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设计中的表象与意象
2017-02-14叶莹
叶莹
插画设计中的表象与意象
叶莹
(南开大学 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插画的表象与意象为插画创作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表象直接取材生活成为艺术作品的来源,意象以及意象群体灌注着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化为艺术作品的内核,这两种表现形式共同生成的图像语言成为插画作品的外观实体。了解这两种表现形式的转换与生成过程,对升华插画作品的艺术品质、提高作品的审美认知都会有所帮助。
表象;意象;插画;关系
伴随着文字而产生的插画,随着其附着媒介的形式和人们阅读习惯及精神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并由此衍生出与之相关的多种艺术形式,遍布于现代视觉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一、插画的表象
(一)表象的直观性
一般的心理学教科书都认为表象是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现象的一种形式。同理,艺术表象即是创作者的艺术感知和要传递的基本信息,它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多种形式,是事物在人的认识中生动的、直观的再现。
人的认知是受自身接受的信息、储存的信息和加工的信息所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插画设计可以将各种表象以模拟表征的形式集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从各种感官表象的易辨识程度来看,视觉表象最强,听觉次之,接着是触觉、味觉……戴尔的经验之塔告诉我们,画面属于观察的经验,相比于文字内容它的抽象层次较低,形象感更强,因此更容易理解,可以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获取间接的具体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或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时,插画的表象会提供更直观、更具体的思维加工素材。
(二)表象的概括性
表象可以在感知的基础上反映一类事物的形象或某一事物在不同知觉条件下的同一形象,形成概括性的感觉形象。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概念来自表象”的观点,在他看来,外物作用于特殊感官产生感觉。感觉遗留下表象,一物多次留下表象,就形成对于物的简括的形象,即经验。人从这些经验中概括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以进行思维。因此他说过“灵魂不能无表象而思维”。苏珊·朗格认为:“思想家席勒首先看到,为什么表象之于艺术是举足轻重的。这是因为它从所有使用目的中释放出了感知(并由此释放出了概念的力量),而且它让思考萦绕于事物的纯外观之上。艺术表象的作用并不是‘弄假成真’,一如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设想的那样,适得其反,它是信以为真的解脱,一种关于感觉性质的超然思考。”①因此在插画设计创作中表象的概括性首先体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作用上,因为它体现了视知觉具备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表象的概括性还表现在对想象表象甚至意象的引领作用上。想象表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由感觉映像引起的,是“人们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中舍去某些差异的方面,抽取某些共同的方面,从而在脑中形成”的②。也就是说,它是在记忆表象概括性的基础上通过转换、挪移甚至错觉等方式创造新的形象,拓展新的内容,它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插画表象的概括性只限于视觉上的事物外部形象,并且这种形象随着创作者主观性的变化而变化,既来源于真实又不可能是完全的真实,所以,基本上也属于感性认识。
表象既然受制于主观,就要符合主体的审美要求,在艺术活动中形成审美感知,升华成能体现主体内在情感和意识内容的“意象”。由表象而意象是个深化过程,也是个简化、抽象化过程。
二、插画的意象
插画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象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描述了视觉形象和语言的的关系:“纯粹的语言思维是不产生任何‘思想’的思维典型……我们认为,思维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来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③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确立了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来进行的。
但是,视觉意象具有多维度、超时空的特性,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既清晰又模糊、既完整又不完整的形象”。用阿恩海姆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视觉现象。而正是这个“矛盾体”才能实现审美趣味的增值,才能体现审美意蕴的深化。
(一)意象的象征性
插画设计是依靠视觉形象进行外在表现和抒写内心感受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帮助观者理解作品、产品的依据。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做到意与形的结合,使形象尽可能地包含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内容,并通过形象传递出人生境界和社会蕴含,是插画创作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
以象显意、托物言志,通过象征性传达出某种象征意味,就会透过表象的描述找到蕴藏的深意。古往今来各种艺术作品中都有象征性的痕迹。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纹样既有“谐音联想”,也有“象形、指事、会意”的作用。如,“鱼”这种象征性的符号,既有谐音“余”表示物质上的富足,又因鱼本身的生活习性象征着繁衍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再比如,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的《神圣的春天》杂志封面插画,是由撑开木桶的树木象征着该派不受传统束缚的艺术思想,准确地表明了立场又间接的抒写了内心。
(二)意象的主观性
既然艺术作品是来自艺术家的创造,那么,它就是一种主体之意的客观化,而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挪移。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知觉是向外部世界的投射,而意象则是内在心理的体现。”④由于插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性情品格、修养趣味等不同,产生了区别于他人的观察方法、解释方法和表现方法,即是所谓的“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如,比亚兹莱的插画作品就充斥着其独特而神秘的自然主义装饰风格和颓废荒诞的意象,这和他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审美意趣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即便如此,在其代表作《莎乐美》中他还是以插画来解释文学作品,突出剧本的格调,使插画作品与文字作品互为映衬。
因此,插画创作中的意象应具有相对主观性。首先,要考虑到与观者之间的互动,将主题和文字进一步深化,经过想象和虚构,把难以名状的哲理、观念或情绪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引导观者启动自己的内视觉图景思维。其次,把握意象的主观性与表现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即认为对有感触的外部事物能够引起无穷的联想,在听到看到的范围内吟味体察,既要随着客观物像声色的变化而婉转起伏,又要联系自己的心情来回斟酌。反映在插画创作中也应透过客观事物的形貌抓住其精神实质,来抒写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表现固然带有主观色彩,但也必须反映客观事物。
(三)意象的抽象性
抽象性一般是指对事物共性的概括性描述。意象因渗透了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使之不同于具象型插画重视对真实的再现,而更专注于表现对象的某个主要特征,所以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抽象性。“在艺术中,形式之被抽象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形式之摆脱其通常的功用也仅仅是为获致新的功用——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⑤
意象的抽象性可以用精炼的图像语言展现出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给观者带来了更大的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审美意趣。同时,意象的抽象性可以使插画的画面具有更强烈的形式美,能给观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心理直觉感受。此外,其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强烈而简洁,更适于强调事物特定的特征,使观者见画明义,能充分地运用视觉语言弥补文字语言所不及。
但是,由于采取“离形得似”的抽象性创作方式,插画作品会充满暗示及隐喻,含义复杂而朦胧,对观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
三、插画的表象和意象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从神经生理学上看视知觉表象和自由回忆意象的发生地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因此,在物质上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与此同时,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明显的,意象是在表象形成的前提下,根据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对其进行加工、变异,使“内容积淀为形式”“观念、想象积淀为感受”。⑥
(一)递进的关系
递进是表达一种在时间、范围、程度等方面后项比前项意思更进一层的结构。反映在插画创作中的表象与意象的递进关系——即先有物象形,再到直觉心象,产生视觉语言表象,随后融入情态,产生造型意象,完成一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递进的节奏有时慢,有时快。快的时候瞬间即可完成,慢的时候往往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筛选、综合、比较,锤炼,才能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当然,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个单向转化过程,而是互相渗透有机联系的整体。表象不是简单的生活表层撷取,意象也不是曲高和寡的独乐,而是要从插画的特性出发,结合观者的认知水平、风俗习惯、教育背景、审美趣味等通过生活中特定的容易引起某些联想的具体形象,与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内在属性与气质相联系,准确表达出主题的视觉特征和情感特征。如冯健男先生创作的连环画《神鹿》就是取材于敦煌 257 窟 《鹿王本生图》这一佛教经典故事,同时亦采用敦煌壁画的表现形式。在佛教中鹿为佛陀的化身,以此来暗示故事的意义,视觉语言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并将图像根据内容进行了解构、重组,形成了多元化的语境图式。
(二)循环和交叉的关系
R·H·麦金在《体验视觉思维》一书中发现观察、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观察促进构绘,构绘反过来鼓励观察;构绘激励和表达想象,想象为构绘提供动力和内容;想象指导和过滤看到的东西,反过来观察又为想象提供素材。由此可见,在插画的创作中观察、想象、构绘活动是交替进行、不断变化的,因而插画的表象和意象也在不断的交融更替。并且,它们每一种的变换方式都不是孤立割裂的线性顺序,而是多维度、超空间,灵活多变的运动的集合体,总是不断地从一种或几种表象转向另一种或几种表象,从一种或几种意象转向另一种或几种意象,或从一种或几种表象转向另一种或几种意象,一种或几种意象转向另一种或几种表象……如此循环往复、交叉运行。这种循环交叉的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一个活动会与另一个活动一同进行,有时几个活动同时进行才能完成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在某些节点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另一些节点又急速交融变化,稳定能带来视觉语言的纯净性,交融则更具创造力。
总之,无论采取表象、意象哪种表现形式,都要符合插画表现的主题与其信息传播载体的地位,善用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探索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在插画作品中相生相融的方法和途径,不断诠释对美学价值的创造和追求。
注释:
①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 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9.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08-309.
③ 刘晓明.论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内在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1999(06):113-118.
④ [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0 .
⑤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8 .
⑥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2.
Representation and Imagery in Illustration Design
YE Ying
(Nankai University Binhai College,Tianjin 300270,China)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magery of the illustration are two forms of illustration creation, in which, the representation directly from life to become a source of works of art, the image filled with the artis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become the connotation of art works. These two forms of expression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ima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oth methods is good for improving the artistic quality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illustrations.
representation; imagery; illustration; relationship
www.artdesign.org.cn
J045
A
1008-2832(2017)03-0036-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