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路过了谁的全世界?
2017-02-13
你就路过一次,却成了我的全世界
子禾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相爱时用尽全力,分别时狼狈收场。
你有没有遇到一个人,来的时候猝不及防,离开的时候思念余长。
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多少人,而最后我们会记住的又会有多少,曾路过的那么多人,却只有一个人,就算没能最终在一起,还是觉得能遇见他真好。
观影结束时,—直在回想着电影里的情节。电影中的故事以陈末开头,以陈末结尾。记得张嘉佳曾在书里写过,因为沉默,所以叫陈末。所以这是一个“沉默”的故事。用一种
“沉默”的方式来讲述着三个男生遇到的爱情故事。
电影中陈末的表弟茅十八,看起来神经兮兮却为荔枝做了各式各样浪漫的事情,为保护荔枝的安全而发明的定位仪,为路痴荔枝特制的专属导航仪,以及无处不在的那句“荔枝,我爱你”。在爱情里受过伤受过骗的荔枝也因此笃定的要与茅十八共度此生。余生太长,路途坎坷,可她们还是毫无畏惧。潜心钻研各种发明且只爱荔枝的茅十八,单纯善良又痴情的人民警察荔枝,他们的爱情太过单纯,太过美好,像是童话,所以才看起来那么的不真实,所以才有了电影里茅十八的结局。但在茅十八离开后,荔枝的世界仍还是他留下的痕迹。
或多或少的,我们都曾在有些人的世界里留下了痕迹,有的我们知道,有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被温暖,也温暖了他人。
陈末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小容,即使分开了,仍见不得她有困难,故意撞坏小容的车,只是为了给她一些钱度过难关,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做。可能爱一个人的时候不需要去想。
陈末又以自己的声音和故事温暖了幺鸡。他不知道在他声音的相伴下,幺鸡度过了怎样的岁月,也不知道幺鸡为了让他从失恋中振作起来又做了多少努力。那是他后来才知道的故事,彼时,他也失去了幺鸡。于是,他在电波中寻找,在路上寻找,他不知道他在寻找什么,或者在等什么,但他知道他应该继续找下去。
那一幕,不知道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落泪。我们总是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往往到后来,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在爱情里,我们从来都是盲人。
在几人醉酒的一幕中,小容借着酒劲说:你们真的知道女人要什么吗?其实陈末不知道,猪头也不知道。
电影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大概是猪头和燕子这一对,这一对校花配丑男的故事,在书里,他们的故事没有说是怎样的结局,而在电影里,他们的结局是现实。
有时候,我会想,爱情究竟是不是付出就足够了,付出所有,从不退缩,就能够一直到老。
猪头说:燕子,我有时候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但是我们在一起,我不知道也没关系。
真的没有关系吗?恋爱是你侬我侬,婚姻则是朝夕相处,没有人敢把自己交给一个完全不懂自己的人,也没有人敢与一个付出全部的人在一起,因为你知道,你终将无法回报他所有的热情。
所以燕子和猪头的感情是现实的,猪头为了燕子付出了全部,燕子却和猪头说分手。但就算分开,猪头还在走着燕子走过的那些路,去看她看过的风景,带着燕子最爱吃的食物。我不知道那是猪头对燕子的爱,还是对爱情的怀念。但却现实得让人忍不住落泪,因为有太多诸如此类的故事,每天都在生活里上演。所以我不知道该是心疼,还是麻木。
陈末说:只要猪头和燕子还在一起,我们就是年轻的。
仿佛那些青春里的遗憾,都因猪头和燕子的爱情而还在继续延续着。但他们也终将老去。燕子和猪头最终还是分开,自此,陈末、猪头、茅十八的青春都结束了。
回忆是座沙城,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我们泪流满面,我们步步回头,却还是不得不向前走,时间从没有对谁仁慈过。
张嘉佳不愧是文字高手,他轻易的几句话就道破我们的内心。
有人说里面的旁白太书面了,有人说看电影像看着一本书,可那恰恰是适逢其时的我们,所无法诉说的心情,当往昔不在,旧情已断,我们也都被岁月沾染了痕迹,走在人生向前的路上,除了文字,还能用什么来表达我们的心情?没有了。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倒不如称它为一部电影书,以为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却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爱情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最平凡的那一个,我们都是爱情的傻瓜,想从别人的故事中得到慰藉,最终却被回忆惹了眼泪。
世上的爱情千百种,也都逃不过厮守与错过。
如果没有遇到你,我将一直在路上,直到遇到你,才是我的终点。
而如果我路过了你,自此我的世界将全是你的影子。 路过人生中的魔幻时刻
俟尘
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时候,我的身边坐着三个老友。她们一个刚失恋不久,空窗期,一个正在热恋,一个已婚。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她们有的哭了,有的笑了,有的还犯了花痴,但最后都异口同声的回答,还不错。
这间放映厅里,坐着年纪不尽相同的观众,也是同样的。有人因为茅十八对荔枝如同孩子般烂漫的爱而心动;有人因为猪头追着燕子绝尘而去的黄色出租而心碎;也有人对陈末和小容明明相爱却最终各自两宽而困惑。的确,爱情,有诸多的形状,每一种看起来都很不同,但归根结底又都很雷同。爱情是什么呢?幺鸡在轻轨里问陈末,陈末说,就是因为爱而搞出了许多事情。这个答案,甚得我心。
小的时候,我喜欢自己和自己演戏,我自己扮演不听话的学生,也自己扮演批评学生的老师;我自己扮演乘客,也自己扮演司机;我自己扮演厨师,也自己扮演前来光顾的客人。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角色,觉得每个角色的人生都截然不同。
我们从孩子成长为大人,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大把大把可以荒废的时间吗?或许不是吧,时间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它只有依附在生命体之上,才显出意义。那么,失去的珍贵是什么呢?是你发现,你忽然对人生的诸多角色没有了什么憧憬心,你知道了生活大抵上是什么样子,它不会跳脱出日常,所有角色的人生都符合常识。你失去了孩提时代对这个世界饱满的好奇,你不再觉得可以思考的活着是种魔幻的存在。而情感,是这个寻常世界里少数的不寻常。
所以,在我看来《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魔幻电影。
茅十八对荔枝的爱是浪漫的魔幻,猪头对燕子的爱是付出的魔幻,陈末对小容的爱是眷恋的魔幻,幺鸡对陈末的爱是理解的魔幻。这些寻常爱情里的浪漫、付出、眷恋和理解被放大到荧幕上,浓缩进120分钟里,被投注在这些比俗世儿女更为纯粹的人物身上。他们的身上没有我们普通人所共有的矛盾点,他们毫不扭捏迂回,毫不吝啬,大方得一塌糊涂。
什么是爱情?很多人都说爱情其实没有定义,但其实爱情是有的。心理学里用你的情感是否是利他主义来判断你是否产生了爱情。如果用这样的定义来衡量,那么《路过》里所有人的故事都是对于爱情的最好诠释。因为每一个坐在荧幕前看它的人,都看见了爱情的模样,所以都免不了为之触动。
我的这三个朋友里,那个正在热恋期的女孩,曾经是个骄纵的少女。经济优渥,家庭幸福,每一个男朋友都特别宠着她,这一刻要的东西绝对不能等到下一刻。如今,她很快就要结婚了,嫁的并不是那些对他百依百顺的男人,这个男人家境一般,会和她一争高下,吵架了不会过来哄她,她想要的也不会全部满足。但她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她变得不那么爱购物了,买东西的时候除了买给自己也买给男朋友。她似乎有了长足的成长。
那个已婚的少妇呢,曾经是个女权主义者,口头禅说得最多的就是凭什么,凭什么我要给他做饭,凭什么要等他下班,凭什么女人就一定要和男人一起生活?凭什么一定要结婚?凭什么不生孩子的就不算称职的妻子?以为她会是我的朋友里唯一的不婚主义,可她却成了第一个出嫁的。这段时间她的丈夫被外派,她独自承担了新家的装修工作,我再也没有从她的嘴里听见凭什么这三个字。
而那个正在空窗期的女友,在结束了自己长达三年的恋情之后,正准备重新投身祖国大好青年们的怀抱,寻觅良伴。我总问她,你恨那个离开你的男人吗?每每这么问,她总露出诧异的表情:“为什么要恨他?恨多不美,本来美美的一段感情,被恨这么一光顾,就都剩下了些不堪。我才不要恨他,我希望他幸福快乐,比我差一点就行了。”
爱情永远是电影和小说的一个母题,通过这个母题发散出去,可以出现许多其他主题。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生存,比如生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是在这样的母题里分裂出了其他的分支。重庆的活色生香,那是生活的油脂,偶尔香甜偶尔肥腻;陈末猪头茅十八的友情,那是跳脱出人情世故的英雄气,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而陈末和母亲的对手戏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情感,是寻常生活里少有的不寻常。所以,我们才那么需要它。我们需要它来跳脱出日常,跳脱出我们自保自私的共性。所以,孩子总眷恋着家庭的温暖,父母会全情全意的为子女付出,所有人都需要朋友的支持,恋人们在不自觉间成为了利他主义者。即使这种诗意的情感是瞬间发生的,是灵光一闪——更多的时候是孩子厌恶这个保守的家庭,期盼远离;父母以爱之名行捆绑之实;朋友在大难临头作鸟兽散尽;恋人们两两生厌,恨不得撕开对方的喉咙。即使这样的利他主义不会时时刻刻轻而易举的发生,但它终究是会发生的。它发生的时候,就是魔幻时刻了。我们所有人,都会为这样的魔幻时刻落泪。
人生并不是个魔幻的存在,但,它却是由一些吉光片羽的魔幻时刻来构成的。你不会记得那些重复琐碎甚至是不怎么美的事情,你能记得都是那些情感萌动,超越个人矛盾点的时刻,它们是你的标识牌。制造魔幻时刻,抓住魔幻时刻,是我们生活里难得的意义。
爱情,没有“路过”这回事
高容浩
近日看了改编自张嘉佳小说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没看过小说,但电影通过三段故事,诉说三段路过的方式。当中共同的信念,是爱情的突如其来,没有人在爱情中能完全自由,以及当任何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或者我们出现在他人生命中。
所有的路过,都不可能仅仅只是路过。 你以为的路过,可能是你不够成熟
陈末和小容在大学就是恋人,他认为相爱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但小容更看中适合。
大学时代的陈末,适合大学时代的小容,这才是他们在一起的原因。陈末自以为两人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赌约,那是他受限自身英雄主义的看法,所以他才会在电台再次和小容打赌。
对于已经脱离青春,想要前往更开阔世界的小容,即使陈末真的做出收听率第一的节目,我想她也不会跟陈末结婚。
赌注对陈未来说是重要的,因为他相信世上还有奇迹,还有青春冒险的爱情。
小容不相信,她信的是所谓成人社会的逻辑,好比和一位商业巨鳄做投资,即使后来证实她被骗了,她依旧保持冷静,因为她运气不好,但不表示她做的选择是错的。
就像许多人当年把钱投在美国莱曼兄弟控股,后来次级房贷危机,击垮了莱曼兄弟,还造成全球股灾。但投资莱曼兄弟的人实际上都是理性的,毕竟里头都是专家,提供出来的数据对一般人来说极有公信力。
这是恋爱的第一项讽刺之处,随着年纪渐长,理性的力量在爱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有时我们发现理性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设,而不是幸福的保证。
曾有这么一个朋友,他在香港某投行工作,他一位大陆同事来自背景厚实的家庭,身边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朋友。后来政府打贪,大陆同事父亲下马,女朋友很快立刻果断分手。
这是现实吗?如果你是他同事女友的家人、闺蜜,你会不会希望她别被爱情冲昏头,影响了一生的幸福?会不会错过今生最爱?
小容路过陈末的青春,陈末忘不了小容,因为他无法从自己的青春出走。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什么他收留猪头,因为猪头是他的青春,就像他说的“猪头的爱是一个坐标”,让身边的人都相信仍活在青春岁月。
陈末路过小容的青春,对小容来说,路过只是路过,是偶尔捡拾36东方女性的回忆。她已经从自己的青春走出来,可这是陈末所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
他们注定只能当好朋友,往往我们可以允许身边有个不成熟的朋友,朋友不一定要每天见面,不一定要负担对方的幸福,但相守一生的伴侣则不同。
可是小容就比陈末过得好吗?
当我们只是选择从别人的身边路过,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是否愿意让我们说走就走。
更何况,有时当我们一心只想路过,最后该走了,却是我们自己死赖着不走。
我想起电影《甜蜜十一月》,女主只想跟男主谈一个月的恋爱,男主本来乐呵呵的,想甜蜜无负担。谁知道最后舍不得走的,是他,而不是她。
你珍惜的纪念品,别人路过的垃圾
猪头和燕子同样展现了两个人步调的不一致,燕子只想路过,但猪头却以为那是停留。
恋爱的第二项讽刺之处,就在于人们经常错把相似的情感,误认为爱情。
于凤至爱张学良,那是往死里去,想不开一般的仰望帅。但张学良辗转花丛,即使后来回忆前尘往事,对妻子有的只是愧疚。
胡适多次想跟江冬秀离婚,也多次移情别恋,对婚姻如同谈民主,他说容忍是自由的精神。对妻子更多的是敬,而不是爱。
猪头为燕子做的一切,燕子可能有感激,有愧疚,甚至有崇敬,但这些都不是爱,有时却让别人以为那就是爱。
为燕子打抱不平,赚钱养她。这种支持是猪头的生活重心,是他从大学开始就习惯的生活模式。
然而,就像哲学家海德格论爱:“我爱,我愿你所是”,我们爱一个人,往往有一个期望,希望对方符合我们所想的那个人。
所以热恋时期,当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幻想尚未破灭,我们彷佛笼罩在极度的幸福中。即使看见缺点,有时我们还会自己给他找借口,同时也给我们继续保持幻想的权力。
可是随着生活的面貌越来越完整,对伴侣的认识越来越多,有更多的恶与平庸被我们发现,进而我们陷入爱的痛苦。
面对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通常人们有几种做法,彻底的就是分手,不彻底的就是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对方。还有一种,就是用麻木应对感情的生灭。
维系关系,无论是否进行改变,过程都是痛苦的。改变自己,对方不变,我们的期待依旧落空。改变对方,就像勉强替猫剪指甲,可能猫还没受伤,自己就先受伤。
这些觉醒与伤痛,其实不是坏事。因为想要更进一步,想要真正让对方进入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袒露更多的自我。这是一种信任感的展现,相信对方能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
最后燕子跟猪头分手,跟猪头借来的二十万也没还。猪头自顾自的为燕子说话,陈末听不下去,说当年偷钱的就是燕子,猪头暴打他一顿。这一幕凸显了猪头对燕子,始终处于爱情的幻想阶段,他不了解燕子,因为燕子从未真正的在猪头面前坦露真实自我。
勉强的爱,无论对象是谁,持续多久,恐怕都只是一个人在单恋。
有意义的路过:走出我们的舒适区
陈末与小容、猪头与燕子。前两人的爱情停留在大学时期,眼睁睁望着喜欢的人离他们远去。
反观,茅十八和荔枝,他们为什么能走在一起,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彼此的时候,正属于两人成熟度相近的阶段,就像当年的陈末和小容。
这也可以用来看陈末和么鸡的恋爱,么鸡年纪轻、社会经验不丰富,但她的爱情观却比陈末成熟。
陈末不懂成全,幺鸡懂。
可笑的是这很可能是“广播节目中的陈末”,那个看起来什么都懂,满口道理的[电台主持人陈末]教会她的。那不是真正的陈末,长不大的男孩;而是另一个陈末,发人省思的熟男。
爱情的第三项讽刺之处便在此,那些恋爱专家,把爱情说得头头是道的咨询师,他们可能根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爱只能在爱中验证,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
成长是一个扩大自己认知与能力的过程,成长过程可能带来焦虑、不安。心理学有所谓“舒适区”学习理论: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三环同心圆,最内环是“舒适区”,我们在此感到熟悉、安心,好像永远不需要长大。
最外环是“恐慌区”,那是不熟悉、充满各种危险的区域。
三环中间是“学习区”,这个圈会随着我们不断增长自身的能力,跟着膨胀我们的舒适区。
青春就像一个舒适区,让人得以爱的炽热,爱的不计后果,所以许多人都忘不了青春的回忆。
有些人因此到了中年还不愿离家,继续吃家里、用家里当尼特族。在爱情上则继续用大学生时期,或少年期的两性观再谈爱情,结果在社会上吃了很多人际交往的白眼。
有些人在恐慌区经历一次痛苦,就再也离不开舒适区,也无法拓展学习区,把舒适区弄得好像洞穴。有些人则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譬如我本来不善于演说,给别人上课会很紧张,这时我会想“干脆别当老师好了”。如果我就此放弃,躲回舒适区,那么我永远无法上讲台。后来我慢慢随着练习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不断增进,现在上课对我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一件事。
之后,遇上必须在国际会议用英文发表论文的场合,这又成了新的恐慌来源。我再次面对躲回舒适区,或扩大学习区的考验。
这种考验充斥于生活中,但每次考验都是成长的契机。
成长需要离开熟悉的舒适区,爱情方面的成长亦然。
陈末从前碰上考验,老用自暴自弃的方式躲回舒适区。但这次不同,他选择不放弃,最后用成熟的面貌成全了感情。
结语:珍惜每一次路过
电影中有个桥段,我记忆特别深刻:稻城亚丁有个卖肉的傻子,狡猾的老陈经常用话术骗他的肉。
有时像陈末那样的好人保护他,但有时他只能无奈接受,因为他傻,没办法识破“聪明人”的谎言。
有天傻子发怒了,想拿刀把老陈砍了。除了暴力,傻子不知道怎么宣泄自己的怒力,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
所有的路过,都不可能仅仅只是路过。
也许我们刻意遗忘,装作不在意,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有时我们的心被划上几刀,有时我们在别人的心上种下石碑。
不经意的留情,或者以为无伤大雅的欺骗,说穿了还不就是看别人傻,看自己聪明。但再傻的人也是人,他们的心会受伤,而当他们不懂得像聪明人那样讲道理,往往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抗议。
这种方式可能很暴力,看起来格调很低,但这些都是理性分析,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我们可能会惊讶,惊讶暴力下的心伤了有多深。
就像那句俗谚“会被你欺骗的,都是相信你的人”。同样地,“会因为你的路过而受伤的,都是爱你的人”。
愿我们都能珍惜人生的每一次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