国领先。率先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和设计师范基地及企业的评定,引导企业加大设计投入,率先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改革。刘杰在《创意产业园区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例》(2014)指出成立于2009年的顺德广东工业城采取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从学术角度看已经实现了协同创新机制。但仍然存在缺乏设计创新示范性企业、亟待完善人才培养与留住人才机制、缺乏企业间合作与良性竞争机制等。陈静、肖怀宇在《广州设计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和新举措》(2015)中调研了广东省中心城市广州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广州设计产业从业人员和专业机构众多、设计产业园已形成规模和效益并产生了集聚发展效应、各类设计专业活动频繁及辐射广等。肖宁在《岭南设计特质初探》(2016)中指出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工业设计圈仍然的中国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品类最丰富的设计产业群,并且与相关产业的研发基地、创新服务群形成了互补互联的创新集群。同时指出现代设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受岭南文化影响,广东工业设计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特质。

二、传承岭南文化的广东设计创新研究现状

罗名君、杨向东在《岭南特色文化在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2009)中从人的五感提取岭南文化元素,把地方民俗融入纪念品的设计。黄开惠在《试论岭南传统图形元素的特色—传承与创新研究》(2011)中指出岭南传统图形是岭南文化长期发展形成的,对传统图形进行传承与再设计是现代设计创新的重要部分。王娟在《岭南文化在广州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2015)中从岭南传统材料的选取、传统造型的模拟和借鉴、传统图形的解构和重组、传统色彩的提炼和升华等方面探讨其在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李昉、马云在《论岭南醒狮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2015)中指出岭南醒狮传统图形广泛应用于岭南的建筑、雕刻以及民俗活动中,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图形是现代设计师创新突破的重要源泉。卢莹在《岭南广府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再生性利用》(2015)中指出注重地域文化的设计诉求由之兴起,岭南广府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肖宁在《岭南设计特质初探》(2016)从典型岭南风物(包括粤菜、岭南画派、岭南武术)视角分析岭南特质,提出上述特质与广东现代设计皆道归同源,设计应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应该在文化传承与革新方面突破。

综上,可以发现在广东省大力推行岭南文化全方位传播的背景下,岭南文化正在不断形成创新性文化,诸多研究也充分肯定了岭南文化对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设计界学者也开始重视对岭南文化元素在广东设计创新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但是,目前设计学研究视角限于岭南传统符号在设计创新中的应用等表象浅层面,有关岭南文化特质及内涵要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岭南设计知识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及广东设计创新共同体资源整合方向的深化等深层次的研究问题急需解决。下面,根据地方文化研究转向地方专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研究变化,提出“岭南设计”知识体体系构建,同时通过诸多创新共同体的优势互补,为广东设计创新体系构建提出方法。

三、向地方专学转换的岭南设计知识体系

(一)岭南风物的梳理及内涵提炼

风物可以引申理解为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岭南典型风物包括粤菜、功夫、醒狮、岭南工艺、岭南画派等等。典型岭南风物均因不同起源与发展过程形成不同形式要素,粤菜形式要素是健康自然,岭南功夫形式要素是融合国术精华,醒狮形式要素是集美复合思想及英雄崇拜诉求,岭南画派的形式要素是“师法自然,求新求变”。只有对岭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分析诸要素的内容、形式、特质及其关系,才能对岭南文化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真实现状、表现形式以及创新趋势有清晰而全面的把握。因此,理性梳理典型岭南风物,从中探寻岭南文化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特质,深度挖掘岭南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进化能力,才能达到提炼岭南文化的内涵的目的。

(二)岭南设计知识体系内容

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变化是向地方专学的转换。现代设计是创造当代地域风物的手段,从地域文化传承的学术研究、岭南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对设计学领域提出的更高要求来看,有必要对岭南文化主体下的设计创新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使之系统化和学术化。因此,需要研究受岭南文化影响的广东设计创新特质,建立地方专学的“岭南设计”知识体系。

岭南设计知识体系是一种设计创新体系,其绩效成果表现在于以下四个子系统的共同协作,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岭南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关注学术基础、学术目标及效果,将这些理论思考与不可脱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结合。因此,必须从上述四个子系统的角度思考和探索构建岭南设计的可能性,并对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相容互补进行更深入考察。

四、优势互补的各创新共同体整合

(一)共同体的含义

任何共同体的本质都是利益的共同体,这个利益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社会整体建设中存在各种不同经济个体,经济个体的独自发展必然具有一定限制,只有数个经济个体组成较大的共同体,资源整合并共享,才能更好面对产业危机,增强生存能力。岭南文化背景下同样存在诸多不同经济个体,这些经济个体同样也是岭南文化的创新个体。

(二)岭南文化各创新主体

岭南文化的创新主体包括产、学、研、政、商等各主体,其中“产”是指设计企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企业、民间手工艺工作室等;“学”是指广东地区的各大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岭南学院等;“研”是指各高校的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广东地区的工业设计协会、各民间岭南文化传承的公益团体等;“政”是指省市政府教育部门、政策扶持部门、宣传部门、旅游部门、贸易促进部门等;“商”是指传统工艺厂家、政府采购、零售商、电商、线下体验、出口贸易等。以上各创新主体各有能力优势,也是岭南文化创新研究缺一不可的。

(三)岭南创新共同的构建

发挥“产”的自主研发优势,利用“研”的理论支撑,通过“政”的扶持和振兴,以“学”为传承途径,以“商”突破市场,共同挖掘岭南文化特色,提升岭南设计创新的竞争能力,构建岭南创新共同体。只有加强岭南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才能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的新策源地,以创新设计理念推动广东产业升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以设计创新促进文化传承,在实践中检验设计创新的生命力,以文化发展提升设计创新潜力,形成产业与文化的良性发展机制。由此可见,岭南文化创新必须打破各创新主体的界限,整合互补性资源、协作开展设计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活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从单一创新主体向到创新共同体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也需求强化各创新主体对“岭南设计”的认同,形成在同一设计价值观念引导下的创新共同体。

五、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大量文献,综述了岭南文化与广东设计创新的研究现状;其次,通过文献综述,从设计学研究视角阐明目前传承岭南文化的设计创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符号在设计创新表象浅层面应用,有关岭南文化特质及内涵要素的研究非常欠缺。由此提出,挖掘岭南文化传承特质,研究广东设计创新对岭南文化传承的认知共识,提出地方专学岭南设计知识系统的构建内容和形式。同时,通过研究广东设计创新各创新主体多方参与和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从多纬度构建岭南共同体,实现共同利益发展的联盟。只有从岭南文化中汲取设计创新的新思路,才能实现广东设计创新的民族化和人文化。■

项目来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岭南工艺产业的当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GD12XYS06】

[1]克雷格M.沃格尔,乔纳森·卡根,彼得博特莱特.创新设计[M].吴卓浩,郑佳朋,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5.

[2]陈冬亮,梁昊光,主编.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2006「京的传统工艺—技术与美」报告书.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工艺纤维大学, 平成18年度文部科学省「面向现代教育需求支援项目」,2006.

[4]泽田美惠子.京的传统工艺—知美技[M].日本京都: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出版,2008.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Lingnan Culture to Building Design Innovate System in Guangdong

ZHANG Li-wei
(school of Fine Arts & Design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ultural spirit support complete with characteristic of our countr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l. Traditional culture, how to comply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life, especially in the loc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design innovation in its value is the concern of the academia.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lingnan culture spread in guangdong design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earch, trying to design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has more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Lingnan culture; Guangdong design innovation; local design subject; innovation community

J0

A

1008-2832(2017)06-0035-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特质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