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张宏山水中的“自然主义”视觉革命
2017-02-14李兴董雅
李兴 董雅
吴门张宏山水中的“自然主义”视觉革命
李兴 董雅
张宏(1577—1652后),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明吴门大家。徐瀓《吴门画史》中记载张宏是沈周、文徵明的后传弟子,他宗法沈周、文徵明,并上追元四家和董源、巨然、米芾,又兼学北宋李成、郭熙和南宋李唐、夏圭,并融合而成自身风格。他极其重视写生,以自然造化为师,绘画作品极富真切的自然韵致及现实生活气息,相比同时期文人画中被反复描绘的清疏冷寂、远离尘世的幽山静水,多了一分平实质朴的入世精神。既具有吴门画派的典型风格,又有新的“自然主义”式的美学意趣与“写实”的表达手法深蕴其中。
1.自然之境
自15世纪的沈周起,对于地方景致的描绘便一直是苏州画家之所长,他们尤喜描绘苏州城附近的湖光山色等。张宏亦是如此,他的传世作品如:《越中十景》《栖霞山图》《止园图(全景)》《句曲松风图》《石屑山图》等,描绘的都是江浙地区真实的自然景致。但张宏与吴门的前辈和同时期的画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作品中的“写实或真实”感,仿佛是将眼前的真实景色直接“搬到”画中,这也是张宏在题跋中自言的:“任耳不如任目。”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在他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之《张宏与具象山水之极限》一章中曾经将他的作品与真实的自然景致照片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张宏作品中的真实感与鲜活感,大大超越了吴门其他画家概念化的文人山水作品,多了一份质朴淡然的自然真实之美。
宗白华认为:自然美是魏晋士人的发现,晋人以虚灵的胸襟和宇宙的深情体会自然,自然美的发现、欣赏,和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和心灵。张宏在自然界的写生中,发现了自然之美,并发现了由宋、元大师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富哲学意蕴的超越自然的美。进而张宏在对宋代山水画大师李成、郭熙、米芾等人作品的研习中发现了宋代山水画中除了传统的宇宙自然观、儒家的道德秩序感、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外,还着力表现山水的地理特性,他们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的特有地形,经营出各成一家的表现形式,即他们作品的自然主义美学特质。张宏在对自然现实对象的观照中,进一步印证了他所学习的前代大师作品中的自然之美与生活中的自然之美的一致性,这种自然之美一反当时苏州画坛的摹古陈习之风。张宏超越了他的时代,对景写生创作,探寻他面前的自然山水的真实之境,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古镜照神,空潭写春”的心灵之境的表现,正像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2.审美之意
张宏对自然山水的表象美感的关注与表现是他对其时的僵化传统的束缚的突破,为了探求自然之美而展开的仿佛对景写生般的创作颇类似于西方的“自然主义绘画”。“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自然主义绘画不仅是指画面描绘自然,而且画家也同时身处自然环境中,有着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画面往往流露出艺术的真实。《明画录》记载“张宏,重写生,师法自然”。张宏的大量传世代表作均是以江浙一带的真山真水为表现对象,他带着画笔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真实中汲取艺术养分,把写生——自然真实之美的发现与表现,当作作画的基本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但张宏真的是只注重描绘自然的表象,并以此来完成对传统的突破或超越吗?
吴门画派的作品明显体现出《易经》所阐发的“刚健、笃实、辉光”,画家大多受李攀龙、王世贞等文学上的“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影响甚深。作为吴门后期中坚的张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与吴门的文脉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而主张要在物的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一方面显现一个真实的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特定的艺术家的世界——一个人的世界。它一方面是对自我与物的超越;另一方面回到自然的境遇,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张宏由物的外美特征的表现入手,超越了自然山水的“表象真实”,进而达到表现对象的“意象”之美,这自然主义式的意象美是张宏对传统的超越,也是他所体味到的自然和生命真实的复归与统一。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妙造自然”一词,与之相偕的是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搜妙创真”。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绘画要“妙于生意,能不失真……殆谓自然”。张宏正是以“写生”的方式与“写实”的方法在对自然的“不失真”的生意表现中完成“搜妙创真”,作品呈现出一种向宋代绘画的自然主义的复古,一种基于自然真实的心象体现和意象表现,一种刚健、淡然、清新的别开生面之貌。
3.空间与构成
张宏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风格和特色,但他大量的作品所显现出的却是与传统大相径庭的空间构成方式。他的大幅竖构图的山水,一如吴门常见的两侧的山石树木夹一水或山路的方式,但在山的空间构成上却是西方绘画中常见的空间透视法则和俯瞰式构图法,山水的空间真实感远较传统绘画更强。
在传世的《止园图》册页或《越中十景》等作品中,张宏更是一反传统,将他所见的西方铜版画中表现自然与城市景观的透视法则与画面构成方式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借鉴。以俯瞰的视点进行斜景或截景构图,大胆运用大角度的空间结构分割和强烈的景物缩小透视法,尤其是山体、树木、楼、桥的掩映与透视缩减,使得景致的空间感与视觉真实感陡增。而在较早和同时期的吴门画派其他诸家的作品中,多是传统山水画的“散点”式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山石呈现出块状的堆叠渐远效果,也远不及张宏作品中的透视结构线表现空间感的探索。这些创新举措明白显现出张宏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以及作为一代名家的革新精神。
4.笔墨与表现
张宏的山水画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深远高逸的气氛,奇峰怪石、浓密古木、清泉飞瀑,共同构成了清新典雅、气韵生动的画面。在《濯足图》中,以皴染为主,笔墨线条似乎隐含到墨、色之中,画面烟岚氤氲,空灵俊秀。而在《句曲松风图》中,张宏一改传统的吴门笔墨,在墨色勾线的基础上直接以色彩调和淡墨直接染出山石的形态,然后稍作皴染,其色彩加以冷暖差别,使石质凛然,撇除淡墨的线条皴染,竟似水彩画般清澈坚实。而少量的墨色勾染也是线条苍劲,笔力遒劲。画中的树木大多是以传统的笔意写出,但其形态早已不是传统的面目,而是现实感很强的自然之姿了。画中体现出清旷幽深的精神境界,使画如真山水般活了起来,作品运笔古雅、俊挺,墨与色清润朗逸,层峦叠嶂、丘壑深邃,有元人的清幽古意,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难怪明末清初书画鉴赏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卷四中,评价张宏“写山水笔力峭拔,位置渊深”。同代画家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卷二中,亦评价其画“笔墨苍古,丘壑灵异,层峦叠嶂,得元人法。石面连皴带染,树木有学堂气。”张宏在对自然山水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将传统的写意与具象的写实巧妙结合,进而实现了从客观物象到主观心象,再到作品的艺术意象的创作演化。
清代后期书画理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卷上《书画名家》中,称赞张宏的画作“笔意古拙,墨法湿润,俨有前规”。“吴中学者都尊崇之”。
清代前期书画鉴赏家张庚《国朝画征录》中的评价则认为张宏绘画“苍劲雅秀,萧疏淡远”,因为见到张宏的《沧浪渔笛图》和《松柏同春图》后,赞曰“不让元人逸品”。
5.总结
明末画家张宏重视写生的创作方法;倾向于描绘实景的作风;在画面的底边描绘突入画面的建筑与树木,突破中国画固有的创作与视觉习惯;以高处俯瞰的透视法则使物象更加逼真的构成方式;墨、色皴染的精致的视觉经验,跳出传统所推崇的形式和造型语言之外;写实与具象表象下的意象之美,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被人们誉称是一位明末以来开启了中国写生主义先河的卓越的绘画大家,为后世绘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第一版,2013.10第3次印刷。
[2]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06。
[3](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08。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第一版,2012.06第9次印刷。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01。
[6]江宏,邵琦.中国画心性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