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老年精神音乐学在国内研究的重要论域
2017-02-14罗小平霍橡楠
罗小平,霍橡楠
析老年精神音乐学在国内研究的重要论域
罗小平1,霍橡楠2
文章回顾了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和优势,论述了目前该学科的几个主要论域及其重要性。围绕音乐对老年群体生理功能的积极效应,对相关研究给予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分类,并从神经生理学基础实验的角度总结了这方面的贡献。文章还分析了音乐对老年群体的知、情、意的调节作用,对老年人幸福感、美感、道德感及认知能力、意志力的有效影响并涉及到老年人音乐能力的保持、发展与迁移以及老年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最后,文章揭示了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综合音乐活动方式、心理场的成因、形态与规律,探索了广播、影视、网络等音乐传播方式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系。
老年;精神音乐学;社区音乐;音乐能力;音乐教育;音乐传播;音乐活动
老年精神音乐学(Psychogeromusicology)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该学科既注重老年人在音乐行为中的心理特征、认知过程的研究,阐明其音乐能力的衰退、保持和发展的规律;也关注音乐对老年群体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音乐对老年人精神生活与心理动态的影响。即把音乐与老年人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宗旨。
老年精神音乐学于2002年在国外登堂入室,在《心理音乐学》等相关的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后,*Annabel J. Cohen:《音乐心理学和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精神音乐学》,《心理音乐学》, 2002年第18期,第4页。在2005年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罗小平在她的主题发言中,向国内同行介绍了这一新兴学科的概况,引起与会代表们的积极关注。2006年,罗小平又在《黄钟》上发表论文《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一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罗小平:《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一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黄钟》,2006年第2期,第75—81页。,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研究性质、对象、范围,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2008年罗小平又组织星海音乐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申报了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课题“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对该论题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成果《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一书,于201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该学科的发展现状看,国内学科构建的背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之道,民族性格中尊老敬老的特质是该学科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其二,中国养老事业的构建与发展是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机构的慈善之举,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到各级的地方老龄工作委员会都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能机构;其三,老年人所属的工作单位、生活社区、乡镇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老年精神音乐学被引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后,相继引发的研究与实践,不同程度地涉及教育、传媒、医疗、保健、福利诸方面,因此,笔者想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及近年来国内其他研究现状,谈谈该学科在国内发展的重要论域。
一、音乐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积极作用
音乐对老年群体生理功能的积极效应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音乐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研究,是通过机体在接受音乐刺激的情况下,对各种生理指标变化的测量进行的,如对脉搏、心率、血压、呼吸率、肌肉紧张度、皮肤电、瞳孔反射、胃蠕动和血液含氧量和溶量等变化的测量,来衡量音乐的效度。国内音乐治疗临床实践的成果显示,音乐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痴呆症、抑郁症,以及改善睡眠、身体平衡、听力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据项海秀与张一楠在《音乐治疗对老年痴呆症的康复的干预》一文中,对国内外相关成果的评介,可以看到音乐治疗在激活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长时记忆、增强其短时记忆时的效果,在改善其认知行为、失语症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减轻其由脑退化影响的情绪障碍中的效应。如让患者聆听和演唱年轻时期喜爱的歌曲并进行讨论可活化他们旧时的难忘回忆,治疗师将生活常识编入患者熟悉的歌曲又可加强其短时记忆的能力。*项海秀、张一楠:《音乐治疗对老年痴呆症的康复的干预》,《第十二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交流会议论文集》,2015年,第81—87页。
张俊霞、葛丽平的《音乐疗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的作用研究》介绍了研究者运用歌唱放松疗法,通过生物反馈仪测量显示,运用这种疗法可使患者的血压下降、心率减缓、肌电下降、脑电反应C波增多,从而达到减少心脏负荷、稳定血压的功效。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辅以歌唱疗法,其效果高于没有运用歌唱疗法的对照组。*张俊霞、葛丽平:《音乐疗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的作用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72—173页。
需要强调的是,音乐作为刺激变量的生理反应测量,会受到被试的当时心境、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审美经验等其它因素的干扰,其准确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此类研究时,研究者要注意上述因素的干扰程度。
音乐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感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如经过歌唱训练,老年人的肺活量得以扩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反应速度。弹奏钢琴更可以使他们的手、脚、眼多种器官的协调与统一得到训练。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可以得到锻炼,并起到防止大脑老化与衰退的作用。
音乐的间接作用是通过调节老年群体的情绪影响其生理反应。此外,音乐的辅助作用体现于配合其它运动使动作更协调有序。如在做操、散步、武术等活动时搭配适合的音乐可以增强其平衡感和韵律感。在邓红梅、王洁的《户外太极拳运动结合民族音乐对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一文的实证研究中,设计了对照组:没有进行户外太极拳运动及民族音乐活动,只有坚持每天饭后散步;观察组:使用民族音乐配合户外太极拳运动,30—60分钟/次,每月运动30次,共3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均有干预前测及干预3个月后的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尽管,这里没有进一步对太极拳有无民族音乐配乐的比较测试,也能看出研究者在设计中还是考虑到音乐伴随运动的积极作用。*邓红梅、王洁:《户外太极拳运动结合民族音乐对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第17期,第4229—4230页。
为了明确音乐对老年群体的积极效应,老年精神音乐学会以更精确和周密的数据来寻求音乐对老年人生理反应影响的各项指标,考虑音乐变量与其它主体因素变量的关系,设计具有普适性的音乐曲目库并根据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选择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方案。分析音乐学习对老年人各感觉器官作用的实证案例,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为基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成像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MRI)等科学仪器的测试显示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等要素在大脑某区域的动态以及音乐训练对脑结构产生的积极效应,了解音乐对预防各种老年疾病的具体效果、对治疗老年失语症的作用等。
二、音乐在老年群体心理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音乐对老年人知、情、意心理结构的调节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其情绪状态的调节。音乐能够调节老年个体的情绪强度和长度,使之趋于平和。比如欢快跳跃的音乐可以缓解懈怠、疲惫的情绪,激昂雄壮的音乐可驱散沉闷、抑郁的愁云,柔情、优美的音乐可缓和过度兴奋的心情,愉悦的小曲可使愁怅满怀得到畅快的舒展。音乐还有助于释放老年人的积极情绪。依据神经学家所做的音乐欣赏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实验结果,大量被试能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愉悦的满足感,而引起这种感觉的脑神经反应区与奖赏和动机刺激区域有一定的关联性。*Blood,Zatorre:《对音乐强烈的愉悦反应与大脑包括奖赏和情绪的区域相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98期,第11818—11823页。
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诸多老年大学的学员对此深有感受。如福建省石狮市老年大学音乐课教师吴荫治就谈到,该校音乐课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学员认为他们的生活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使他们忘却年龄和疾病,让心灵永驻春天,音乐是快乐的源泉。*吴荫治:《音乐的魅力——我在老年大学教音乐课》,《今日科苑》,2012年第12期,第102—103页。音乐还有助于弱化消极情绪,在我们研究团队对广州老干大学钢琴班学员作访谈时,老干大学钢琴联谊会会长卜德宝认为:“音乐对人的消极情感会起到一种化解作用。”全国大赛获奖者乔非也谈到:“通过听赏音乐,音乐的学习交流,甚至可以通过音乐学习这一途径,得到琴友的关心和帮助,可以化解人的负面情绪,忘却烦恼的。”*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王文惠、张健在《音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对徐州市区老年人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也谈到:在参与问卷调查的近百位老人中,认为音乐可以使其放松的占85%,音乐引导老年人的积极心态、提高生活乐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心理效应也在研究中得到证明。*王文惠、张健:《音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对徐州市区老年人的调查与分析》,《艺术科技》,2016年第3期,第83页。
音乐在老年群体心理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在国内的研究中多为体验式的叙述,实证探究的课题较为罕见。本团队陈蔓琳硕士对音乐与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颇具价值。她运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与艾森克人格问卷表及自编的个人信息调查表,对音乐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证明音乐学习组老年人较非音乐学习组老年人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音乐学习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197—211页。
此外,音乐治疗在缓解老年人的焦虑症、孤独症、抑郁症上的众多成功病例,也从医学角度充分说明音乐在调节老年人情绪上的作用。
音乐对老年群体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情感的强化亦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冼鼎昌在教堂里聆听巴赫《d小调托卡他和赋格》的体验,就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它广袤的、悲壮浑厚的音响和气氛,如此强烈地和我在教堂墓室里激发起的历史情怀和对生命与死亡的沉思发生共鸣,在我心灵中引起电击般的震撼……”。*冼鼎昌:《爱丁堡随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2—35页。
其次,音乐对老年人心理的调节还体现于音乐能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丰富老年人的认知。通过音乐与主、客体结构动态的本质联系,对主、客体节律的象征、比拟,使欣赏者由内至外去领悟主、客体世界的基本特征。通过阳刚、壮美音乐的聆听,其内蕴的积极力量、乐观精神均能使人勇气倍增、活力奋发。
由此可见,老年精神音乐学研究的是采用什么样的音乐,通过怎么样的方式,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如何使这种功能得以发挥,并达到何种程度。
三、主体音乐能力与老年音乐教育
1.音乐能力的保持、发展与迁移
对老年人音乐能力的研究,是国外老年精神音乐学涉足较多的论域,也是我们研究团队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在老干大学钢琴学员和政协联谊会合唱团队员中的研究,从音高、音值、响度、音色、节奏和节拍六个方面,对老年人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测评,结果证明老年人通过一定的音乐学习训练,可以使其音乐听觉判断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老干大学钢琴组与非钢琴组老人的视觉材料加工速度测试中,非钢琴组显著慢于其他两个钢琴组的老人,听觉材料加工速度显著慢于钢琴高年级组的老人。老年钢琴学习者不仅在听觉材料的加工速度上存在优势,在视觉材料的加工速度上也存在优势。在听觉材料工作记忆容量测试中,两个钢琴组老人的听觉材料工作记忆容量亦明显大于非钢琴组老人。
应该说,我们团队的研究是国内老年精神音乐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研究结论表明钢琴学习使老年人在音乐才能上得到的训练与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迁移到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一般认知能力上,对一般智力,尤其是液态智力也会存在积极意义。*罗小平、任杰:《钢琴学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 8期,第73—75页。
此外,中国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丰在《老年人群日常经验对其音乐结构性认识的影响》一文中,探索了何种性质的日常经验、学习形式更有助于其对音乐结构性的认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以北京朝阳区南沙滩社区老年合唱队的队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活动观察进行研究,证实了日常经验与认识音乐结构性能力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具有清晰结构特征的日常经验、互动互助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老年人认知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李丰:《老年人群日常经验对其音乐结构性认识的影响》,《音乐传播》,2016年第2期,第65—70页。
2.老年音乐教育与老年群体身心的发展
国内老年人音乐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仅以广州市老干大学为例,钢琴学习班已发展为41个,拥有学员922人。其它如声乐、合唱、古筝的学习也受到热烈关注,老年人音乐教育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本团队王少明教授在研究中通过分析老年人音乐教育地位、教育主体、教育目标、内容与方式的特殊性来阐明老年音乐教育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见解精辟。如王教授从社会教育、老年教育、艺术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音乐教育的特质,指出:无论是从知情意还是真善美的角度,老年音乐教育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让老年人获得一种青春感、自由感,人格变得完善,而且音乐学习比其它艺术学习更有乐趣、情感体验更强、审美理解更深邃。*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278—294页。
与此同时,国内老年大学的教师和关心老年音乐教育的学者亦从老年音乐教育的概念与现状调查、老年音乐教育的意义与存在问题的反思、终身音乐教育的价值、各地区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的特色、不同课程(钢琴、声乐、民乐)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老年人音乐学习心理、音乐教育对老年人身心的影响等角度,探讨了与老年音乐教育相关的诸方面。
笔者认为,国内老年大学音乐教育值得关注,并且很有特色的方面是学以致用的表演实践。各级老龄机构、各种媒体开展的老年人音乐比赛与文艺演出活动,各种节日的庆贺活动,老年人有组织或自发的他娱表演都为老年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机会。在表演实践中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集中得到体现。与此同时,他们的演出实践在客观上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促进了广大老年群体的积极心态,让当下中青年群体看到了未来老有所依的选择性与可能性。
陕西渭南市老年大学民乐团的实践就是鲜明的例证。乐团成立8年来,排演了60多首著名传统乐曲和具有地方色彩的经典曲目,在该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团成员认为这里提供了每人展示音乐才华、互相交流的平台,当他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并感染了广大观众,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时,会感到精神上无比的畅快!*武茵茵:《音乐永不老赤心胜晚霞——记陕西省渭南市老年大学民乐团》,《金秋》,2016年第10期,第58—60页。
可惜该论域系统性的理论成果或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在了解老年人音乐能力保持、发展规律,把握其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来研究老年人音乐教育的特点,形成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是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在老年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促进整个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上有重要价值。
3.老年人音乐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
我们研究团队的温亮宇硕士对中外老年音乐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在国外老年音乐教育调查的一节中,汇聚了法、英、美、日、瑞典、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德等国家老年音乐教育的信息并对一些个案进行了具体剖析。通过对国内外与本地——广州老干大学的调查,他认为国家的老年音乐教育反映了其国民经济的实力与水平,国外的老年音乐教育的支持来自民间慈善机构,教育强调音乐的体验与分享,国内的老年教育是由政府专门拨款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对老年人的教育极为重视,老年大学在音乐教学上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295—319页。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广阔的探究空间。如中外老年音乐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的比较;中外老年音乐教育的民族心理、文化根源差异,中外老年人音乐教育的互补等。
四、音乐与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环境
广场、公园、养老院、福利院、社区等场所是老年人经常活动的聚集之地,亦是他们开展音乐活动的理想平台。探索其开展音乐活动的方式、效果,研究老年群体因此所获得的身心愉悦、能力发展会使该论域成为研究热点。
本团队霍橡楠的研究课题“群居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方式研究”已发表三篇论文:
在《群居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方式研究构想》一文中,作者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遵循的重要原则:“因地制宜、人助自助”的简易化设计原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的个性化指导原则,“规避风险、循序渐进”的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养生性”的功能性原则以及研究中的“无米之炊”的条件难题、主体机能衰退的技能难题、化繁为简的去专业化的操作难题等几个方面,均作了具体的论述。*霍橡楠:《群居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方式研究构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 年第2期,第132—138。
在《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心理场成因分析》一文中,作者运用拓扑心理学中“场”及“准事实”理论,对存在于剧院、文化广场、社区、养老院等各种空间和各种老年音乐活动中,影响行为主体表演心理场形成的个体客观事实(相貌体征、健康状况、心理经历)、客观环境事实(自然环境、活动性质、表演场地、活动形式、群体特征)都作了较详尽的分析。*霍橡楠:《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心理场成因分析》,《音乐传播》,2015年第1期,第74—80页。
在《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心理场存在规律》一文中,研究者运用拓扑心理学中“场”及“准事实”理论,对存在于各种活动空间和各种老年音乐表演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表演心理场的存在形态、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霍橡楠:《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心理场存在规律》,《音乐传播》,2015年第3期,第37—41页。
作者认为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除了从音乐发生的内在机理来把握音乐心理认知过程之外,从影响心理场形成的个体和环境因素、心理存在的空间维度和运动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更能够接近心理现象存在的本质。
国内的学者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杨丽荣的文章《高校音乐资源在社区中的运用》,作者分析了师范类高校音乐系学生所具备的音乐教学能力和高校各种音乐设备的条件,认为发挥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有助于老年大学和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杨丽荣:《高校音乐资源在社区中的运用》,《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下),第132—138页。
此外,许春蓉的《影响社区老年人音乐文化活动的因素分析——以都江堰市为例》一文,指出影响社区老年人音乐活动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许春蓉:《影响社区老年人音乐文化活动的因素分析——以都江堰市为例》,《北方音乐》,2015年第16期,第201—202页。中国音乐学院龚娜的硕士学位论文《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从空间维度、科际维度与精神维度分析音乐在社区文化建设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并依据一手调研的结果,对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在此论域仍有许多可以拓展的论题。
五、音乐传播与老年人精神生活
老年精神音乐学在国外的研究中,较为关注音乐与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而对音乐传播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影响的论题却较少研究。王少明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他通过比较中外的广播音乐媒体、影视音乐媒体、网络音乐媒体老年频道的现状,提出了这些媒体老年音乐频道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高见。如他认为国内在广播音乐媒体中,要借鉴美国广播媒体的经验,使老年音乐广播逐渐走向“非老年化”,同时要做到“基本非功利化”,要根据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特点,选择音乐广播内容和方式。再如他提出在网络音乐传播中老年人要注意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使自己的欣赏更有真切感,利用网络交互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使个体体验超越时空的限制并发挥网络音乐广泛性与自由性的优势使音乐的选择更多元、丰富。王少明教授纲领性的卓见为后续探索提供了持续思考的生长点。*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年,第324—332页。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节目组多年来积累了老年音乐节目播放的丰富经验。他们设计了“金曲百年”的音乐节目,以近百年的老歌为核心,播放、评介中老年人熟悉且艺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歌曲。该台编辑们认为老歌既能够满足中老年听众审美心理的需求,又能适应层次不同的中老年听众的求知心理。为了办好这一特色节目,他们从节目的编排样式和技巧上下功夫,以视听交融的多媒体手段,亲切、贴心的口语、促膝谈心的气氛吸引听众的兴趣、激发听众的共鸣,基本实现了预想的目标。*邱晓鹏、刘雪飞:《淘在岁月里醉在旋律中——办老年音乐节目的几点体会》,《声屏世界》,2011年第3期,第48页。
我们认为老年精神音乐学一方面要研究音乐究竟如何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品格,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如何?另一方面,又要分析网络、影视、广播等媒体应该如何发挥所长,有效地传递音乐的影响,以及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两者该以什么方式相结合,等等。
上述的五个论域,前两个论域涉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体现了“老有所乐”的理念,第三个论域涉及老年人的发展,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要求相系,第四、第五个领域是从个体与群体的需求,拓展到老年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精神需要。这五个领域的布局,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整体考虑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使老年精神音乐学的建构具有系统工程之视野,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不断完善与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吴修文】
Research Fields of the Chinese Musicological Study in Geriatric Psychology
Luo Xiaoping and Huo Xiangnan
With a review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ological study in geriatric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 classifies the major fields that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discipline and states the importa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in accordance to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usic upon the physical functions of seniors and in the angle of the basic experiments in nerve physiology. It also analyzes the following details from case to case: the balancing function of music on geriatric cognition, emotion, and ideology; the effective impacts on the senior sense of happiness, aesthetics, mora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willing power; the maintena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geriatric music ability; and the specificity of geriatric music education.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which cause, shape, and regulate the mixed music activities of seniors in social life, including an explo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ical transmitting modes, such as radio broadcast, movie, TV, and Internet, and the senior mental life.
2016-11-06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群居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方式研究”(13YJC760037)。
1.罗小平(1945-),女,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霍橡楠(1973-),男,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1.009
J60-051
A
1008-7389(2017)01-0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