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德业双彰
——记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
2017-02-14王少明
王少明
内外兼修 德业双彰
——记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
王少明
我国当代音乐理论界,提起罗小平教授,大家都耳熟能详且敬服有加。尤其在女性音乐学者当中,她是一面旗帜。罗小平集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于一体,横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文学、音乐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是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其理论成果影响弥深。
罗小平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以省高教厅公派访问学者资格赴加拿大深造。她是星海音乐学院为数不多的几位二级教授之一,曾任广东省第八至十届政协常委、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第一至三届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获得各种荣誉无数:“国务院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十大师德标兵”“ 广东省第五届教学名师”,并六次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她还是“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终身荣誉理事”、1997—2005年任省级重点学科“岭南音乐文化”学术带头人、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通讯评审专家。另外,还获过多项学术成果奖励,如:1999年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论文《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论文《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与冯长春合著的《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获广东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与黄虹教授合著《音乐心理学》(第二版)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她出版专著有《音乐美的寻觅》《音乐美学通论》(与修海林合著)、《春之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音乐与环保》《音乐与文学》《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与余瑾等合作)等10部。参编教材《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副主编)、《钢琴视奏教材》(四册)、《中老年人钢琴基础教程》(四册)、《艺术集》等。参与编写钢琴曲《苏联名歌钢琴改编曲》《岁月如歌——流行歌曲钢琴演奏集(二)》。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100余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重要课题多项。
罗教授出身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因素无疑会给她带来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罗致平是广东龙川人,其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曾先后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法商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任过教,一辈子都在同学术打交道,翻译和撰写了一批论著。在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时,罗小平教授写了一篇题为《父亲的微笑》的纪念文章,发表于《南方日报》。其中谈到她父亲最初学的是神学,后来转向民族史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并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和民俗学会颁发的银质荣誉奖章。
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教过中小学和夜大等不同级次的数学。罗教授是独生女,6岁时母亲要她学钢琴。由于她从小天资聪颖,加上勤奋有加,一举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当时能考上者简直是凤毛麟角。她读附中期间曾师从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郑丽琴教授。附中毕业时,不巧赶上了大学本科压缩招生,由于她喜欢写文章,就改考音乐学系,无奈第二年音乐学也不招生。只有按当时政策接受工作分配,她被分到中央民族大学作为钢琴伴奏老师。没有读成书对她的打击很大,对她母亲打击更大,因为在母亲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很深。分到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舞蹈、管弦乐伴奏,去了不久她就成为骨干。1963年她考上了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65年她写了第一篇关于舞剧的评论文章,发表在《大公报》。后来接二连三写了二十余篇评论、散文、杂文和小说。1979年,以同等学历考上中山大学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
因受父母和她先生的影响,罗教授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北京而留在了广州。机缘巧合下,罗教授被当时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关伯基老师看中,建议她来星海音乐学院工作。因为关老师了解罗小平的情况:附中学钢琴,后来又改学文学,既有较好的钢琴演奏基础,又有较扎实的文学功底,若从事音乐美学教学和研究比较容易上手。在文学和音乐学之间,她更倾向音乐学尤其音乐美学。
她对学术既有着帕斯卡尔式的“不安分”,也有孩童般好奇。这种“不安分”或“好奇”,一方面使她对未知世界总是保持一种跨界视野,另一方面,她尽管年逾七旬,但心态仍像孩童一般,总是那么达观、单纯、富有童趣,并且“玩性”弥足。由于她怀有一颗好奇心,举凡与音乐有联系的学术领域她总能找到逻辑的节点,并从节点中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如她所涉及的音乐学科领域,有少儿和老年人钢琴教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文学、音乐环保学、音乐表演美学、老年精神音乐学等。她对跨界的涉猎又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描述,而是深度追问、无穷探索,并力图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或领域的问题结构。也就是说,她的研究不是那种即兴式的零敲碎打,也不是那种功利性的应景之作,而是有一种致思学派的努力。她和修海林教授合著的、有“学派理论”之称的《音乐美学通论》,以及与黄虹教授合著的《音乐心理学》都是这一努力的结果。在她看来,学派的建立不是一种封闭式的结果或状态,而是一种历史开放过程,这种过程永远处在正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她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只是作一些奠基性的工程,更多的是寄望于后来人。从理论上讲,学派的建构有两类:一是以“主义体系”为特征;一是以“领域体系”为特征,强调的是“问题结构”。后者则是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教授所主张的。赵教授认为,就建立哲学的学科体系的思路而言,应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主义的体系和领域的体系。他在《让哲学思维在领域体系中溶炼凝聚》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要得到有活力、无止境的发展,应当按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这学科的体系呢?这体系应当从某一主义的原则推演出来,还是由若干必不可少的领域组成呢?按前一种方式所建立的,是主义的体系,按后一种方式所建立的,则是领域的体系。”*赵宋光:《让哲学思维在领域的体系中熔炼凝聚》,载《赵宋光文集》(第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显然,罗教授所要建立的体系,一定是以各个领域的问题为契点的。在她和修海林合著《音乐美学通论》中,把一个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搭建在一个体系中,并以相得益彰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整本书以赵宋光提出的“立美”概念为主线,以音乐“三要素”(即意识、形态和行为)为存在方式,以“四美”(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风格美)为本体来建构该著体系的。该书总体框架运用的是历史和逻辑、抽象和具体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亦有不少原创思想,在向“学派”方向启迈了一大步。但罗教授认为,还有些逻辑上的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理清,如“立美”“三要素”与“四美”之间的逻辑衔接还有些缺环尚待去弥补。
在罗教授看来,赵宋光教授“立美”的理论,是深具原创性的,无论是对大美学抑或音乐美学的发展,其理论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赵先生的理解,相对审美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立美”则是一个实践范畴。立美是“建立美的形式”,是主体驾驭客体、创造客体,目的是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向人类传递审美意识。审美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18页。,笔者多次就“立美”问题请教赵先生。他其中谈到西方美学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从古希腊“实体论”美学到康德“审美论”美学,中间缺乏一个本体论层面的美学即“立美”。这对笔者启示很大。笔者不久前到武汉大学去看望著名美学家刘刚纪先生(也是笔者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他说赵先生“立美”理论是非常了不起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传统美学,需要我们认真去挖掘。他非常遗憾地说,在大美学界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和研究赵宋光先生,这是美学界的一大缺憾。由此,罗小平、修海林作为音乐美学学者先知先觉地能关注赵宋光的美学研究成果,并把其成果作为自身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导向,创造性地贯穿该著始终,这是非常难得的。
《音乐美学通论》毕竟是两个人所为,要真正使两个人的思想在逻辑上保持自洽性很不容易。这里尤其涉及到修海林的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罗教授的音乐美学本体层面“四美”的关系。在罗教授看来,修海林的“三要素”论是很有创意的理论,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三要素”中的“行为”要素,因为“意识”和“形态”别人早已提到过,而把“行为”经过重新诠释纳入到音乐美学是他的首创。实际上“三要素”中最主要的是“行为”。修海林则吸收了中国古代乐论和民族音乐学都重视行为这个要素的思想,所以,她在书中每章中都加了“行为”要素,并发挥了修海林关于音乐“行为”的思想。
罗教授的音乐价值理论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突出亮点。她是这样来构建她的音乐价值理论的:首先,她从元价值出发,在厘清价值与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等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去说明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其次,就音乐美的价值角度,她在澄清音乐价值主客关系的前提下,把音乐美的价值特征总结为生理价值与心理价值的高度统一、潜在价值与实现价值的统一、音乐价值的超越性、普遍性与持久性的统一等;就音乐美的价值系统角度,她把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为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和风格美等;就音乐在人的生产与创造的角度,把价值分为健康价值、道德价值、智力价值等;就音乐在精神生产角度,把价值分为政治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在她音乐价值的领域体系中,音乐的“四美”理论是最具原创性的。这一理论对当代音乐美学乃至美学发展都具有一定贡献,其不仅丰富了哲学价值论,也丰富了美学和音乐美学的价值理论。
《音乐美学通论》的理论创新赢得了很好的声誉,现在已经成为许多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材,这无疑显示出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罗教授的音乐美学研究是与音乐心理学研究连在一起的。在她那里,两个学科是互通的,只是在写《音乐美学通论》时力求让美学色彩重一些,但离不开心理学的东西;在《通论》中谈到许多审美意识的东西,虽然每部分与心理有关,但它是高一层次心理状况。其实,美学中本身就有心理学派,所以,她研究音乐美学侧重审美心理而不是侧重客体分析。在她看来,我们很多心理学研讨会,搞美学的也可以参加。因为音乐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审美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谁也离不开谁。
罗教授不仅对中国当代作为领域体系的音乐美学具有开拓性贡献,而且对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建立功不可没。她和黄虹教授合著并由三环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心理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心理研究的扛鼎之作。该书体系完备,视角多维;史论结合,重视实证材料的运用;兼容博取,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心理学》一书于 1989 年 12 月出版,时隔 19 年,第二版问世,刚出版就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该书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在保持原有的核心部分外,相比第一版新增内容接近一倍。该著以新学科、新研究为重点,将现当代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体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 年中,中国音乐学学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心理学》不仅仅作为一本书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音乐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在学科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学者蒋聪的话说:“从《音乐心理学》第一版问世后,两位学者更加努力地探索音乐创作、审美、表演、治疗等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并尽可能详实地对其主体心理空间进行了又一次宏大的谙历体验”。*蒋聪:《〈心理空间的谙历体验〉——读罗小平、黄虹新版〈音乐心理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70—182页。该书出版后,至今已8次印刷。她们俩还合作编译《新音乐心理学荟萃》一书,于199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是继1989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之后,在这一领域的又一成果。在原作者的支持下,该书介绍了近年来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三本音乐心理学名著,较系统地展示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新成就,为我国音乐心理学界研究音乐生活打开了一扇视窗。
音乐治疗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老年精神音乐学”又是音乐治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学科即便在国外发达国家,其研究也起步较晚。而其进入我国学者研究的视野,应该是以罗小平教授在《黄种》2006年第2期上发表的《音乐心理学与老年精神学交融的新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为标志。在我国,关注一般音乐治疗的学者不乏其人,但尤其关注音乐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并以一门学科的视野来展开研究,她乃是执牛耳者。她根据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问题越来越多的这一现实,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角引进了该学科,并及时带领四所大学的跨学科团队启动对此研究。由她牵头申请的省级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最后整合出一本《老年 ·精神· 音乐——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于2011年由中国中医学出版社出版,在学界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专著。该著抓住了音乐与老年人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老年保健的新观念和音乐又有什么关系,音乐对老年人在知、情、意方面的积极作用究竟有多大,音乐学习能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吗?音乐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大脑结构有所变化并迁移到其他能力,证据何在?老年音乐教育为什么不同于其他人群的音乐教育?*王少明:《众里寻他千百度——访罗小平教授》,《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第185—198页。总之,“该书融合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史学、美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视域,结合思辨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老年、精神、音乐三者复杂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剖析”。*周临舒:《情系夕阳,谱写心灵乐章——读〈老年·精神·音乐——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人民音乐》,2014年第11期,第90—92页。课题组成员水平都很过硬,既有理论专家,又有临床专家,还有一批博硕士研究生参与。罗小平教授作为该书的担纲者,从起心动念到课题成果付梓,都付出了辛勤汗水。
罗教授的学术兴趣十分广泛,只要与音乐有关且人们关注较少或没有被关注的学科领域,她都要尝试去研究。除了前述的领域外,她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环保,以及老年人和儿童的钢琴教学研究,且成果不菲。
音乐与文学,罗教授把它们看作是“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它们不同而通。在所有艺术发展史中,渊源最深,产生最早,是两门最为古老的艺术。在中国当代,对这两门艺术关系给予足够关注的学者并不多。她独自撰写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文学》(1996),以生动的文字、独具的视角,对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作为畅销书,至今在读书界影响不衰。
音乐与环保的话题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哲学家们就意识到音乐可以作为连结大自然与人类的中介,高度重视音乐在调节自然与人的和谐,协调人类相谐关系中的作用。“这种把人置于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环保倾向,但还不是当代科学意义上的环保”。*王少明:《众里寻他千百度——访罗小平教授》,《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第185—198页。
这本小册子尽管没有以章节的形式来保持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没有强调各部分之间的严密逻辑性。但所分的“三大篇”即:人类与环保、环保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环保,则有一种意向性联系,每篇中有若干相关的小标题来论述与之相应的内容。读者既可通读全书,也可随意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点击和链接。由于该书融理论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出版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当代音乐美学家是罗教授研究的另一个亮点。他和冯长春合作的《乐之道——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一书,筛选六位较具影响力的音乐美学家包括于润洋、蔡仲德、王宁一、赵宋光、张前、茅原等进行访谈。选择他们的初衷,与其说他们年逾古稀,不如说他们以仁智双修、学思不二、学贯中西而独步学林。《乐之道》从两个方面对其命名意义作了解释:“一方面勾勒出音乐美学名家较集中的研究领域在于对音乐之道的寻觅、对美之规律的感悟、对大道中音乐独特性的把握、对音乐实践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宇宙相互联系、互动的品味;另一方面,还有‘乐者悦也’的旨趣,通过访谈可呈现出名家在探索过程中所追求的创造发现的精神满足、思想交锋的畅快、豁然开朗的激动以及直抒胸怀之慷慨,激扬文字之壮烈。”*罗小平、冯长春:《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6页。该著从本体维度上,反映出这些名家对音乐道际的追求,即有着古儒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和新儒所言“觉以致其道”的归向与祈企,凸显出六位音乐美学家追求的形而上之道际;从路径依赖维度上,即可看出其探道之路,即对音乐艺术之美和音乐学术之道追求的朝圣之旅。
罗教授作为岭南人,对本土音乐文化情有独钟。笔者曾在一篇采访她的文章这样写道:“当她用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理性之光去昼照岭南音乐文化这一领域时,它就以另一种真实、另一种具体、另一种情致呈现在人面前,从而使人感到它文化质地之典雅,文化内涵之深邃,文化历史之苍远”。*王少明:《众里寻他千百度——访罗小平教授》,《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第185—198页。
罗教授善于把她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岭南音乐文化的探索,这种探索又分为一般的文化分析和个别的审美心理考察。从一般文化分析上,她从文化学、美学和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和文化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张力、辐射力和文化场等。从个案角度,选择了当代岭南音乐尤其是广东地区音乐家的几个杰出代表人物,如冼星海、马思聪、余其伟和甘尚时等作为重点探讨对象。这些探讨都是为了说明岭南音乐文化特色。她认为,岭南三大乐种之一的广东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市民性。她在《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一文中,引用了余其伟先生的一句话:“传统的广东音乐较少深沉的人生胃叹与哲理深思,较少士大夫的曲雅习气,也没有类似中原古曲那种悠深旷远的历史苍凉感*罗小平:《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5页。,它传达的是“人间世俗的喜怒哀乐。映照出南方都市新兴市民阶层及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风采”*罗小平:《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5页。。她认为这种市民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张力结构、辐射力和文化场作用。这些都是强化它的生命力的。比如它的“与时俱进”与“超越时空”并存、“兼容性”与“独特性”同在、“生理价值”与“心理价值”统一的张力,就强化了它的生命力。无论是在作一般文化分析还是个案考察,都有她的美学和心理学理念作先导。她在分析广东音乐文化心理时就用心理学的“三态”论,即形态、情态和意态;而在分析广东音乐的美学意蕴时就用“四美”论,即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和风格美。她认为,广东音乐都渗透着这些原则。
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学术观点,把思辨性和诗化性结合,这就是现当代哲学美学的一大走势,也是罗教授学术思想的一大亮点。她比较喜欢在美学研究中用诗化语言。因为它很生动,也很有弹性、不确定性。太精确的东西去描绘事物会机械化、僵化,反而用诗性的语言才有弹性。在罗教授看来,心理的东西是很难用确定的逻辑语言去言说的,它可能此刻的心理是这样,彼时或者几秒钟过后又不是这样。因为一切都处于无常的变化之中。
如果把学术研究方法分为正的逻辑方法与负的非逻辑即直觉、冥契或体证方法,那么,在罗小平教授学术研究中,其方法既有“正方法”,又有“负方法”,尤其“负方法”的运用具有明显特点。这既与她作为文学科班出身的身份有关,更与她个人对生命、对生活、对万物的那种灵性的感悟或直觉力相涉。她的文字诗意性强,且具灵动性,在理性思辨与感性表达之间能保持一种诗性和灵性的张力。她的视野广阔,甚至把对音乐的感悟与研究同宇宙意识结合起来。这些特点无论是在她的音乐学专著,还是在一百多篇论文中均可明显看出。
罗教授作为音乐教育家,她一直执教于音乐杏坛,她不只是单纯的教学,而是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并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理念的思考。这在她对赵宋光“立美审美教育”思想的阐发与研究中均可看出。她首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和音乐的美育功能,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尤其是音乐立美审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音乐立美审美教育的路径依赖策略。她在把这些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中,培养很多不同层次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中,有不少在大学和其他学校任教或从事音乐研究的杰出者,有在国内外少儿业余钢琴比赛中获大奖者,有一大批正在音乐界和其他文化界发挥重要作用。她先后任教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科目有: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中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文献等。在音乐教学中,她有一套科学的、人性化乃至趣味化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趣味弥足。笔者曾几次听过她的课,领略过她讲课时诙谐风趣的特点。不管谁听她的课,都会感到不仅不枯燥,更是一种趣味的享受。
幼儿和中老年人钢琴教育是她从事音乐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她的钢琴教学中,她将其音乐立美审美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她的幼儿钢琴教育也许不能满足某些家长那种“赢在起跑线上”的智性式的成功预期,但却能让幼儿在接受她的钢琴教学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地成长,并为幼儿种下爱与慈悲的福田和人格的完善夯实基础。她在长期中老年人和幼儿钢琴教学中,摸索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钢琴教学的模式,并参与撰写如前所述的基本钢琴教材。在她七十华诞之际(即2015年8月26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了“罗小平教授师生、乐友音乐会”,音乐会很有特色,并且非常成功,不仅有意义,而且别出心裁也很有味道。这是对她钢琴教学成果的一次圆满的汇报。参加音乐会的表演者既有她从小培养走上音乐道路的音乐家,也有比赛获奖的琴童,还有她指导其硕士论文的表演专业研究生的高水平演奏,罗教授也演奏了自己改编的双钢琴《天路随想曲》。她的演奏给音乐会带来几分厚重且神秘的色彩。
罗教授作为一位富有精神气象的学者,她不仅在学术研究中透逸着生命意识与人文情怀,而且为人天赋仁厚,真诚侧怛,博爱为宗,与人为善。作为一位老师,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又是爱心有加的慈母。在学界同仁中她德高望重,众望所归,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她也是学问上的“大玩家”,并且“玩”性十足。她的很多研究成果是“玩”出来的。她不喜欢“书呆子式”或“为学问而学问”的学问家,认为那种学问家没有任何情趣。她更不喜欢有功名利达之心的学问家,认为为了功利是做不了大学问的。真正的学问家应是超越功利的,他们做学问不仅具有意义,更具有意趣或意思。罗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既活得有意义,又活得有意思的人,她的学问既做得有意义,也深具意味或趣味。
罗教授经常谈到宇宙意识,要以“天民”自许。她希望以“天民”的境界去感受生命呼吸,感受万物气息。正是因为这种宇宙意识,使她能以感恩的心态,去温暖地对待她所在的世界。现在,尽管她已逾七旬,但童心未泯,精神矍铄,生命气机旺盛,灵性创力不减,仍像年轻学者一样活跃在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和音乐社会生活中,并乐此不疲。
衷心祝福罗小平教授学术、艺术生命长青!
【责任编辑:杨正君】
2016-11-28
王少明(1954-),男,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1.008
J607
A
1008-7389(2017)01-0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