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PP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性研究
2017-02-13芦雪莲��李勇
芦雪莲��李勇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校园APP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促进校园APP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并重点阐述校园APP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选取黑龙江省2所高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学生的校园APP认知及满意度等研究表明,学校应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APP移动客户端来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且校园APP的应用在学习探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生活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APP;学生管理;APP应用;影响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2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13-03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现在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统称“移动应用”或“手机客户端”。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使用APP上网的方式。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校园APP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辅导员、教师、学校学生管理相关部门等四者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提高师生使用校园资源的效率,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更加人文化、合理化。因此,校园APP的应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生事务管理”一词源自欧美。蔡国春[1]通过综合中美两国的不同情况,结合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界定为: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从而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8],国外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采取多头并进、条状运行的方式,重视以人性化的理念和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并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国内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校园APP未来一段时间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级-2014级学生共计800名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检索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利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并分析校园APP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总结并借鉴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2.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级-2014级学生共8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两轮进行,包括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通过定量的方式收集数据。
2.2.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与处理;运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包对相关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卡方检验。
三、结果
3.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3份,回收率96.6%,有效问卷7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6%。在调查的700位学生中,男性332人,女性368人,分别占47.4%和52.6%。被调查者中大一学生所占比重最大,为27.9%,大四学生比重最小,为21.0%。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详见表1。
3.2常用手机APP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700名学生中,团购类、购物类、通讯类、服务类、资讯类和其他类APP的个案百分比分别占48.6%、62.3%、78.9%、42.5%、43.6%和24.8%。
被调查学生中,52%学生每天登陆2次或2次以上手机APP,每天登陆一次的占38%,每周登陆一次的占4%,6%学生登陆手机APP不常规,偶尔登陆。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大部分集中在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分别占39%和44%。平均使用手机APP时间集中在1个小时或1个小时以下,占58%,平均使用手机APP时间1-3小时占25%。3-5个小时的占9%,而5个小时以上的占8%。
被调查的700名学生中,不愿意在手机APP公开自己信息331人,愿意公开的占143人,其中愿意公开,但必须设置隐藏占226人。
被调查的700名学生中,认为手机APP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利弊的态度分别是:314人选择利大于弊,146人选择弊大于利,240人选择因人而异。
3.3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对校园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学生对校园提供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非常满意(4.0%)、满意(19.2%)、一般(55.7%)、不满意(13.4%)、很不满意(7.7%);而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学生对校园提供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非常满意(5.7%)、满意(34.4%)、一般(53.4%)、不满意(4.3%)、非常不满意(2.2%)。
3.4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建立校园APP的必要性的认知情况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校园建立APP的必要性认知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64,P=0.000),31.4%的男性认为有必要建立校园APP,26.6%的女性认为有必要建立校园APP。详见表2。
3.5校园APP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校园APP对学生管理起到的作用中学习探讨交流占32%,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占14%,心理辅导占17%,就业指导占20%, 招聘占10%,生活事务管理占5%,其他占2%。详见图1。
3.6校园APP发展的意义
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校园APP发展的意义是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占31%,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便利的占47%,推动APP开发的占14%,其他的占8%。
四、讨论
1.手机APP的作用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校园APP发展的现实意义是为大学生各方面提供便利和推动大学生创业,为学生交流和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校园APP对学生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2.手机APP的使用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每天登陆2次或2次以上手机APP,平均使用手机APP时间集中在1个小时或1个小时以下,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大部分集中在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其中,314名学生认为手机APP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利弊主要是利大于弊。
在手机APP使用上,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影响学习,还要注意防止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形成,胡欣欣[16]等人的研究证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形成手机依赖。应加大校园APP的开发与宣传,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丰富校园APP的内容,提高学生校园APP的使用率,从而拓展学生管理的范围。
3.校园APP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校园建立APP的必要性认知有差异,应加大校园APP内容的多样性,除了要有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可以添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时事新闻、益智游戏等。
被调查的两所高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提供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比重有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是否拥有校园APP。因此,校园APP建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校园服务的满意度。如校园APP可以提供图书查阅、自习室查询、学术活动查询等功能,学生能够节约时间,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师生还可以通过校园APP进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校园APP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APP的建立还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如师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内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师生可以通过校园APP在网络心理咨询室进行预约咨询和学习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可以看一些励志电影等,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舒缓焦虑情绪;通过校园APP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更广,使更多的师生受益。传统就业辅导缺乏个性辅导,通过校园APP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发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的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一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56-59.
[2]赵博慧.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借鉴与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68.
[3]武正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启示[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6.
[4]罗立顺,李同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92-94.
[5]张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01-202.
[6]孙静宇,李澈,张震,等.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6):84-85.
[7][8]李燕萍.浅析基于手机终端的校园APP应用的发展趋势[J].武夷学院学报,2014(5):64-66.
[9]邱林润,李蓉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校园APP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4(17):177.
[10]范伟弘.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4-24.
[11]黄国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5-147.
[12]方明.我国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5-20.
[13]张良宾.智能手机对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初探[J].科技视界,2013(15):112-118.
[14]黎雷.幼儿教育出版的移动APP应用浅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2):61-62.
[15]周作杰.掘金儿童APP市场[J].市场研究,2013(3):6-7.
[16]胡欣欣,余丽玲,林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分析与对策[J].医药卫生与生命科学,2014(3):87-89.
[17]陈超.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4-28.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