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诗的反抒情写作

2017-02-14庄晓明

星星·散文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贝多芬新诗抒情

庄晓明

关于新诗的反抒情写作

庄晓明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国诗歌是属于抒情诗的,当他们读到新诗中的与之风格不同,乃至截然反向的写作时,就诧异了,甚至将之目为非诗,并将新诗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此。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似乎反抒情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的怪物,亦非自西方强行移植的结果,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了大量此类的创作,只是今天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因此,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古典诗梳理至新诗,来探讨这一愈来愈盛的反抒情写作现象,并将它们构成一个传统。

一、叙述性写作

一般而言,抒情的对面是叙事,我之所以采用叙述性写作这个概念,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过去的叙事诗写作中,常常会插入抒情的段落,既谈反抒情写作,总要考虑到某种名正言顺;二是我所言的叙述性写作,不仅仅面向某个人,或某个故事,它还注重着某段经历,某个片断过程的叙述,展开。这种对叙述过程的专注,自然地压缩着抒情因素,甚至将之剔除出去。

相比于西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令人惊叹地发达,叙事诗却令人叹息地贫瘠,因此叙述性写作可借鉴的资源并不丰厚。然而,这并不丰厚的资源,可借鉴的价值却是非常珍贵,如我们熟悉的杜甫的《石壕吏》,全诗似乎是一个新闻式的速写,首句的“暮投石壕村”,即定下全诗的基调,冷静,客观。随后,诗人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有吏夜捉人”的事件,老翁的翻墙而逃,差吏的凶神恶煞,老妇悲苦无奈的诉说,以及事件之后令人窒息的静默,在诗人似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层层展开。诗篇结束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依然那么冷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然而,这两句却堪称叙述性写作最伟大的结尾之一,读者内心的波澜,由此在更深更复杂的层次而荡开。

于坚是是当今叙述性写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他的《零档案》,可谓叙述性写作的巨作。但这里,我想举出当今青年诗人刘年的诗,以表明叙述性写作愈来愈广泛深入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互动。在经历了西方各种诗歌流派的洗礼,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艺实验之后,新诗应该有自信和能力认祖归宗了。

“日落时分,青石路口

带你的家伙,一对一,生死无悔”

时间,地点,方式,都是我定的

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祈祷

菜刀,是妻在超市买的,还登记了身份证

胸口有铁的时候,血,苍凉起来

对手是特种兵出身,拆了王二嫂的店铺

给了补偿,王二嫂说不够

寡妇说不够就是不够,你有法律文书也不够

我话少,第七句过后,就有了这场决斗

青石路口,有九棵枫树,两块巨石

县志载,荆轲曾从这里,西去强秦

野菊,像秋风撒落的金币,一路都是

我选了两朵,放进上衣口袋

天色渐晚。想必她们已经回家

女儿可能在背书,妻,可能在厨房找菜刀

——刘年 《野菊花》

《野菊花》叙述的是一次中国式的决斗,诗篇一开始,便是决斗者与对方的决斗相约,冷静,清醒,显示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强调的“时间,地点,方式,都是我定的”,更显示了决斗者的强悍,主动,他自信是占据正义的一方。在《石壕吏》中,杜甫一直将自己置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而《野菊花》中,刘年直接将自己化入了决斗者的身份。第二节的“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等一系列行为的叙述,显示了决斗者的古侠客之风,但随后的“菜刀,是妻在超市买的,还登记了身份证”,则令人意外地告诉读者,这位决斗者并不是真正舞剑如风的侠客,而是不折不扣的一介平民,同时,这一细节还巧妙地透露了决斗者所处的时代。诗的第三节,叙述了决斗的缘由,王二嫂的“寡妇”身份,显示了她的势单力孤。因此,决斗者行使的是传统的锄强扶弱。但问题是,诗中提醒了他的对手是一个 “特种兵”,而决斗者自己,只是一介拿菜刀的平民,强弱一目了然。但决斗者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青石路口”。诗的第四节,意味深长地插入了决斗场地的介绍,“县志载,荆轲曾从这里,西去强秦”,使这样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决斗,突然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庄严。而此时的“野菊花”的相伴,象征了决斗者身上的理想色彩。《野菊花》的最不同凡响之处,是它的结尾,按一般的逻辑,该进入残酷的决斗时,诗的视角却突然转换入决斗者此时的家庭场景:他的女儿,正和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背书,试图以此改变命运。他的妻子与往常一样准备晚餐,进入厨房,但她找不到菜刀了——菜刀已被他的丈夫提到了决斗场。读到诗篇的结尾,我们突然明白了,这首诗叙述的其实是一个令人冷彻骨髓的悲剧。

上面所讲的叙述性写作,显然有着叙事的色彩,那么,下面要谈的叙述性写作,则更侧重于某种历程。它往往具体地叙述诗人自己在大自然,或人生中的某次经历,最终顺其自然地到达一种生命的领悟、升华。这种叙述性写作,在古典诗歌的山水类诗中,可常见到,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堪为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这首诗中,王维叙述了自己的一次轻松且有偶然性的游历。落日时分,本是归家的时刻,诗人却乘上一叶轻舟,随性而去,似乎家在山水的那边。他与陶渊明的那位渔人一般,一路奇景的陶醉中,忘了路之远近,只想行到世界的尽处。当前方似乎没有路的时候,却随着水流一转,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常令我联想到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逗留》类的叙述之境,写这类叙述性诗歌的诗人,往往具有哲人的气质,这样他才能具备独特的视角与能力,从自然或生活的某次偶然历程,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的诗意,其给予读者启悟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般抒情诗难以做到的。当代大诗人洛夫,亦有这样一首可媲美王维的《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叙述了诗人在某座山中的一次游历之程:

撑着一把油纸伞

唱着“三月李子酸”

众山之中

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

啄木鸟 空空

回声 洞洞

一棵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

入山

不见雨

伞绕着一块青石飞

那里坐着一个抱头的男子

看烟蒂成灰

下山

仍不见雨

三粒苦松子

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鸟声

——洛夫 《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与王维一般,洛夫是乘着一种轻松的“雨兴”进入山中的,只是王维行的是水路,洛夫走的是山路。由“众山之中 / 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 ”,透露了他们都是一样的孤独。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听到了啄木鸟的声音,却是一声声“空空”, “一棵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意味着一种轮回而无法解脱的时间。第三节的“入山 / 不见雨”,告诉我们,诗人是乘着“雨兴”入山的,却没能寻到他所期待的雨声中的世界。行到穷处的诗人,只得坐在山中的一块青石上,陪着时间的烟蒂一点点成灰。最终,诗人只好“下山”,“仍不见雨”,强调了这次行程的一无所获。然而,就在行程到了尾声的时候,王维的“偶与前山通”的境界意外地降临了,引子是三粒从树上落下的“苦松子”,沿着“路标”,来追赶诗人,挽留诗人。“伸手抓起 / 竟是一把鸟声”,是新诗中的名句,亦使得《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成为古今著名的禅诗之一。松子本在树上,终日与鸟声相伴,所以,它自然有理由成为传递鸟声的使者,这是这句看似“无理”的禅句背后的“理”。松子的落下,是因为到达了它的成熟,正如诗人山中无雨的苦涩之行,当它作为一个历程完成时,总会有命运赐予的鸟声降临。鸟声,本属于山中的树,现在,它竟在诗人手心啁啾,意味着此时的诗人,亦成了山中的一棵树——他终于获得了自己生命的一次超越,此刻,“鸟声”就是“雨声”。

二、反讽写作

过去的那种单向度的讽喻写作,对于越来越复杂,难以下简单的价值判断的现代社会与生活,已渐渐失去曾有的力量,因此,现代诗人开始更多地采用这种反讽写作,将自己从前台的价值评判者的位置,隐身到反讽的后面。

反讽,是西方现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对于诗歌创作者来说,或许只要掌握这样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定义即可,就是将两个不相容的意义,放在一首诗中,利用它们的冲突,来表现另一个,或多个意义。虽然反讽写作至后现代方兴盛,但在中国古典诗中,意外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许多著名诗人皆涉猎这方面的创作,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佳作。古典诗歌的主流美学追求含蓄、蕴藉,诗人们在讽喻一个人物或事物时,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站出来进行说教、评判,而是让一些具有不同属性或价值指向的意象、事物,并置于一首诗中,从而取得鲜明的反讽效果。唐朝诗人李商隐是一位抒情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反讽大家,有不少反讽名篇传世,他有一首《海上谣》,是写汉武求仙的荒诞。仙境,本代表着芸芸众生所向往的极乐世界,一种永恒。然而,李商隐给我们呈现的仙境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仙境所在的南海,却比江水还要寒冷,连习惯了寒冷的玉兔,也在寒气中瑟缩不已。空荡荡的海底,根本就寻觅不到永生的仙人,传说中的仙桃树,就如同枯骨一般。《海上谣》无疑是一首古典诗中的反讽杰作,甚至它的诗题与内容亦构成了一种反讽。“海上谣”,似乎应是献给蔚蓝的海水,美丽缥缈的仙境的谣曲,但诗中所呈现的仙境的死寂,以及人类求仙的荒诞,使这首诗成了某种“送葬曲”。

百年新诗中,大诗人痖弦无疑是一位反讽写作大家,他的长诗《深渊》,可谓二十世纪的反讽杰作,诗中的“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为生存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厚着脸皮占着地球的一部分……”,是新诗中的反讽经典句式。有意思的是,痖弦有一首以反讽写作的《如歌的行板》,亦是来自“谣”的启示。痖弦创作这首诗的1964年,台湾正兴起一股“新民歌”运动,吸引了痖弦的兴趣,催生了这首名作。当然,痖弦把这首诗作取名为“如歌的行板”,应还有另一层深意,痖弦之前,为人们所知的《如歌的行板》,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世界名曲,旋律也是来自民间,抒情,纯粹,高贵,痖弦诗取之以同名,使之刚好与他诗中的这个混乱、平庸、无奈的现代世界,构成了一种反讽。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痖弦 《如歌的行板》

痖弦在他的这首《如歌的行板》中,以他的洞察、睿智、批判,将这个混乱的现代世界的各种浮浅、平庸、无聊、朝生暮死,乃至垃圾一般的事物,现象,与一个显得严肃坚定,一贯指向正面的词语“必要”并置起来,制造出令人深思的反讽效果。或许,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观音”与“罂粟”所代表的两个世界,分裂着,对峙着,却又无奈地在一条“必要”的时间河流里,被一同席卷而去。

反讽写作中,还有一种方式值得关注,就是诗歌文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突然发生落差,或断裂,而构成反讽效果。李白的《古风(三)》就是这样的一首伟大的反讽之作,由“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雄伟气魄,盖世功业,到求仙的荒诞无稽,再到诗尾的“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构成了一种罕有的、荡人心魄的反讽效果。这种由文本发展中的落差,所构成的反讽写作,无疑可以在自由的新诗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优秀之作,如于坚的这首《贝多芬纪年》: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晴 西南风三级/ 最高温度二十一度/贝多芬诞生于一张床上/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一只肥皂盒掉在地下/ 另一只脚走进一只拖鞋/ 莫扎特说/ 留心这个贝多芬/ 他将要轰动世界/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您好!晚安!”/ “您好!上哪去?”/ 贝多芬第三次失恋/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拿破仑回到欧洲/ 教皇为皇帝加冕/ 贝多芬患感冒/ 体温三十九度/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市政府公告/ 尚义街今日修下水道/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某地一职员病休在家/ 某地一剧院客满/ 贝多芬双耳全聋/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好天气供应烤面包/ 一个男子和他老婆上床睡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逝世

——于坚 《贝多芬纪年》

于坚的这首《贝多芬纪年》,显示了他的精湛的诗艺,独特的诗风。那种由诗歌文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突然发生落差,断裂,而构成的反讽,在他的的这首诗中,表现的更为丰富、复杂,全诗由七个段落的落差构成,如瀑布层叠,节节泻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伟人,是至高的乐圣,在人们的崇拜中,他的一生的每一时刻,似乎都散发着神圣的光辉。而在《贝多芬纪年》这首诗中,伴随着神圣的贝多芬一生几个重要时刻的,都是一介平民眼中的几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常事件。惟一似乎显得不同凡响的一段,是“拿破仑回到欧洲/ 教皇为皇帝加冕”,其实,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拿破仑的复辟,当皇帝,就是一出闹剧,并因此堕落为贝多芬眼中的“凡夫俗子”。

于坚的诗,虽场景多变,但节奏清晰,语言明快,实无须更多的文本解读,读者的领悟或比评者还多。我只想补充指出的,反讽写作的效果,并非仅局限于指向另一个或多个点的讽喻,它很多时候,还可以引发着另一个或多个方位的启悟,思索,它使得新诗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

三、智性写作

诗歌的智性写作,是诗性地对世界,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发现、思索、命名。这种智性写作的诗性,可以以传统要求的形象思维呈现,语言本身的戏剧性、反讽、悖论等,也可以构成一种诗性,乃至纯思维本身的奇妙、独特,亦可以成为重要的诗性。

由于思想长期的封闭、禁锢,智性写作在古典诗歌中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更多地得到了一些顿悟式的禅诗,一些浅尝辄止的哲理诗,而我理想中的智性之诗,应是从某个现象,或思想之点,深入下去,发展开来,形成一种诗性的思维过程。以这样的要求,即使在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唐宋,这样的作品也不多见。实际上,寻找古典智性之诗的最好办法,就是回溯,由唐宋回溯至东晋,我们得到了玄言诗。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这与国人对思维之美的感受能力的贫弱有关,他们更喜欢那种已成了惯性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审美。然而,若要寻觅伟大的智性之诗,我们还要继续回溯,回到先秦,屈原的《天问》、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寓言散文诗,皆是高峰。

由于面向世界的再度敞开,思想禁锢的被打破,以及形式的自由,新诗的智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复兴。当代青年诗人胡弦有一首短诗《蝴蝶》,则可谓古老的蝴蝶之思的延续,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新诗在智性写作上的复杂和深度。

颤抖的光线簇拥,蝴蝶

从一个深深的地方

浮向明亮的表面:

——一件古老、受罪的遗物,

穿过草丛、藤蔓、痉挛、

非理性——把折痕

一次次抛给空气,使其从茫然中

恢复思考的能力,

翅膀上,繁密的花纹对抗

制造它的线条,有时

叠起身体,不动,像置身于一阵风

刚刚离去的时间中。

当它重新打开,里面是空的

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那是替不在场的事物

经过我们的蝴蝶,仿佛

已于回声之外的虚无中,获得了

另外的一生

——胡弦 《蝴蝶》

诗的第一节,蝴蝶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蜕变而出,“浮向”我们。“深深的地方”,令人联想到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庄周的蝴蝶所引发的无数的梦,无数的诗篇。然而,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庄子的梦似乎又是无解的,关于存在与虚无,感觉与客观,待到了与西方世界碰撞的现代,才有了深入的思辨。第二节开始,这只蝴蝶似乎欲成为我们视线里的一只现实而普通的蝴蝶,然而,不到一行诗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异常,那只蝶“痉挛”了——似乎它并不适应这日常的存在,而在一种惯性中,又飞入了“非理性”的世界。现代人关注的,不再是蝴蝶美妙舞姿的陶醉,而是它的一展一合中,留给世界的“折痕”。这“折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印迹,一种标志,是我们的思维延伸的凭借。

诗人似乎担心,读者过久地沉浸于玄虚的思维,会感到疲累,第三节中,他又把诗思引到一种视觉效果,那只蝴蝶像一个标本一样置于读者面前,使得我们可以像植物学家一般仔细观察,并细味蝴蝶置于“一阵风”离去后的“静”之境。待第四节,诗人复又进入玄思,这节诗里的“空”,无论对于古典,还是对于现代,都显然意味深长,令人遐想。第五节开始时的破折号——,迟缓了一下诗的节奏,似乎诗思进入了某种艰难的摸索。这一节诗中的关键词,是“在场”。 “在场”,就是要“面向事物本身”,通过“去蔽”,“揭示”,由一种“澄明”而抵达“存在”。如果海德格尔相遇庄子的话,海德格尔的“蝴蝶”之思,与庄子的“蝴蝶”之思,其实刚好是相反的,他就是要去除加于蝴蝶身上的无数的梦,回到蝴蝶本身,回到一种“物自体”的“存在”。海德格尔的“思”与庄子的“思”,虽是反向度的,但其实都是为了到达一个境地——人与艺术的大自由。胡弦作为一个现代东方诗人,在面对这两种“思”时,是有着矛盾与纠结的,至少是在这首诗中。他明白,庄子可以作为一种启示,但要回到庄子是不可能了;而东方人的现世感,要他完全信仰海德格尔的原初的“存在”之光,亦颇有困难。因此,他在存在哲学意义上的选择,就是与蝴蝶一起“经过”,经过庄子,经过海德格尔,经过着那些“梦”与“光”,并在“经过”的“回声”中,获得“另外的一生”。

四、冷抒情写作

冷抒情写作的说法,源自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曾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风靡一时。但无论是“零度写作”,还是这里所说的“冷抒情写作”,都并非是不要情感,而是要把情感包裹在一种似乎冷冰冰的面貌之下。但比较一番,我觉得“冷抒情写作”的说法,要比“零度写作”更能贴合诗歌创作的本质。在古典诗歌中,那种我们所要反对的滥情其实极少出现,形式的拘束、主语的缺失,都有效地抑制了滥情发展的可能。尤其那些我们熟悉且喜爱的古典诗歌,主体往往以自然意象的转换建筑而成,这就使它天然地具备了某种冷静、客观的外貌。但即使如此,仍时有令人惊异的冷抒情出现,如王维的五绝《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问”之一,也似乎是最冷静的一“问”。面对思念的故乡的来客,正常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反应当是激动难持,问东问西。而王维只是冷静而平淡地问了一句:“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以至于我们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思念故园。

冷抒情在古典诗中往往是不自觉的创作,在新诗中则是越来越自觉的创作,这是对新诗过去过于高温的抒情的一个自然反弹。当代台湾诗人夏宇有一首短诗《甜蜜的复仇》,很有特色,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夏宇 《甜蜜的复仇》

王维的诗写乡情,夏宇的诗写爱情。乡情与爱情,是最能打动人类情感世界的两个领域,古今中外皆有大量深情倾诉之作,至今流传人口。王维的乡情之作角度独特,夏宇的爱情之作则别出心裁,它们都是“冷抒情”的佳作。诗有多解,夏宇的这首爱情诗也不例外,但由诗题“甜蜜的复仇”,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看作是抒写一段已离去却又不舍的爱情。对于爱情的背离,作为女性诗人,完全可以来一段美狄亚式的长篇独白,将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尽情倾诉出来。然而,夏宇没有,当然,夏宇也不是美狄亚,她给予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复仇”,短短五行,19个字,就将一种复杂且难以言尽的爱情表现了出来,实为冷抒情的高手。

在哲学意义上,“影”与“形”相对,代表着一种精神生活。那么,夏宇诗中的影子,可代表着她曾经的爱情。显然,诗人不舍这一段爱情,她要把它像家庭食品一般地“腌”起来,“风干”,在记忆里永久贮存。难舍的情感,复杂的感受,就用这冷冷的物理性的“腌”,“风干”,令人难忘地表现了出来。但诗人奇诡的想象继续延伸,她还要把这贮存的爱情记忆,留着“老的时候”,“下酒”,仍然没有一丝一毫表面情感的溅出,只有一个衰老者平静的喝酒的形象呈现。然而,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啊!每一位读者自可品出自己的滋味。而由诗句“老的时候”,我们不禁联想到叶芝的那首著名的爱情诗《当你老了》,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离去的爱情。《当你老了》,无疑是一首抒情杰作,“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至今仍感动着无数的读者。那么,夏宇的这杯老了的时候的“酒”,实际上就是叶芝的那首爱情诗篇,夏宇的《甜蜜的复仇》,就是对叶芝的《当你老了》的一种反抒情。

五、戏剧对白式写作

因为在对白中,要对对方的问话作出及时的回应,这就可以以一种戏剧性,来抑制诗中可能发展的抒情因素。然而,无论古今,从事诗剧(我将元杂剧等古典戏曲亦列入诗剧的范畴)创作的诗人很多,这种独立的戏剧对白式诗歌遗憾地少有,但民间的一些智慧性对歌中,时可见到它的身影,新诗中,艾青的《煤的对话》,是稀有的名篇。在我的心目中,它应是一个微型诗剧形式与话剧一般克制的语言风格的结合。

文章的最后,我之所以要列入戏剧独白式写作,还缘于这样一个思考,尽管目前尝试戏剧对白体的写作者寥寥,然而,这种类型的写作却拥有着很大的潜能,对于当代显得逼仄的诗境,它可以提供一种疏朗的敞开,而后现代所推崇的反讽,悖论,含混等写作,皆可以在它的戏剧性中从容地展开。

关于新诗的反抒情写作,自然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这似乎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进程。实际上,当今的中国诗歌与诗人,无论是写作的思想资源,还是写作的技艺与方式,皆不缺乏,我们的祖先创作自由体的《诗经》的时候,他们能依托什么。当今诗人惟一所缺乏的,是那种寻到自己的诗歌价值皈依时,获得的一种自信而从容的风度——届时,现代诗人们所渴求的境界会自然降临,并与伟大的传统浑然一体。

猜你喜欢

贝多芬新诗抒情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会抒情的灰绿
新诗之页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