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物要求

2017-02-13董晓林程超石晓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抵押物信息不对称作用机制

董晓林 程超 石晓磊

摘要:在理论分析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能够有效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并进一步分析某些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可能原因,以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物要求,从而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研究结论表明:抵押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显著负相关,抵押物作用机制中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银行对抵押物要求,而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十分微弱;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但财务报表即使经过审计亦难以对抵押物形成有效替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贷款技术事前甄别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抵押物;作用机制;贷款技术;替代机制;信息不对称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1-0033-10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Stiglitz & Weiss(1981)的开创性研究以来,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调节利率自动实现信贷供需均衡:一方面,较高的利率容易引致风险较高的借款人,引发逆向选择;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导致借款人在获得资金后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信贷配给为信贷市场的均衡结果。[1]

为了缓解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面临的信贷配给,各种针对借款企业的贷款技术应运而生。Berger & Udell(2002)将贷款技术定义为主信息来源、筛选和放贷程序、贷款合约结构、监督策略机制的组合,贷款技术是为了解决银行在筛选、甄别、监督贷款企业和控制贷款风险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2]

作为一种贷款技术,抵押物是传统的信贷风险甄别工具和风险防范方式。在贷款发放之前,抵押物发挥着信号传递的作用,可以降低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银行对借款企业风险的识别能力,进而缓解其信贷配给行为;在贷款发放之后,它充当着激励借款企业的作用。在借款企业出现经营风险而无法履约还款时,抵押物被视为银行业务经营的第二还款来源,通过处置抵押物获得补偿,降低了银行的潜在损失。鉴于抵押物在信贷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是绝大部分信贷合约的构成内容。在信息不对称严重、合约执行力微弱的发展中国家,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更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对抵押物的依赖使得那些缺乏抵押物的优质小微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信贷资金缺乏合理配置,金融难以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那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抵押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降低银行对于抵押物的依赖?是否存在有效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进一步地,若不能有效替代,其原因何在?

二、文献综述

为了探究抵押物的替代技术,必须厘清抵押物在银行贷款发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关于抵押物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逆向选择模型认为,若借款企业不能够通过可观测的企业特征将自身的风险类型有效地传递给银行,那么,他们就不得不通过提供抵押物来传递自身质量的信号。低风险借款企业更倾向于提供抵押物,以与高风险企业区分开来,银行则通过抵押物所传递的信号进行客户选择,因此均衡状态下低风险企业通过提供高价值抵押物获得低利率贷款,高风险企业提供少量抵押物获得贷款,但利率较高,此时抵押物充当信号传递的作用(Guiso & Minetti,2010;Inderst & Mueller,2007;Vig,2011)。[3][4][5]Brick & Palia(2009)认为,提供抵押物是一个成本较高的信号传递方式,尤其是对于低质量的借款企业而言,因此,抵押物的提供可以将低质量的借款企业与高质量的借款企业分开,形成分离均衡。[6]

传统的银行经营理论和道德风险模型则认为,银行会对借款企业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清楚企业的风险类型,但是不能控制企业的贷后行为,即存在事后信息不对称。出于对企业道德风险的担忧,即使银企间不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也会实施信贷配给。为了约束道德风险,银行会要求高风险借款企业提供高抵押物,以保障企业违约后的收益补偿,均衡结果为高质量企业通过提供少量抵押物获取低利率贷款,低质量企业不得不通过提供高抵押物获取高利率贷款,抵押物类似于“人质”(collateral acts as hostage)(Moro & Fink,2013;Ogawa & Suzuki,2010;平新乔、杨慕云,2009)。[7][8][9]

上述两种理论对抵押物作用机制的认识产生分歧之处,主要在于抵押物在银行放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到底是缓解事前还是事后信息不对称。若甄别技术有限,银行难以对借款企业风险进行准确甄别,此时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银行则更多地依赖于抵押物所传递出来的信号,抵押物的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抵押物与贷款风险负相关。若银行能够准确评估借款企业的风险,但是不清楚企业的贷后行为,存在事后信息不对称,为了约束借款企业的贷后行为,则会要求高风险借款企业提供高抵押物,抵押物的风险约束效应占主导,抵押物与贷款风险正相关(Menkhoff & Neuberger,2006)。[10]现有文献中,得出抵押物与贷款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占多数(Ono & Uesugi,2009;尹志超、甘犁,2011;Jimenez et al.,2006)[11][12][13],表明抵押物的风险约束效应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文献证实抵押物的客户选择效应的存在(刘彪文,2014)。[14]

尽管抵押物在银行贷款发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自身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金融应当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抵押型贷款技术将那些缺乏抵押物但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排除在了信贷市场之外(马乃云、张安安,2012)。[15]其次,抵押物的价值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加速经济衰退。Geraldo et al.(2012)认为,日本90年代房地产抵押物价值的下降,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并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抵押物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更加不愿意放贷,而抵押物价值下降是因为宏观经济波动引起的,抵押物价值变动所造成的信贷规模的萎缩延缓了经济复苏,放大了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16]最后,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发挥还会受到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Lin(2011)发现,由于中国较弱的贷款者追索权保护机制,抵押物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作用有限。[17]因此,寻找能够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就理论而言,任何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贷款技术都可以替代抵押物。现有关于抵押物替代技术的研究大多围绕关系型和担保型展开。

关系型贷款技术是除抵押物外另一种重要的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贷款技术。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频繁的接触,有助于掌握企业的真实生产信息,了解企业主的各方面能力及品行,当银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银行能够充分识别和控制借款企业风险。Behr et al.(2011)通过重复博弈模型表明,借款企业初期会接受一个较高的贷款利率并提供抵押物,随着银企关系的发展,贷款利率逐渐降低,并不再提供抵押物。[18]较多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关系型贷款技术和抵押物之间的替代关系(Haselmann et al.,2010)。[19]

担保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质量和信誉。一般而言,有担保机构愿意为之担保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声誉普遍高于无担保企业。银行通过担保机构间接评估企业风险(Altman & Kalotay,2010;Liberti & Mian,2010)。[20][21]在贷款发放之后,若借款企业出现经营危机,银行则可以通过追究担保人降低潜在损失,从而改变银行“惜贷”行为。Hatice(2014)以土耳其银行为研究样本发现,大部分银行并不要求企业同时提供抵押和担保。由此可见,担保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2]

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借鉴,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现有研究抵押物替代技术的文献仅局限于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缺乏对于其他贷款技术,如信用评级型、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替代效应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评级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财务报表作为传统的贷款技术在小微企业融资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2)理论上,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技术均可以替代抵押物,然而,在实践中,贷款技术替代效应的发挥可能会受到制约,现有文献并没有对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原因展开分析。(3)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县域抵押物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技术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我国县域银行垄断程度较高、法律系统和征信体系不完善、银企间普遍缺乏信任等,这些特殊性质可能导致了我国县域抵押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技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信贷市场。

为此,本文试图在厘清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究能够有效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并进一步分析某些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可能原因。上述问题的研究对于优化银行资金配置,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对江苏省县域的问卷调研。江苏省小微企业的数量位于全国第一,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户数和私营企业户数为全国最多,且省内各区域之间很不平衡。苏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而苏北地区不仅城乡差距较大,且其总体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差距也很大,因此以江苏省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抽取了相城、六合、丹徒、溧水、高淳、句容、靖江、沭阳、东海9个县(区)。在每个县(区),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以系统抽样法抽取5个镇,并根据地理位置做出适当调整,共抽取了45个镇。在每个镇抽取10家小微企业,共获得450份调查问卷,删除数据缺失以及贷款银行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的企业样本,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4份。其中,获得贷款的企业样本数为118家。样本企业所属的行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服装纺织业、餐饮业、家居用品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宏观层面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统计年鉴。①①本文所研究的小微企业是指地理位置处于县域或县域以内的小型或微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界定依据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本文以该规定中企业总资产规模的标准进行划分,且不同的行业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为了研究抵押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技术,本文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collati=α0+α1Fi+α2CSi+α3Relati+α4Gua+α5defaulti+α6riskesti+α7Xi+εi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collat为抵押率,之所以采用抵押率这一连续变量,是因为它考虑到了贷款规模,且比“是否提供抵押物”这一定性变量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i表示小微企业个体;X表示控制变量组,包括企业特征、贷款合约特征、贷款银行特征和市场特征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根据现有理论,抵押物与贷款违约风险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抵押物的作用机制。为此,本文以default和riskest两个变量来衡量企业的贷款违约风险。其中,核心解释变量default表示企业是否有过违约记录。根据Lazarus(1997)的研究,有过违约记录的企业再次违约的概率明显高于没有违约记录的企业,[23]Everett(2010)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4]riskest表示贷款利率,现有文献大多以贷款利率作为银行对企业事前风险评估的衡量指标,李燕桥、臧旭恒(2014)的研究指出,银行为了最大化期望利润,往往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制定贷款利率,通过制定更高的利率以抵消更大的风险,贷款利率会随着企业的风险等级相应提高。[25]然而,贷款利率这一变量与抵押率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因为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物的提供状况制定相应的利率。为了降低内生性,在稳健性检验部分,将删除贷款合约变量,包括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贷款期限,以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若衡量贷款违约风险的变量default和riskest与抵押率正相关,则风险越高的企业所提供的抵押物越多,抵押物的风险约束效应占主导地位;反之,若贷款违约风险与抵押率负相关,则抵押物的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

在抵押物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信用评级型、财务报表型、关系型和担保型这4种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①①贷款技术分为交易型贷款技术和关系型贷款技术,交易型贷款技术进一步划分为抵押型、担保型、信用评级型、财务报表型、融资租赁、资产保证型和保理7种。融资租赁、资产保证型和保理在我国虽有应用,但应用程度很低,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信用评级型、财务报表型、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模型解释变量中,F表示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CS表示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Relat表示关系型贷款技术,Gua表示担保型贷款技术。上述4个贷款技术变量的系数分别用以观测财务报表型、信用评级型、关系型、担保型与抵押物之间的替代效应。由于抵押物的应用可能受到企业特征、贷款银行特征、贷款合约特征和市场特征的影响,因此,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方程中。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抵押物的作用机制及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

经变量相关性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10,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由于样本企业来自于两个不同年份,且两次调查不存在重合样本,因此,在模型中加入时间控制变量以将其转化为截面数据。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在抵押物作用机制方面,衡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变量default与抵押率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对于本文所选取的小微企业样本而言,抵押物的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抵押物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缓解银企之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这与Angbazo et al.(1998)利用美国企业样本发现的抵押物与借款人风险正相关的结论明显不同[26],但是与Menkhoff et al.(2011)使用泰国数据[27],以及刘彬(2006)使用中国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 [28]可能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县域小微企业客户不具备规范的财务报表,借贷资金也无直接对应的投资项目,各类贷款技术的缓解效应受限于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而难以有效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在贷前通常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所提供的抵押物价值判断其风险水平。故高质量企业为了区别于低质量企业,倾向于通过提供高抵押物以显示自身质信和风险水平,从而产生分离均衡。衡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另一个变量Riskest与抵押率也呈现显著负相关(在模型3和模型5中,Riskest虽不显著,但其系数仍为负数),再次验证了抵押物主要充当事前客户选择功能,因为高质量的企业更倾向于提供抵押物以显示自身的质信水平,而银行通常给予优质企业以较低利率。

在抵押物的替代技术方面,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变量虽然为负,但均不显著,表明这两种贷款技术的应用难以降低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物的要求。

根据前文分析,抵押物主要用以缓解事前信息不对称,因此,关系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机制在于其可以缓解事前信息不对称,关系型贷款技术通过贷前银企间长期接触或反复的实地调查所获取的企业主及企业软信息降低了事前信息不对称。担保型贷款技术降低事前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在于,拥有担保机构或其他企业担保的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声誉普遍优于无担保的借款企业,且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银行可以通过担保人降低潜在损失,缓解了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

在控制变量方面,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依赖于抵押物,可能是由于大银行在信贷风险甄别技术方面相比于小银行有优势,更少依赖于抵押物所传递的信息。关于贷款合约变量,贷款规模越大,贷款期限越长,抵押率就越高。在企业特征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提供的抵押率越高,再次验证了抵押物主要充当事前信息甄别的功能,因为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发生风险的概率越小。同时,该结果可能表明银行对于抵押物的依赖性,大企业的可抵押资产数量多于小企业,因此,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可能与借款企业的抵押物可获得性高度相关,“懒惰的银行”理论指出,依赖抵押物进行客户选择会导致银行的懒惰倾向,不利于借款企业的福利最大化。

(二)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效应的原因分析

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通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判断企业现金流、经营状况和资产规模以降低事前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降低事前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在于银行可以通过评级模型测算企业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因此,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效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效应可能是因为当地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企业及企业主的历史信息不完整、评级模型的预测结果缺乏准确性。

为了对此进行验证,在模型中加入了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与报表是否经独立审计变量的交互项,以及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项。根据Liberti & Mian(2010)的研究,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信息环境和征信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也越完善。[21]换言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金融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因此,本文预期两个交互项的系数将显著为负。加入交互项的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作用逐渐显现。因此,金融基础设施是制约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然而,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与独立审计的交互项并不显著,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的替代效应难以发挥的原因并没有得到验证,财务报表即使经过审计也难以有效降低银行对企业抵押物的要求。这可能是因为,财务报表并未因经过审计而增加其可信度,使得银行无法从财务报表中获得有效的企业现金流等经营信息,或者是由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足以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其难以对抵押物形成有效替代。

五、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抵押率可能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存在内生问题,为了消除内生性,需要使用带有工具变量的联立方程,然而寻找与抵押物无关的变量是困难的。借鉴Menkhoff et al.(2011)[27],将原方程中的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变量删除,以比较删除贷款合约变量后的贷款技术替代效应与原模型的贷款技术替代效应的差异。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贷款违约风险变量default,以及四种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抵押物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之间的内生性并不足以影响回归结果,同时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厘清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了四种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原因。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企业违约风险与抵押率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企业倾向于通过提供更多的抵押物以显示自身质信水平,抵押物作用机制中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

第二,担保型和关系型贷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信用评级型和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对于抵押物的替代效应十分微弱,各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机制在于缓解事前信息不对称。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作用逐渐显现;然而,即使企业所提交的财务报表经过独立审计,亦难以降低银行对于抵押物的要求。

小微企业是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但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面临信贷配给。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甄别技术单一、落后;另一方面,表明贷款技术受制于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滞后而难以有效发挥对抵押物的替代作用。为此,本文认为,基于现有数据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明显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银行应当进行贷款技术创新,或者引进适合本地区本银行的贷款技术以增强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此外,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发展初期,数据规模和质量都还有所欠缺,征信体系略显单一,商业化征信机构和民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滞后。因此,需要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多层次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协调工商、税务、质检、司法、海关等单位共同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征信平台,从而降低银行对于抵押物的依赖,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43): 393-410.

[2]Berger A.N., Udell 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112 (477) : 32-53.

[3]Guiso L., Minetti R.. The Structure of Multiple Credit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US Firm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10, 42 (6): 1037-1071.

[4]Inderst R., Mueller H.M.. A Lender-based Theory of Collater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15): 826-859.

[5]Vig V.. Access to Collateral and Corporate Deb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London Business School, London,2011.

[6]Brick I. E., Palia D.. Evidence of Jointness in the Terms of Relationship Lend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9,16(29): 452-476.

[7]Moro A., Fink M.. Loan Managers Trust and Credit Access for SME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3,37(3): 927-936.

[8]Ogawa K., Suzuki K.. Uncertainty and Investment: Some Evidence from the Panel Data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2000, 51(152): 170-192.

[9]平新乔,杨慕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4):43-45.

[10]Menkhoff L., Neuberger D.. Collateral-based Lending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ailand[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30(11): 1-21.

[11]Ono A., Uesugi I.. Role of Collateral and Personal Guarantees in Relationship Lending: Evidence from Japans SME Loan Market[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9,41(6): 935-960.

[12]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2011(9):16-22.

[13]Jimenez G., V. Sales, Saurina J.. Determinants of Collater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81(11):255-282.

[14]刘彪文.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J].当代财经,2014(10):24-26.

[15]马乃云,张安安.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14-18.

[16]Geraldo C., Steven O., Kasper R.. Collateralization, Bank Loan Rates and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Sveriges Riks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2.

[17]Lin H.. Foreign Bank Entry and Firms Access to Bank Credit: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1,35(14): 1000-1010.

[18]Behr P., Entzian A., Güttler A.. How Do Lending Relationships Affect Access to Credit and Loan Conditions in Microlending ?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1,35(12): 2169-2178.

[19]Haselmann R., Pistor K., Vig V.. How Law Affects Lending[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 23(43): 549-580.

[20]Altman E., Kalotay E.. A Flexible Approach to Modeling Ultimate Recoveries on Defaulted Loans and Bonds[J].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2010.

[21]Liberti J. M., Mian A.. Collateral Spread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inance ,2010,65(33): 147-178.

[22]Hatice J.. The New Paradigm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urkish Banks[J].Iktisat Isletme ve Finans ,2014,29(33): 45-72.

[23]Lazarus A.. 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 Default Risk, Interest-rate Risk, and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7,21(1): 55-87.

[24]Craig R., Everett C.R.. Group Membership, Relationship Banking and Loan Default Risk: The Case of Online Social Lending[J]. Banking and Finance Review,2015,7(2): 123-142.

[25]李燕桥,臧旭恒.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与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经营行为——基于商业银行微观业务资料的经验分析[J].南方经济,2014(5):17-22.

[26]Angbazo L.A., Mei J. Saunders A.. Credit Spreads in the Market for Highly Leveraged Transaction Loan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10): 1249-1282.

[27]Menkhoff L.,Neuberger D., Rungruxsirivorn O.. Collateral and Its Substitutes in Emerging Markets Lending[J]. CESifo working paper: Monetary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1.

[28]刘彬.银行贷款行为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ollateral mechanism, this paper empirically researches the lending technologi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place the collateral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it is difficult for certain lending technologies to be alternatives which can reduce the banks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for and ease the credit rationing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llateral and the borrower default risk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customer selection effect dominates the collateral mechanism; relationship lending technologies and guarantee lending technologi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banks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Meanwhil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credit rating technology are quite weak.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credit rating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emerging, but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substitute collateral even if they are audi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we suggest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apability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lend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

collateral; effect mechanism; lending technology; substitu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asymmetric

责任编辑:吴锦丹

猜你喜欢

抵押物信息不对称作用机制
以多个抵押物担保 同一债权如何登记
《民法典》不动产抵押物转让规则释义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