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一剂精神良药
2017-02-13惠滢
惠滢
我认识的一位杨爷爷前段时间因为血栓住院了。老爷子姓杨,曾是一位工程师,年过九旬仍然身体健朗,鹤发童颜。即便住院,老爷子一点儿没闲着,他每天要读3份报纸。床上放着他看报纸的工具——两个放大镜。这两个放大镜很有意思,一个是多功能款,光线暗时可以打开上面的一圈小灯。另一个是手工款,以电饭锅为材料,把镜片包了起来,配以不知从什么地方卸下来的手柄。
老爷子说:“平时我在家可忙了,有时顾不上看报纸,只能捡重点看一下。”我不禁心生疑问,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有什么可以忙的呢?“我要修东西啊。”老爷子一本正经地说。
想起上次去杨爷爷家时看到的场景,虽然大部分家具是现成的,但他自己手工做了很多小件儿,比如躺椅边上那个干净利索的置物架,用来放他喜欢看的报纸书刊。那个放大镜也是他忙碌的成果。
我们正说话时,护士来给隔壁床的大叔打针了。杨爷爷看到后兴冲冲地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专心致志地看护士打针。“我爷爷就这样,对什么都好奇。人家打个针他也要过去瞅瞅。”杨爷爷的孙女婧婧笑嘻嘻地说。
这种好奇心在杨爷爷身上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美食感兴趣,就钻研做菜。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吃他做的豆沙包,里面的豆沙非常细腻。据说老爷子有个专门磨豆沙的磨,做豆沙成了他的一绝,难以被超越。
怀揣对北京城的好奇心,杨爷爷比现在年轻一点的时候,经常坐公交车围着北京转,再年轻一点儿时,他会骑着车出去逛。虽然身体步入老年,但他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兴趣。不得不说,这样持久的好奇心真让我羡慕,它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松弛,经过90年冲刷却没有被腐蚀,顽强地生长在心里最明亮的地方。
好奇心是天赐的礼物,可惜的是,随着成长,新鲜的好奇心逐渐枯萎,人们锁住自己的心,不知不觉就成了跟着人流走的看不清面容的一员。当人们专注于“外圆”的时候,不小心一起“内圆”了,想找回自己变得很困难……
我在病房里这么想时,婧婧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爷爷你穿鞋怎么不穿袜子?”老爷子潇洒一笑:“年轻人不都是这么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