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创新模式

2017-02-13吴先群雷雳彭小孟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学生党员高校

吴先群雷雳++彭小孟

摘要:志愿公益服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员积极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活动和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为充分发挥志愿公益服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志愿公益服务;高校;学生党员;机制建设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亟待建设,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到党员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并将志愿服务引入党员教育工作,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当前党员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带有盲目性,缺乏创新性、系统性。

(一)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志愿公益服务活动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进,是一种被动参加的状态,学生参与志愿意识不强,缺乏内在动力和服务意识,志愿活动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足、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二)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志愿者服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志愿公益服务的质量难以可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志愿公益服务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许多专业知识技能未能应用实际服务中,导致部分志愿公益服务活动效果欠佳,服务层次有待提升。

(三)服务保障支撑不足。一是缺乏经费保障,当前志愿活动的经费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二是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学校对大学生党员服务行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其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预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能力。三是校地协同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和社会之间沟通机制还未畅通,在资源的共享上还未有统一的认识。

(四)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是缺乏对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方向引领;二是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完善,对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效果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

二、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必要性

志愿公益服务的内涵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契合,使得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公益服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志愿公益服务是深化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为党员提升政治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志愿公益服务能更好地将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志愿公益服务作为大学生党员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抓手,以一种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党员的日常教育中,通过社会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养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达到锤炼党性修养的目的。

(二)志愿公益服务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

志愿公益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与党的宗旨一致的,通过志愿公益服务可以持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激发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党员成为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社会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的促进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志愿公益服务是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志愿公益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首先,志愿公益服务对大学生党员的个人能力是个提升,志愿公益服务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促使他们自发学习和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志愿公益服务是一种奉献爱心的活动,党员志愿者参与志愿公益服务的过程就是参与一个高尚的道德修养活动的过程,它对促进党员志愿者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完善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志愿公益服务是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

志愿公益服务及其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相一致,是党员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社会开展助老扶残、科普宣传等志愿公益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党员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保障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有效途径

为保证志愿公益服务党性锻炼效果,有必要从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在质上进行规范,在时间上进行量化规定,并在参与、管理、保障等多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志愿公益服务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大学生党员培养志愿公益服务载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激励机制建设

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党员参加志愿公益服务的意识,这是解决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内在动力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动力激励系统,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参加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外在表彰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表彰奖励制度,通过开展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更好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让学生党员持久广泛地参与志愿公益服务。

(二)制度建设

1.完善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组织网络,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日常管理制度与志愿公益服务运行机制,制定相关管理章程,对志愿者的权利、义务、任务、组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2.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注册制度。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注册成为正式的志愿者,加强统一管理。对所有志愿者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党员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年龄、特长、意愿和身体状况申报服务项目。

3.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训制度。高校党组织要制订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培训计划,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或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公司等合作,开展志愿公益服务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化培训。

4.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推动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考核工作,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服务对象评价为主、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登记制度,将党员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情况登记在册,定期进行检查,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情况将作为党员考核的重要参考。

(三)平台建设

1.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经常性和定点式的志愿公益服务活动;成立志愿公益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心,委派指导教师、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志愿者开展工作,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信息平台建设

高校党组织要为每位大学生党员建立志愿公益服务信息数据库,记录大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特长和愿意参加的服务项目,能参加服务的时间等情况。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团队以及各项政策规定也要通过信息平台公开;积极运用网络、通信、移动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志愿公益服务信息在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志愿公益服务信息平台,为志愿公益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交流平台建设

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团队展示、报告会、讲座等传统形式和开设交流网站、微信群、QQ群等新形式,加强志愿公益服务经验、知识、方法、技能等的交流与学习,为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公益服务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促进各种信息与资源更充分的交流和共享。

4.筹资平台建设

为保障志愿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搭建志愿公益服务筹资平台,可以由学校党组织设立专门帐户,一方面由学校划拨一部分党员活动经费,或定期组织教职工与大学生党员捐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义卖、义演等形式筹资,还可以积极向企业、校友、公益基金会等进行劝募。与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也是筹资的一个途径,而且是相对有保障的途径。

(五)校地协调机制建设

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需要校外资源的支持,良好的校地协调机制是深化大学生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校地协调机制,高校与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合作,建立一批党员志愿公益服务工作站和活动基地,为学生参与志愿公益服务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高校志愿者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平台,既可以开拓大学生党性教育渠道,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刘常春, 巫奇华:志愿者服务体系下的大学生党员党性实践性教育之思考《黑河学刊》2011(11).

[2]章 洁:大学生党员培养志愿服务载体建设可行性初探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2).

[3]李维意, 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

[4]蒲俊霖,庄玉琳,卢春慧:构建高效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5]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

(作者单位:1、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办.3赣南师范大学学工部,江西 赣州 341000)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学生党员高校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