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临床观察
2017-02-14宋三军
宋三军
河南省温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温县 454850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临床观察
宋三军
河南省温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温县 45485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以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优于对照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流变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血液流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补阳还五汤加味;临床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在中末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发痛、发凉以及麻木等症状。当前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2]。笔者观察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女13例,男1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1.52±7.41)岁;病程5个月至14年,平均病程(5.26±1.24)年。观察组:女14例,男9例;年龄范围40~75岁,平均年龄(62.19±8.07)岁;病程4个月至16年,平均病程(4.31±1.46)年。两组在性别、病程、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疗规范》[3]。有明确的糖尿病;经确诊为糖尿病后出现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肢体具有发痛、发冷、僵硬等症状,膝反射或者踝反射有异常现象;压力觉、震动觉以及针刺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经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速度有所减慢。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4]。属于气虚血瘀型,主要显现为肢体僵硬且末端有疼痛感,下肢乏力且酸软,困倦无力,脸色发白、出虚汗;舌苔暗淡、苔白,脉细涩。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满38岁;无精神性疾病、创伤性精神疾病、脏器功能障碍等患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运动指导、调节血脂以及饮食指导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甲钴胺片(江苏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564)口服,0.5mg/次,3次/d;给予维生素B12500ug(河南新乡华星药厂,国药准字H20003008)治疗,并给予维生素B1100mg(天津中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030)采取肌内注射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味加减治疗,组方如下:赤芍9g,当归尾9g,川芎12g,白芥子5g,玄参14g,鸡血藤30g,葛根12g,桃仁10g,地龙10g,炙黄芪18g,生黄芪18g,苍术6g,白芍15g,红花6g。对于肢体较凉者加减桂枝30g,对于严重疼痛者加减乳香、没药各12g;对于严重麻木者加减全蝎5g;取上述中药1剂,水煎20min,每次取药汁300mL,早、晚服用。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糖以及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
1.5 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5],将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膝反射以及腱反射均在正常状态,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膝反射和腱反射均有有改变;无效;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未改变且有加重的现象,膝反射以及腱反射都未发生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优于对照组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糖及血液流变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治疗时间纤维蛋白原/g/L纤维蛋白原/g/L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空腹血糖/mmol观察组23治疗前6.61±2.326.24±0.7413.15±0.621.74±0.253.45±0.41治疗后6.02±2.23*#6.03±0.74*#12.15±0.66*#1.45±0.23*#2.87±0.41#对照组23治疗前6.52±2.136.45±0.7913.52±0.641.76±0.213.45±0.50治疗后6.42±3.12#6.15±0.74#12.65±0.62#1.59±0.21#2.84±0.4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的疾病类型,在临床中目前并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该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糖情况,若机体中的血糖含量未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6]。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论。有研究指出[7]该发病机制可能与异常的血流变化以及微循环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时,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也会发生恶化。
根据临床研究证实[8],传统治疗主要给予患者维生素治疗以能提高其营养状态,进而达到改善糖尿病周围病变的目的。但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多数患者经西医治疗后,治疗效果并不佳,因此给予中医治疗,效果会更为理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上属于“痿证”、“痹症”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凉、麻、痛、萎为特点,以气虚、阴虚为本,痰浊、瘀血阻络为标[9];主要病机以气虚和血瘀为主,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瘀阻塞、脉络不畅等,进而产生疼痛以及麻木等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液主要以高凝状态为主,极易产生血栓,从而造成缺血以及缺氧等情况,因此以活血化瘀为主是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
补阳还五汤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该方中黄芪量较大,是主药。补阳还五汤加味中的当归尾、红花、桃仁以及川芎、赤芍、地龙等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再加之鸡血藤可活血通脉;黄芪则可补气,补气以促血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11],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可将患者的血黏度有所降低,进而有效阻止血小板聚拢,使微循环正常运行;同时还具备抗氧化的作用,可防止神经细胞再实施氧化的过程中受到损伤。方中赤芍以及川芎均对醛糖还原酶进行干扰,阻止机体内的山梨醇的形成,继而使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桃仁以及地龙、红花均对血栓形成有高度的抗凝功效;诸药共同服用将达到通络祛瘀、补气行血的功效[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优于对照组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刘剑钢[12]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较为接近。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1]刘兴东.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06(15):79-80.
[2]李俊,张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6,24(02):40-42.
[3]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38-640.
[4]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2):119-121.
[5]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
[6]杨青松,程鑫,席柴明,等.加味补阳还五汤合麻痛消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09):8-9.
[7]刘宏旭,秦奋,雷海英.中医“三联疗法”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30(12):72-74.
[8]王松珍,付利然.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11(04):510-511.
[9]刘占兵.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硫辛酸治疗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4(22):128-129.
[10]任国君.疏血通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9(02):271-272.
[11]李俊,张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6,25(02):40-42.
[12]刘剑钢.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02(16):113-114.
(编辑:穆丽华)
2016-10-26
宋三军(1963-),男,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
R587.2
A
1007-8517(2017)0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