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摩托车后座上感悟“回家”

2017-02-14田建川

中国记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老苏后座务工人员

□ 文/田建川

在摩托车后座上感悟“回家”

□ 文/田建川

·好记者讲好故事·

编者按 2016年下半年以来,面向全国新闻采编人员的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启动。从7月底开始,新华社在全社采编人员中开展了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活动。56名优秀选手深情讲述了在新闻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到新华社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分享新闻实践中的真实见闻、采访感悟、心得体会。本刊将陆续选登本次比赛前10名优秀选手的演讲稿。也欢迎各媒体推荐精彩“故事”。

田建川

每年春运期间,在珠三角打工的十几万外来务工人员都会选择骑摩托车回家过年,“铁骑大军”成为记者们熟悉的报道主题。然而,如何更贴近、更深入地报道这个群体和他们背后的故事?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6年春运期间,我和同事陪同45岁的外来务工人员苏文勋返乡,我坐上他的摩托车后座,和他一起,顶风冒雨骑行两天一夜。历经37个小时,我们回到了苏文勋的广西老家。在这条1000多公里的回家路上,我和同事相互配合,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直播,发出了95条图文和视频。这次采访,不仅真实记录了“铁骑大军”的回家路,也让我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有了答案。

在历时7天的采访中,我对老苏的认识和情感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老苏启程的前两天。我们赶到了他在广东佛山居住的不足10平米的出租屋。在那里,我们和老苏坐在床边拉家常,帮他讨回了5000元欠薪。老苏感激地说,挣钱真不容易,四年来,他骑摩托车回家的主要原因是能省下一点钱。那时,我对老苏这样一位平凡、不起眼的外来务工人员,充满着同情甚至怜悯。

而这种感觉,却在铁骑返乡的路上,改变了。路上真的太冷了,如果不是坐在摩托车后座上,我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到这种感觉。从2016年1月30日凌晨5点半出发,当骑行到广西南宁市区附近时,已接近31日凌晨1点。在这18个小时里,我们保持着一个不变的骑行姿势。天上飘着细雨,风非常大。我穿着一条秋裤、两条厚毛裤和一条牛仔裤,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穿这么多条裤子,却依然感觉双腿泡在冰水里。老苏坐在我前面,我知道,他一定比我更冷,因为他像一堵墙一样帮我挡住了风。除了寒冷,还有困倦,我的眼皮一直在打架。我紧紧地缩在老苏背后寻找着一丝热气,而老苏却把头盔盖子打开,让冷风不断地灌进来,大口大口地抽着烟给自己提神。

因为太困了,我开始打瞌睡。然而一打瞌睡,就会引起摩托车重心不稳导致摇晃,太危险了。我被同事强行架下摩托车“换班”,进入随行的采访车内休息。一个小时后,我被颠簸的路面摇醒,恍惚中看见一个小红点仍在前方移动,那是老苏摩托车的车尾灯,熟悉的头盔、熟悉的身影,我顿时眼眶湿润。

骑行得越久、越远,我越能感觉到老苏那矮小身体所迸发出的巨大耐受力,这种坚强不可思议。而我对老苏的认识和情感也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对他更多的不再是同情,而是平视和心疼,他像我的家人一样,让我内心觉得温暖。

寒风冻雨阻挡不了老苏回家的脚步。2016年1月31日晚6点,我们终于到家了,而眼前的景象却令我吃惊。老苏家房子的房龄已经有50多年,楼上住人,楼下养猪,气味难闻。仅有的四间房是用木板挡的、泥巴糊的,屋顶、墙上全是破洞,寒冷的小风呼呼地往里灌。

眼前的景象让我很难受,而老苏却笑呵呵地说,这次骑摩托车回家让他又省了520块钱。他努力挣钱、努力省钱是因为两个心愿,一个是在父母有生之年让他们住进新房,一个是不管花多少钱治好老婆的病。

那一瞬间,我读懂了老苏骑摩托车返乡的所有意义。1000公里路,省520元,也就是说摩托车里程表每跳动一公里,老苏就省了5毛2分钱,这5毛2分钱意味着他可以多买到缓解爱人病痛的一片药,可以为他心目中的新房子多买一块瓦片。

而面对生活艰辛,老苏却“总是笑”。在银行的ATM机上查到5000元欠薪已转进来时,他笑着。凌晨1点多找落脚点,在南宁一家小招待所,为省10元钱跟服务员讨价还价时,他笑着。在途中停车休息,我握着老苏冰冷的双手和他一起聊天时,他笑着。

我不断地想,如果我是老苏,面对这样的生活压力,我会怎样?我问老苏,你总是笑,不觉得生活很苦吗?老苏说,我的确生活压力很大,也很穷,但我觉得不苦,因为我每天多挣一分钱,我的生活就改变了一点点,我就离我的愿望更近了一小步,想想我都觉得幸福快乐。

直到这时,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读懂了老苏,一个对家庭充满责任、为梦想勤劳工作、在艰难困苦面前乐观应对的老苏。他开始让我仰望,像一个师长,教我如何面对生活,这正是我对老苏认识和情感的第三个阶段。

我想,这就是新春走基层的意义。老苏带着我,让我体验着他1000多公里回家的距离,也让我感受外来务工群体不断向着梦想奔跑的力量。老苏是2.7亿外来务工人员的缩影,他们的真实故事让社会公众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共鸣,也让当记者的我读懂了中国的现实和希望。

老苏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叫安泰俄斯。他一旦双脚离地,就浑身无力。但是,只要让他的双脚接触他的母亲大地女神,他就会力大无穷。我觉得,记者就像这个力大无穷的安泰俄斯。而外来务工人员、快递小哥、环卫工等记者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就是记者脚下的大地。只有当记者贴近大地,报道才有温度和深度,我们的记者生涯才会走得更远。因为正是大地,给了我们温暖和行走的力量。

(作者是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老苏后座务工人员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老苏(散文节选)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不开车的在编司机
后座提醒技术
通用推出“后座提醒”技术以加强儿童乘车安全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单车后座上的世界
老苏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