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验研究
2017-02-13张元惠
张元惠
摘 要: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意味着在传统学习活动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图形与几何 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小学生提供图形、表格、文字或数学符号等多种表征,数学几何关系呈现更明显,为小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创造直接的环境,并提供给他们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揭示数学本质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最多的使用方式为“情境——探究”。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现学习内容,而数学过程中的体现较少。
本实验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与几何”学习过程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而且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抽象数学几何知识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实验研究过程
1.研究问题及假设。本实验选取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这一课程,试图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实质性结论。主要在实验中呈现出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基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通过网络传输,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中的图形拼组。
2.确定实验处理。实验处理一:对照组,普通教学(使用课件及学具进行教学)。实验处理二:实验组,使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获得学生材料(并使用课件及学具)。
3.实验样本。本校同年级的4个自然班(平行班),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把班级编号后用随机取样方法抽取。两个班为对照组(112人),两个班为实验组(110人)。
4.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并采用同一后测进行测试。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到的实验表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现场将例题中的四个正方体教具通过拍照形式转化成从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几个正方形拼组图形,帮助学生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给学生一个立体图形拼组到平面图形拼组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验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结果比较。
经过后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6.2,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93.4。在后测分析过程中发现实验组试卷中,学生对图形拼组基本题型的错误率只有6%,而对照组相应题目的错误率高达24%;在相对较难的试题中,实验组的错误率为12%,而对照组在此类题目中的错误率为23%。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结束之后进行了教师访谈,在访谈中,教师认为,实验组学生在此次实验过程中,兴趣较为浓厚,学生通过教师的行为积极思考,并对教师拍照后的图片积极想象,教师展示后验证自己的想法,获得极大的数学成就感;“课堂纪律比平时要好,没有做小动作及发呆的现象”。并且在后测成绩分析中,教师认为“平时学习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孩子,这次后测成绩明显比平时好”。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喜欢”,“老师以后多用这个给我们上课吧”。
3.呈现过程,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做出判断,抽象思维过程离不开具体形象支持。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对形象思维进行抽象,并演示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演示,学生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突出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