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扎哈在建筑场所空间方面的设计模式及影响

2017-07-19刘鹏飞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扎哈场所手法

刘鹏飞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浅谈扎哈在建筑场所空间方面的设计模式及影响

刘鹏飞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形式充满张力,作为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的过渡区域的场所空间也是扎哈·哈迪德设计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主要对其建筑外围的场所空间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扎哈建筑形式的形成背景以及处理风格,阐述其“建筑场所空间”的创作手法,并讨论其风格对国内相关建筑场所空间设计的影响。

扎哈·哈迪德;场所空间;至上主义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研究背景

在2000年之前,扎哈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塑造建筑形体,其建成作品如雕塑般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并如同“绝世珠宝”镶嵌在城市肌理当中。在此之后她逐渐开始考虑建筑之外的场所空间,最近一些作品则是将建筑形态溶解并塑造出一种新的场所空间——与现有的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融合为一体。

二、概念阐述

“建筑场所空间”在本文中指的是用地红线内除了建筑基地范围的场地空间,包含了道路、景观、广场铺装和附属的构筑物。“建筑场所空间”不同于“场地景观”,其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其设计手法也不同于传统的“总图设计”,其所需要顾及的是如何与主体建筑更加融合,同时与建筑组合为一个整体更加平和的融入到城市空间中,亦或是以独特的形态更加独立于周边环境。

三、形式与功能的争议

扎哈在建筑上的成就举世瞩目,对于建筑形式的处理手法受马列维奇、塔特林等苏联艺术家影响。尽管扎哈声明其建筑作品是对地块物质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充分考虑,但其符号化的建筑艺术冲击力一直成为评论的话题。扎哈在场所空间中所运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虽然与建筑语汇相同,但由于其平面化和延展性,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又因为场地设计不涉及太多建筑功能等技术因素,因而能够使得“形式化”更自由地发挥。

对于扎哈建筑风格的形式和功能的争议,早在其第一个建成作品问世便已开始,当维特拉家具厂消防车站落成后,其独特的造型成为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一页(图1)。然后不久之后便由于功能上欠妥被移为他用。首先是消防站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消防车停车位,也没有足够的供消防员休息的空间,仅有的休息空间也由于墙壁的倾斜角度导致使用率很低,最致命一点是消防员的工作流程由于建筑内部流线的问题而被影响,仅两个月后,消防站就被迫迁走另觅新址,原有建筑改做维特拉家具博物馆。对于这种建筑功能上的转化,可以理解为扎哈对于形式的探索超越了功能束缚。对于一个实用的建筑来说,应该考虑其功能性,而在扎哈看来“我不认为建筑只是关于一种遮盖和简单的围合,而是一种可以让你兴奋、平静和思考的场所”,她同时也认为“建筑对街道上的生活场景是有一定的影响并将人们吸引至建筑附近。”扎哈认同柯布西耶对于建筑的描述:虽然建筑是由石头、木头、混凝土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材料构成,但是这些材料的巧妙组成却能在某时某刻触动人心。(图2)

四、扎哈的形式至上的形成背景

扎哈的创作风格被评论界归类于解构主义,功能追随于艺术处理手法,其创作风格深受“至上主义”影响。由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创立的“至上主义”曾是当时抽象艺术运动最早萌发同时也是最激进的一支流派。顾名思义”至上主义”是超越之前任何艺术形式之上的艺术形式,能够超越具象艺术而升华出纯粹的情感和体验。马列维奇深受当时前卫诗人和文学批判运动影响,他认为文字和其所形容的物体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从而存在可以探究出纯粹的抽象艺术的可能性,这看似激进而又充满实验性的探索在当时看来几乎接近了一种奇特的神秘主义。在扎哈早期的创作中,建筑界还依然以经典的建筑风格为主导,其抽象绘画般的建筑画就如同建筑行业的“至上主义”,超脱地追求某种纯粹的意义(图1)。在早期扎哈的建筑绘画作品中,采用类似“爆炸透视”的手法,建筑”炸碎”,城市“炸碎”,建筑绘画中是各种透明图层的构成。在香港凌霄阁的建筑平面,宛若一幅集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为一体的构成主义绘画。这些作品能体现出其将抽象建筑形式推向极致的探索与追求。

> 图1 维特拉家具厂消防车站设计手稿,扎哈哈迪德(1996-1999)

> 图2 Judith Turner拍摄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车站室内空间

> 图3 首尔东大门公园和广场设计效果图

> 图4 贝多芬音乐厅设计效果图

> 图5 北京奥运南区公共空间设计效果图

> 图6 凤凰传媒中心设计效果图

> 图7 二道井子遗址公园计效果图

五、建筑形式与场所空间的处理手法

在扎哈创作周期中,对于建筑形式的探索先于场所空间的处理。可以从不同的建筑形式的处理手法中衍生出对于场所空间的处理手法。

(一)抽象和破碎

这是扎哈在建筑实践中的早期手法,从此创造出其标准性的建筑形式。抽象化可以破解常规空间:在抽象绘画过程中,将空间描绘成体量和几何形体,通过重叠和聚合将其重组。而碎片化则是将整体打破,使其相互渗透,重组最终形成了新的几何结构。在建筑形式上则是将其分解成离散的部分,而后又重组形成相互渗透的全新几何逻辑,从而塑造了扎哈独树一帜的建筑语汇。

(二)冲撞

冲撞发生在两物之间,破坏通常会导致一方或者双方形态重构。冲撞的典型案例是扎哈所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厂消防车站,其建筑体量由两个场地里的集合体相互撞击而成。

(三)爆炸

爆炸是扎哈另一种解构主义建筑语汇,当爆炸发生时,将会从爆炸中心点向外放射性地产生破坏力。扎哈在苏黎世的Gmurzynska画廊运用了这一手法,爆炸语汇通过墙面、吊顶、地面上的放射性黑白图案得以表达。

(四)飞跃

在早期的扎哈作品中便存在着大体量的悬挑,有些体量如同要脱离地球引力飞跃到空中一般,如同将建筑投掷到空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几乎改变了对空间的认知。如扎哈设计的比利时安特卫普港“港务局大楼”。

(五)折叠

在苏格兰Victoria Hospital Kirkcaldy项目中,将地板延伸并折叠成墙面和屋面从而形成建筑体量,从而使得自然景观与室内空间相互贯通。

(六)侵蚀

自然界的侵蚀是一种逐渐消逝的过程,如同石块被风雨侵蚀。扎哈则运用这种自然现象来创造。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投标中采用了这一手法。

(七)溶解

如同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般,将建筑和场所空间相互融合在一起,从而苏塑造出及其丰富的室外和室内空间。

(八)扭曲,变形

六、场所空间的设计手法总结

扎哈曾表达过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的欣赏:通过对自然的融合和提炼来塑造景观形式并确定建筑的朝向。Shaimaa Kamel在《建筑即第二自然》中解释道:“环境景观不再是烘托建筑的孤立的背景,而是需要和建筑相互融合。双方的个性与特征相辅相成。”虽然在形式和材料上两者有着各自特质,在扎哈的作品中,建筑场所空间的设计并不独立于整个项目,而是将其融入城市的整体意象。扎哈尝试了各种途径力求将其作品融入到城市肌理中,包括了地形地势的融合、景观与街道的衔接。并且从城市肌理中提取一些要素使用在设计中。

(一)消退

扎哈通常在她的项目中使用“消退”的概念,这是一种处理建筑场地化的方式,通过将场地逐渐延伸从而生成建筑体量,使得两者融为一体。“消退”的处理方式使得建筑有种从场地生长的特质。在扎哈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类似中国水墨画中“退晕”的手法,消退是一种空间无限延续的方式,从而给人一种继续探索和没有边界的感觉。建筑和场所空间亦然。

(二)建筑地形化

将建筑形体和场地的地形保持一致。扎哈成功的将其大部分作品融合在周边环境当中。如所示的首尔东大门公园和广场设计方案。(图3)

(三)色彩的统一

通常扎哈在建筑体量上使用单一的色彩,通常是白色或是混凝土本色,其余部分则是通过大面积草地来覆盖。

(四)建筑形态和肌理的延伸

场地地面的线型、肌理通常与建筑形式、肌理保持一致,在铺装、绿地、水面和台阶的处理上和建筑保持着强烈的关联性。因此而消减建筑和场地的交界。如贝多芬音乐厅设计方案。(图4)

(五)底层架空

扎哈将底层架空使得建筑场所空间具备渗透性,从而将周围的场所空间和室内空间相互连接起来。或者将建筑的转折处抬起,让流线型的场地肌理穿越。如荷兰海牙舞蹈和音乐中心。

(六)其他多种出来手法

1.屋面景观处理;

2.打开室内空间;

3.墙体延伸;

4.使用反射界面,使得场地的绿色能够在建筑体量上得以延伸;

5.建筑与自然直接相连而不存在铺装地带。

七、扎哈场所空间设计风格对国内项目的影响

在国内早期的建筑场所空间设计多以满足功能和安全为主,在满足红线退让、消防流线和机动车流线的需求上,建筑之外的场所都交付给景观绿化处理,早期的景观从总平面的视角,采用经典的几何化构图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造成场所空间的平面化,难以和建筑空间形成呼应。以扎哈为代表的先锋建筑师在追求新的建筑造型的同时也在探索建筑之外的场所空间。在扎哈的建筑及场所空间设计风格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更多自由形态的场地设计,在国内项目中出现的自由形体的参数化建筑设计作品中,场所空间使用与建筑相同的语汇,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城市中。

由BIAD建筑创作工作室团队所设计完成的北京奥运南区公共空间是一个建筑与场所空间紧密结合的综合体(图5)。高达30万平米的建筑规模包括了:市政管廊、市政交通环隧、地下停车、地下商业综合体以及一座商务综合体。而覆盖了这些复杂空间的则是一个连续起伏的三维景观面。建筑、场所、景观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场地起伏的地形成为建筑的顶板,因而塑造了室内渐变的高度,而场所空间宽窄的变化则制约了建筑功能的排布。

在造型方面,场所空间语汇采用了自由的流线型手法,在下沉入口、景观边界、建筑排烟窗井的处理上,都采用了这一手法:收放自由的流动曲线,建筑和场所相互融合,因此建筑的特征和边界化解在场所空间中,以至于在体验场所空间时几乎感受不到建筑的存在。

场地夜景照明也追随场所空间的造型趋势,通过流线性灯光带处理强化了场所空间的流动性。所有的造型灯光都通过二次反射来形成,从而对于场所空间造型提供了一种柔和的勾勒效果。

同样由BIAD建筑创作工作室团队所设计完成的凤凰传媒中心的场所空间则更为纯粹(图6)。不同于奥运南区公共空间的建筑与场地的相互贯穿融合,凤凰传媒中心的场所空间则更多的为了烘托建筑主体的动感,并且将街道、建筑环绕的开放空间和朝阳公园的公众流线相互连接。场所空间因此也被设定为三个主要部分:西侧城市入口广场、建筑中央广场及东侧面向朝阳公园水面的广场,建筑的曲面造型被投影在地面上形成这三部分的主要构图骨架。西侧城市入口广场的地下空间入口轮廓呼应了场地边界和建筑轮廓;中央建筑环绕的开放空间,通过灰度不同的石材铺装低调的暗示着场地的曲线结构;而在东侧,场地的曲线空间整体被释然,“拥抱”朝阳湖公园水面。如同建筑主体起伏灵动,场所空间也随之起承转合,伴随建筑空间来阐述这个项目给城市带来的活力。

在城市空间之外的开阔自然环境中,建筑场所空间在衔接建筑空间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公园当中(图7),场所空间远大于两座展馆建筑,并且遗址保护棚的造型以功能为主而不涉及造型设计,因此大尺度的场所空间能脱离建筑单体而形成独立的风格。考虑到历史在时间上的线性属性,场所空间也通过有方向感的折线构成,从西北转折起伏地蔓延到东南侧,途中设置放开折线形成建筑前广场,并通过一些偏离的折线来传达历史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遗址公园所展示的属于史前文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场所空间上需要体现出当时粗犷雄浑的气质,因而采用了硬朗的造型,并采用毛石、夯土等材质来烘托出质朴的历史感。和充满力量感和叙事性的主要线性结构相呼应的是北侧的园林种植区,通过平面上的自由曲线在起伏的地形上形成较为柔和的延伸性,场所空间更偏自然化和休闲。

八、结语

在扎哈的若干作品问世之后,人们更大程度上接受了这种建筑和场所空间一体化的处理方式。因此无论是设计者根据项目情况的自创,还是受到了扎哈等建筑师的影响,国内相同类型的建筑场所空间设计的实例和方案也有所增加。有些项目在设计阶段和施工完成度上都十分优秀,有些作品因为设计或是因为施工质量欠缺,而存在瑕疵。尽管对扎哈个人创作风格的褒贬不一,其后追随者的曲折实践也参差不齐,然而这种形式至上的风格的确带来了活跃的城市生活和非凡的空间体验。■

图片来源

图1、图2:Zaha Hadid, Judith Turner: A DialogueWith an essay by Joseph Giovannini and texts by Zaha Hadid and Judith Turner.

图3:http://www.shejiben.com

图4:http://zhan.renren.com

图5: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6:http://news.ifeng.com

图7: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1]珊珊,等.扎哈·哈迪德与争议随行[J]. 明日风尚.2011(3):84-87.

[2]冯江,徐好好.关于珠江边两块石头的对话——广州歌剧院设计深化访谈[J].新建筑,2006(4):42-44.

[3]李辰琦,张伶伶 .“杂乱”中的“动态有序”——解构主义建筑的动态性秩序[J59]. 建筑师.2004(1):84-88.

[4]Zaha Hadid, Judith Turner: A DialogueWith an essay by Joseph Giovannini and texts by Zaha Hadid and Judith Turner.

Discussion on Zaha-Hadid’s Design Strategies of Site Space and Influence

LiU Peng-fei
(Beijing Jian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44,china)

The form of Zaha Hadid’s architecture design is powerful, the site space which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is alsoan unseparatable part of her design.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her architecture’s form making strategies and concludes some methods for site space design. The essay also presents some examples of site space design in China to demonstrate Zaha Hadid’s influence in this area in China.

Zaha Hadid; site space; suprematism

[J59]

A

1008-2832(2017)06-0066-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扎哈场所手法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七步洗手法
远离不良场所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结晶之美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