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事学角度看电视纪录片《创新之路》的科学传播之道

2017-02-13刘锦锦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叙事科普纪录片

刘锦锦

摘 要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之下,纪录片《创新之路》应运而生。片子的主题构架、叙事技巧及讲述方式可圈可点。它是一个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科学传播的范例。不论是对“创新”这一主题的解读,还是对科学历程的展示,均为当下科普活动设计、科技场馆内容建设提供了有力借鉴。文章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剖析此片,思考该片的叙事技巧作为科学传播的借鉴,由此借他山之石,开辟一条科学传播之道。

关键词 纪录片;创新之路;叙事;科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2-0009-02

201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探索财富与创新的故事。摄制组采访了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等几十位世界顶尖创新企业家,沃伦·巴菲特、彼得·蒂尔等众多知名投资人以及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内的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近百位来自政界、商界、投资界、教育界的各国人士在片中谈论创新,从不同视角探寻国家崛起和人类发展的创新之路。

该片由科技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强大的制作阵容已决定了片子的高度和立场,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国家视野。片子构思巧妙、气势恢宏,深入阐释了创新与创造财富的关系。作为一部契合国家政策与时代主题的纪录片,它不仅引领时代精神,更诉说了各领域精英的故事。当前我国科普工作正在全面发展,科普设施日趋完善,科普平台日渐广阔。媒体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创新之路》在电视媒体上播出,有利于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创新之路》不仅是对创新的注解,更开辟了一条进行科学传播的路径。片子的主题构思、叙事技巧、文本表述对科学传播提供了借鉴。

1 主题与视角: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做好科学传播

1.1 主题

《创新之路》选择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创新,这个主题既新鲜又老生常谈,那么要如何展开呢?片子前期做了大量调研,由专业人员多次商讨最终选定了围绕主题展开的线索: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探讨历次工业革命、科技革新,为不同国家、产业带来了命运转折。在人物主体选择上,通过采访全球顶尖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以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来展示不同视角之下的创新理念精髓,可谓集众家之所长。地域范围上,遍访世界创新强国,从北美到北欧,从英国到德国,从日韩到中东,涉及10多个国家,具有很强的全球观。这只是基本的框架选择,在内容展示上,凸显不同主体在创新前后的境遇对比,通过讲述、对比、数据分析、评论等将整个线索串起来,构成一幅宏大的创新

诗篇。

1.2 视角

作为一部传播科学思想、讲述时代最强音的纪录片,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学科领域出发,讲述创新带来的巨大效益,它不只体现在经济生活中,更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片中用大量案例来讲述创新故事,有国家层面的,如以色列、日本、德国等;有企业层面的,如索尼公司、苹果公司;还有个人在缔造商业帝国过程中的涅槃,如马克·扎克伯格、巴菲特、乔布斯等。不同层面的讲述和立体的剖析,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巨大魔力: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财富,唯有创新,才能突出重围,获取胜利。

纪录片的文本是从几大维度展开的,第一,是时间维度。从多个主体历史上的表现与事实出发,讲述到现状,凸显历史感和时间性。第二,是地域维度。片子包含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既有行政区域的划分,又有宗教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区隔。第三,是人物主体维度。片子讲述了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投资人及政界人士的不同故事与见解,从多个人物主体身上体现了创新的注解,或讲述故事、或谈亲身体会、或回忆历史、或前瞻未来……不同主体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印证主题,服务于

主题。

2 叙事与文本:讲故事是内容建构的最佳

手段

2.1 叙事学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

叙事学,最早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洛夫在1969年提出,产生初期是一种对文学中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经过发展,叙事的含义已不再是古典叙事理论所单指的文字文本,而是涉及了符号、故事、方法、传播、诠释、接收的整体描述与信息展现,是一个和传播内容、方法与过程相关和动态化的概念。今天,运用叙事理论的领域包括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将叙事视为人类一种基本与重要的传播行为,文学作品、新闻信息、影视剧等各种形式,都涉及叙事理论的研究。研究学者认为,叙事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行为,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故事。借助叙事理论去观察和解释传播活动,并加深传播研究对于传播者、文本、受众互动的探索指向[1]。

不论我们要传播什么内容,表达什么观点,讲故事是一种简单、直接、吸引受众,并给受众留有思考余地的表述方式。在新闻报道、纪录片、电视节目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是喜欢看故事、听故事的。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调查和受众分析充分印证了这一特点。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这种叙事,不是事件或者情节的一种静态地呈现和反映过程,而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给受众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

过程[2]。

《创新之路》中有丰富的故事:日本、德国从某一阶段的衰落发展到强盛大国;索尼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转变为企业巨轮;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到站上学术巅峰……正是这些故事,撑起了整个主题,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看完此片,让人印象最深的内容就是片中的故事。

2.2 《创新之路》的叙事特点

2.2.1 悬念设置

《创新之路》纪录片的第一集《活力版图》开篇的解说词,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是什么让人类的财富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是什么带给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一年多,“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行动。“而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应该怎么做?中国创新有过怎样的成绩,而未来又该寻找怎样的道路?”这段解说词,既是在提出问题,更是在为全片设置总悬念。这个开篇强烈地吸引人看下去,让人期待跟随片子的讲述去探寻创新之路。

悬念不仅体现在第一集的开头,更是贯穿始终。几乎每一集的开头都为全集设置了引子。每集的悬念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层层剥茧—给出结论”展开,不仅如此,每集的最后还为下一集的内容设置了悬念。

2.2.2 深入浅出

《创新之路》片中贯穿了大量的科学发现和故事,其中不乏对科学原理的阐释,而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它不能像教科书或是科学典籍那样去阐释原理,解释科学事实。它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了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与之相关的人、事、物,从而上升至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在观看的同时,观众不仅通过每一集剧情了解了科学知识,更被叙事的内容和情节深深地感化,培养了科学意识,领悟了科学精神,甚至可能进一步在行动层面做出改变。

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成了大家更容易接受的人、事、物,并按照时间、空间、主体的角度逐层展开,原本不熟悉的内容在叙事中铺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2.2.3 构架完整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叙事线索,像骨骼撑起整个主体。好的故事线能将观众的注意力有力地牵引起来,叙事性较强的展览遵循着“起、承、转、合”的发展脉络,是一个完整的叙事体[3]。引起观众共鸣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入故事线的设计,让展示本身说话。展示场域融入故事情节,常常会让文物具更深的意涵,观众也较容易了解与亲近文物,甚至与之互动[4]。纪录片也是如此。

纵观全片,每集都有一个主线将全集串连起来。例如:第三集《放飞好奇》,以好奇心为主线,开篇讲到了日本未来科技馆如何引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用一些教育学家的观点来佐证,如约翰·约克的“白板说”,提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否定了遗传的作用,强调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影响对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又如,《市场为王》阐释的是创新应用于市场中的效应;《资本之翼》讲的是将资本与技术相融合带来的效果。

叙事让整个片子的结构更加完成,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而又形散神聚。看完10集片子,一条清晰的故事构架逻辑线在脑中展开:1)创新为世界经济带来的活力;2)创新的理论基础;3)创新产生的根源;4)创新的人才积累;5)创新的制度保障;6)政府在创新中的职责;7)创新与市场的关系;8)资本对创新的力量;9)创新的大众参与;10)创新战略与国家崛起。正是有了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不仅是每一集,全片的构架也十分完整。

3 对科普活动的启示

1)叙事手法便于展示科学主题。讲故事的方式值得我们在科学传播中借鉴。设计一个展品、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讲述一段科学发展过程,都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展开,叙事为科普活动、展览展示设计提供宏观的理念和框架。

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话题,叙事的方式与技巧也有所区别。比如,阐释科学原理时,不仅要讲述原理的前因后果,还需要拓展到相应的现象、发现的过程、带来的效果、原理的新发现或发展等;还原某个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时,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他曾经的一次小发现、尝试的过程、探索的奇妙等来吸引公众的关注,提高传播的效果。

2)叙事适宜科技场馆内容构架。叙事理论中,一个完整的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当展览以一个叙事的方式进行时,展品就成为了一系列完整叙事结构中的一个事件元素,展品的个体意义就成为了被规划了的群体意义中的一部分。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主角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博物馆展览像个剧场,展品、灯光、布景等营造出的场景类似剧场中的舞台……观众进入声光电配合下的展厅,行走在设定的空间路线中,就像穿梭在时空随道中完成与展品之间的交流[3]。

在现代科技馆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由物到事”的变化,科技馆不仅在传播科学原理,汇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展览展示中向公众传达科学精神,引导公众改变对科学的看法,从理念更新到行动转变。因此,在科技场馆中,运用叙述手法更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观众在场馆中游览、参观、体验,在认知故事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了与一个科学原理相关的内容,更加深入了解科学背后的动因、探索的奇妙、科学家的顽强毅力、科学的伟大等,从而在场馆体验中收获完整的科学之旅。

4 结论

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影片中较多使用,也有多种叙事结构。通过以《创新之路》的叙事模式为范本,来探讨叙事对于纪录片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地将这种手法运用到日常科普活动及科技场馆建设中,有利于科学传播走向大众,有利于为公众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有利于创新科普形式,服务于大众,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搭桥铺路。未来,借鉴新媒体形式,开拓更加广泛的科普渠道,利用日益丰富的传播平台,必将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大力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佳莹,宋向光.博物馆的媒介优势——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的博物馆展览试析[J].博物馆研究,2009(4):3-7.

[2]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6):8-10.

[3]金晓颖.当代博物馆的展示叙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5).

[4]耿风英.怀旧与创新:21世纪历史展示新定位[J].博物馆学季刊,2007,22(3):39-52.

猜你喜欢

叙事科普纪录片
Rough Cut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