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引入创新学分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2017-02-13黄蕾张旻弋英民赵波周克复

大学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改进措施效果

黄蕾+张旻+弋英民+赵波+周克复

[摘 要]西安理工大学自2006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将创新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量化考核指标,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2个创新学分的最低要求。课题组归纳了学校创新学分制度从制定到实施的具体情况,通过整理、分析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2012两个年级的创新学分申报、审核数据,总结出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效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创新学分;实施情况;效果;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48-03

国内高校最早提出创新学分概念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该学院从1996级学生开始,在总的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立一项学分——创新学分。根据该学院的规定,在知识技能竞赛中获奖,进行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水平的航模制作,参加课题研究,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学术性论文等,都可以取得相关的创新学分。为了获取创新学分,该学院鼓励学生寻找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课题。[1]有了这项规定后,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他们从教室中走出来,直接面对复杂的工程、科研实际课题,在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中发现真问题,真动脑,真动手,练就“真功夫”,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随后国内众多高校开始在现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创新学分制,比如西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等。

创新学分的设立可视为学分制的创新之举,也是学分制完善的一种努力。[3]以往高校的学分仅仅是对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反映,还不足以完全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学分力图反映学生的创新素质层面,凸显了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明确要求。作为一种计量和激励手段,它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兴趣和特长的展现、创新意识的激发等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更好的体现学分制的精神。[3]创新学分的实质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思想,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定性化上升为定量化,由原来的弹性指标上升为硬性指标,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最终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4]

一、创新学分制度的主要内容——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

西安理工大学自2004年起全面实行学分制,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从竞赛、发表与交流论文、科技成果、科研活动、文化素质、技能训练、课外实验活动等七个方面给出对应不同级别创新学分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2个创新学分,毕业时未取得2个创新学分者将按结业处理。

上述两个学分的要求是对全体本科生的最低毕业要求,对于学有余力、在创新实践方面更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还规定若取得的创新学分超过2个,超出的学分可以替代校级任选课学分,最多可替代同类别(人文社科A类或自然科学B类)校级任选课3学分,以充分激励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更进一步,对于参加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本科生,除了计创新学分以外,还可以根据《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对学生加强创新教育的规定》获得相应级别的创新成果奖,创新成果奖可用于冲抵不及格课程。学校制定的这种两端兼顾、逐级拔高的政策,能够为学生创新活动开创更好的条件,帮助创新人才快速成长。

二、创新学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学校创新学分工作的总体组织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负责,各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担任组长的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学院的创新活动,包括负责创新学分的申报、审核工作。以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本科教学工作副院长以及主管学生工作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学委员组成的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学院创新学分申报、审核工作的总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整理、准备创新学分申请材料阶段。

此阶段工作由本科生导师分班布置。学生依据《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创新学分管理的暂行规定》,填写《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学分申请表》,相应支撑材料(报告、论文、证书复印件等等)应为A4纸张大小,装订在申请表后面。申请材料应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三周前交给所在班级本科生导师。

第二阶段:本科生导师审核阶段。

本科生导师依据《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创新学分管理的暂行规定》审核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认定创新学分,并将审核结果填入《创新学分审核登记表》中,对于把握不准的特殊情况报系所审核。本科生导师应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五周将《创新学分审核登记表》及学生申请材料交所在系。

第三阶段:系所审核阶段。

系所对本科生导师未审核的特殊情况予以处理,并将审核结果填入《创新学分审核登记表》中,还不能确定创新学分的报学院审核。系所应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八周将《创新学分审核登记表》及学生申请材料交学院。

第四阶段: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阶段。

学院教学委员会对系所无法认定的创新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填入《创新学分审核登记表》中,同时抽查本科生导师、系所给出的审查结果。学院将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十周将毕业生创新学分报学院教务员。

第五阶段:学院教务员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录入学生创新学分。

三、实施效果数据统计

为客观反映近十年来学校创新学分制度实施的效果,现以本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2012级本科生创新学分申报、审核数据为依据,做出如下分类统计。

本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获校级创新成果一等奖27项、二等项9项。

本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获校级创新成果一等奖30项、二等奖37项。

以上两个年级学生创新学分获得情况反映出的共性规律如下:

1.在七类创新学分申请项中“竞赛”、“文化素质”和“技能训练”项目的申请比例超过80%,2011级中有40%的学生申请“文化素质”项目创新学分,主要集中在该项目中的“专业文献综述报告”和“素质教育读书报告”,相比之下“发表与交流论文”、“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和“课外实验活动”等项目申请比例偏低,这反映出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偏低,高水平或拔尖的创新成果少。

2.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至少2个创新学分,2011级仅有5名学生获得创新学分不足2个,2012级全部学生创新学分达到要求,这反映出2个创新学分的最低标准设定基本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

两年数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2012级学生从“竞赛”项目获得创新学分比例为38%,从“文化素质”项目获得创新学分比例为29%,相比2011级数据25%、40%有较大变化,反映出学生对“文化素质”项目中“专业文献综述报告”和“素质教育读书报告”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而是更多的从参与各类竞赛来获取创新学分。

2.从校级创新成果奖的获奖数量可以看出,2012级数据相比2011级数据有所增加,获奖总量由36项增加到67项,反映出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程度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学生“凑创新学分”的现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申请创新学分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项目中的“专业文献综述报告”和“素质教育读书报告”,从这两个项目可以各获得一个创新学分,这是学生眼中最容易获得的创新学分,给基本没有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留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在学校关于创新学分管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明确自201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新学分的补充规定,增加如下创新学分考核项:

1.参加“新星杯”

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新星杯”科技活动(“新星杯”是学院针对全体大一新生的科技实训活动),并向班级导师提交一次新星杯作品及对应的书面总结报告,班级导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可以获得0.5学分的创新学分,资料由班级导师负责保存。

2.参加“理奥杯”

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理奥杯”科技活动(“理奥杯”是学院针对全体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科技竞赛活动),不限次数向“理奥杯”组委会提交科技作品(相同及相近内容的作品只认定一次)及对应的书面总结报告,团队项目限3~5人参加,团队成员每人必须提交一份书面总结报告,由“理奥杯”作品评选小组审核通过后,学生每次可以获得0.5学分的创新学分,一等奖作品可再获得0.5学分的创新学分。

这一补充规定保证了学院全体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创新学分制度。

(二)教师对创新学分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活动的直接引导、指导者,尤其是本科生导师,兼顾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可以做到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引导,其优势不言而喻。本科生导师也是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学分及审核创新学分的主力军,3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使得本科生导师完全可能全面掌握班级学生创新学分申请、获得的状况,而在系、学院一级,人数众多成百上千,只能解决特殊问题并进行抽查,很难面面俱到。目前不少导师对待创新学分,前期缺乏认真、正确的引导,审核过程把关不严,态度往往是“都让过”、“不能因为这个让学生毕不了业”,这必须引起学院领导的重视。

本科生导师应更加深入认识学分制的功能和内涵,突破单纯知识教学的局限,使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本科生导师也应认识到创新学分的设立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当前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使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及师生的交互性发展。本科生导师更应领会引入创新学分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学分内部结构,改变其原有的单一性;使学分更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突破学分的单一计量功能,使之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学分与学科课程学分统属于高校学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是互补的,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创造性发展。[3]

本科生导师应合理分析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业状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创新标准:鼓励全班学生都参加类似“新星杯”这类科技实训活动,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实训课程,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社团,保证每个同学都获得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都能达到创新学分规定的最低要求;而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对科技创新更有兴趣的学生,本科生导师可以引导、推荐他们加入适合的教师教研室参与科研活动,相当于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三)组织管理工作缺乏,师生之间联络不畅

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目前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创新活动信息众多,一些学院还有各自学科的竞赛活动。学校从教务处、学生处两个渠道向教师和学生发布信息,师生之间联络的渠道一般是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或者教师物色合适学生参加的竞赛,缺乏了中间环节。如果能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类似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或孵化基地,来统一收集、整理、发布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信息,并做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络、协调工作,则更有利于培育、孵化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本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计划在2016年设立学院一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常设办公室并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五、结论

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归纳了学校创新学分制度从制定到实施的具体情况,通过整理、分析本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2012两个年级的创新学分申报、审核数据,总结出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效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其他院校推行创新学分制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功臣.哈工大设“创新学分”[N].中国青年报,1998-12-02.

[2] 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99-100.

[3] 周险峰,钟毅平.关于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几点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1):32-33,88.

[4] 华正伟.创新学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界,2005(10):126-127.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学分制改进措施效果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灵动耳环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伪装效果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