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教育
——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综述

2017-02-13周晓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文化

董 峰,周晓音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教育
——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综述

董 峰1,周晓音2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11届年会于2016年11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主办方精心设计年会主题与议程,与会人员切实表达新的思考与观点。大家回顾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十年发展历程,认为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已然成型,获批教育部本科特设专业指日可待。经过多年的探讨,本次年会再次聚焦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的关系议题,在论辩的基础上形成了广泛共识。本次年会新的收获是提出多元文化语境的新课题,由此将带来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新进展。站在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与会的学者、专家、老师、学生,无不认为中国艺术管理及其教育的信心和方向有赖于大家的责任和使命感。

一、年会主题及议程的设计

具体系科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整体教育生态的支撑,而整体教育生态的塑造则是由具体系科的专业发展构成的。可以说,作为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系倾力举办全国性的专业教育年会具有多重意义,就院系而言,不仅在同行面前提供了展示办学成果的舞台,而且可以借助年会形成开阔的发展思路。2016年11月11—13日,“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星海音乐学院唐永葆、李振连、蔡乔中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南京艺术学院董峰、中央美术学院余丁、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等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负责人全程参加了会议。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谢尔本·拉芙琳(Sherburne Laughlin)、芝加哥表演艺术学院亨利·福格尔(Henry Fogel)与拉尔夫·科拉维索(Ralph Craviso),英国罗斯·布鲁佛戏剧演艺学院迈克尔·以利(Michael Earley)等学者应邀参加了年会,上海大剧院艺术顾问钱世锦、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香港教育大学艺术管理硕士EMA课程联合总监郑新文、深圳聚橙网创始人耿军、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何康国、广东美术馆度副馆长邵珊、广州音乐厅总经理刘莹与来自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国内外各高校及艺术机构近200人出席了年会。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周晓音教授主持开幕式,星海音乐学院前院长唐永葆教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董峰教授分别致辞。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经过深入调研,主办方主张本次年会:第一要呼应各地艺术管理系科师生的专业性吁求,并结合星海艺术管理系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吸收历届年会经验的基础之上,精心策划新的亮点,努力形成新的标杆;第二要设计有效的议题和程序,引导发言者切实表达新的思考,真诚交流新的观点,着力解决新的问题,确保每位与会的师生都能参与到年会中来。基于上述原则,星海艺术管理系把“新十年的新起点”“多元文化的多样性”确定为年会主旨。诚如唐永葆院长在开幕式的致词中所说,2016年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新十年的新起点,扎根并推动地域文化发展是不同院校艺术管理办学的优势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区域文化语境中艺术管理教育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共同思考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探讨在当前本土化与全球化互动过程中,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路径选择,以全新的姿态应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急剧变化。

本次年会包括“主旨演讲”“主题论坛”“青年艺管人圆桌论坛”“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奖赛”等内容。在主旨演讲环节,余丁、谢尔本·拉芙琳、郑新文、迈克尔·以利、周晓音、亨利·福格尔等6位嘉宾围绕“艺术管理教育新视界”依次展开学术报告,分别阐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艺术管理教育的最新进展。而30位代表围绕“对话——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教育”“沟通——艺术管理行业与教育现状”与“合作与发展——艺术管理教育的未来”等主题分组进行研讨,更是精彩纷呈。每组8人采取对谈方式,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聚焦议题,从各自专擅的领域充分发言,彼此引申、阐发、辩驳,随时与全场师生进行互动,从而修正、丰富、深化了发言者以及听众对原有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本次年会的研讨高潮。

面向艺术管理系学生举办的活动除原有“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奖赛”之外,主办方还特设“最佳拍档——全国艺术管理大学生精英赛”。全国26支团队参加了大奖赛,最终临沂大学《艺动沂蒙+助苗谱梦》荣获一等奖,星海音乐学院《南漂广府》、中央美术学院《花椒计划》获二等奖。来自15所不同高校的学生抽签组成5个全新的团队参加精英赛,经过行业一线专家严格的评分,分别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各1队。

二、趋于成型的专业建构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是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关键的一年,不仅诸多艺术管理的系科在这一年应运而生,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也在这一年顺势成立。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就成立于2006年,本届年会的举办将星海艺术管理系10年来的办学作了系统总结,对未来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与会代表了解到,星海艺术管理系凭借城市领先风气,汲取学校充裕资源,不仅打造了一批有内涵的专业课程,完成了多项高质量的研究课题,而且以“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为平台,广泛延聘海内外名师深入推进产学融合,以“艺术&管理”双技能大赛的形式,拓展实践课堂,教改举措和专业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由此,与会代表对星海艺术管理系的成功之举引申出更多的思考:艺术院校为什么要举办艺术管理专业?艺术院校为什么能建设艺术管理专业?这当然与高校扩招有关,但根本上还在于艺术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的外部需求与教学资源的内部可能两者间所构成的推动力。从空间分布来说,艺术管理教育最早发生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凡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充分的地区,文化艺术活动也比较活跃,相关的艺术管理及其教育也就因此得到发展。从教育结构来说,不管是音乐学院还是美术学院,培养少而精的艺术家固然是其必须紧紧坚持的核心目标,但却不应该是唯一目标,因为培养面广量大的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人才也是其办学的重要一面,尤其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与会代表认为星海艺术管理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来对办学特色进行挖掘与凝练,所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极大地契合了区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无疑,星海艺术管理成功建系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的精彩缩影。十几年前,艺术管理这个概念对很多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成立之后,把年会、大赛和学刊列为3项基础性的重头工作,从最初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探讨,到学科建设、项目研发的交流,直至今日功能再造、价值重塑的辨析,全面推动艺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在更加复杂的艺文竞争环境中培养了各类急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承办等重大举措上,越来越多的艺术管理院系获得历史性突破,开始以整体的姿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中来。大家认为,目前已经到了艺术管理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在研讨中仍有个别教师表达出艺术管理作为本科专业的疑虑乃至悲观情绪。因为从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多所院校已连续3次向教育部申报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尚未取得大家关注的“专业目录身份及专业代码”。然而,绝大多数与会师生的发言依然确信,在一个艺文环境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各类艺术管理的职能和技术将不仅随着艺术形式的转变创新,更能因应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科技趋势、媒介变化等不同因素改变,衍生出新的工作类型与业务需求。董峰指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形成了以艺术院校为主,综合性、文科类院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从事艺术管理行业实践、专业教学以及理论研究相互转换融合的人才队伍。即使相较于同类别专业,艺术管理已经成为真实而具体、完整且成熟的专业,师资更加主体化,课程更加本体化,教学更加内涵化。据此完全可以说,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建制已趋于成型,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获批教育部本科特设专业指日可待,从而与艺术教育、艺术史论等本科专业共同构成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更加完整的学术框架。

三、再辨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的关系

自建立以来,各专业院校都把艺术管理视作应用型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中如何处理知识理论与实践实习的关系,在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上如何处理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事项成为历届年会重要的议题之一。

十年前,很多艺术管理专业老师——尤其是从非艺术领域转过来的老师——参加剧院团、美术馆活动,总觉得没有发言权,感叹教学落在了实践的后面。即使美术学、音乐学出身的教师也认为艺术管理学界和业界在一起开会往往各唱各调。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多位参会代表梳理了十年来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安排专业教师挂职艺术机构并引进行业骨干补充师资队伍,安排学界与业界共同参加学会论坛以及定期组织艺术管理项目策划大赛,尤其在专业艺术院校,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完整地塑造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品质。

而本次年会有代表就“学界与业界谁领先谁”的发问再次引爆话题。来自院团的专家普遍认为学界对业界还不够了解,这些年来给业界带来的理论贡献太小,“美术馆、剧院团讨论发展大计会请高校教师吗?高校教师来院团讲课有没有人要听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然,也有专家透露行业一线目前根本顾不上高校里的研究成果,可能这也是业界相对滞后的一大原因。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林宏鸣呼吁教育界要为实践工作者插上理论的翅膀,否则中国整体的艺术管理水平无法提高。而当今不管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对多年的发展几乎从不作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即使总结了也多是官样文章,这是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学界不能只靠毕业生去影响业界,现在是时候深入一线了,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炼艺术管理思想、原则与方法,引导剧院团、美术馆的董事长、总经理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理论修养”*林宏鸣在2016年11月12日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主题论坛”环节的发言。,业界认为这是当前最为期盼的。

艺术管理学界与业界哪个领先哪个落后?来自各高校的教师认为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局部的观察不能形成整体的判断,必须作具体的细分。周晓音老师认为:“近看港台,远观欧美,艺术管理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理论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作为支撑性举措采用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迈克尔·以利教授表示学生应该是实用型的理论家,在理论学习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与考察,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联系知识、总结经验,这是学生培养以及艺术管理教育所具备的最好的状态。

在主题论坛对谈环节更多代表加入到讨论中,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或以案例说明,或以理论阐述,在论辩中逐渐取得诸多共识。其一,艺术管理学界与业界已经建立起共同的话语系统,大家可以在这个语境里平等地对话了,这是学界和业界的共同进步,说明中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形成艺术管理新的生态。其二,学界与业界确实要接轨与融合,但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毕竟不是一码事,作为教育体制,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应面向行业实践,而且要背靠学科建设,二者缺一不可。通常说来,行业实践资源不等同于专业教学内容,而专业教学成果也不等同于行业实践指南,这中间无法照抄照搬,而是需要创造性的转化。其三,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把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割裂开,而是坚持学用结合的再平衡,根据办学层次和类型,有的系科可以侧重专业理论,有的系科可以侧重行业能力,总体要求是培养既掌握理论素养又熟悉管理技巧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四、多元文化语境的新课题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创建以来,每届年会不仅都有新的会务做法、议题板块,而且也常常提出新的思想观念、学术命题,从而带来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上的整体提升或变革。舍伯恩·拉芙琳教授作专题发言,于建刚、何康国、郑新文等人积极呼应,由此为何以及如何开展多元文化语境艺术管理教育成为讨论热点,这也是本次年会针对艺术管理教育因社会需求特别设定的论坛主题。

根据联合国文明联盟所提出的,“鉴于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重大冲突都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维持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仍然是寻求一个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的办法”*[美]舍伯恩·拉芙琳在2016年11月12日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主旨演讲”环节的发言。。确实,“全球化和跨国主义为艺术管理教育者创造了机会,去创新我们为学生日后参与艺术管理领域做好准备的方法。未来的艺术管理者必须成为全球公民”*[美]舍伯恩·拉芙琳在2016年11月12日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主旨演讲”环节的发言。。把“全球公民”定义为“带着一种包容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心态去参与它们的人,他们认同多样化存在的价值”*[美]舍伯恩·拉芙琳在2016年11月12日第11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主旨演讲”环节的发言。。所以大家认为,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习艺术管理的学生,让他们了解多样化和多元文化主义价值,引领文化与社会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于建刚老师结合戏曲当代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实际具体阐述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是更加注重个性化,二是必然持有包容性,三是可选择的丰富性,四是文化在本质上是多元的。艺术管理包含了人文历史、区域传统、社会网路以及科技应用。艺术管理教育用意是在提供一个所有参与者能够互相连结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大家可以互相交换资源、创造机会、携手发展。何康国老师表示台湾艺术管理教育经过十年前全面的全球化之后,在这三年又回到本土,专注于区域文化的发展。从创意、科技、产业这个循环,走过一遍之后,又回到文化源头,整个社会都十分强调多元文化共生。与会学者认为多元文化语境不仅只是教育遵循的理念,而且还是教学坚持的方法,需要在师资、生源、课程等方面作整体的变革。郑新文老师着重介绍了两岸四地中高层艺术管理人员课程研修项目的具体做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舍伯恩·拉芙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从学术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美国的艺术管理教育为何以及如何让多元文化环境更好地适应课堂和课程的问题。从分析美国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变迁入手,系统分析了美国艺术管理教育正处于不断增加的多元文化的情境之中,并认为作为艺术管理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把人类共有的研究结果以及已被证实有效的策略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上来,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一个文化领导者和世界的公民。她还详细探讨了如何把多元文化有效地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方面,要把多样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教学模块分配到各门课程中,而不是把它们集中到一两门课程之中,这样才能得到整体的教学成果;在课堂领域,采用协同练习、视角场景等方法,让学生和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协作,去接触某个东西,发掘他们自身的假设,使他们产生经验;在文献的学习中使那些场景和个人的经验产生关联,改变那些长期对有些人持有的偏见和反感,也是有效的方法;在课程方面,招收多样化群体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营造无意交流和学习方法的策略。另外,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人群,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触到不同的领导风格,从而鼓励他们从中学习或是改进自身的领导方法。

与会教师感言,过去在教学中也贯穿了针对性的原则,尽量去克服单一的、教条的内容与形式,但是并没有形成多元文化这样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今天我们面临的多元文化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具体的教学环境来说,我们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而学生毕业之后又会受到来自职业的挑战,从前所有的做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去想象这个过程,积极面对这些变化。所有的艺术管理教育者都必须做好准备,通过自身的调整,积极塑造这个新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这个愈加多元化的社会合作,适应艺术管理的多样性环境,并为其服务。

五、站在第二个十年新的起点上

专业教育总是在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的矛盾交织之中前行的。与会师生把此次年会视作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下一个十年的起始点,认为这不仅是对过往十年所有积累的继承,更应该是对未来作出规划的关键契机。董峰认为,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如今正处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向外环视,文化行业乃至经济、社会领域的进展、演变情形,可谓是一个变动不居、万象新生的节点,在“文化+”的语境下,艺术管理是谁?在哪?何为?对此,我们必须前瞻性思考并整体化行动;向内省视,不管是书画市场、演艺市场还是影视市场都处于蓬勃发展之中,而公益性艺术机构、小微类艺术企业更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遗文化传承等国家战略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能性。

发言中大家尤其关注来自社会的新挑战。余丁指出,在跨界融合、互联网+、双创教育的社会背景之下,艺术管理教育越来越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地带,过去说艺术管理是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的结合,而现在更应该包括科技、工程、金融、商业、城乡建设、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所以跨学科融合将成为艺术管理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林一在书面发言中提出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新生领导力量,从而拓展艺术管理学科的功能配置。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而艺术管理学科不仅引领文化软实力的传承、传播与创新,而且培养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所需要的领军人才。中国艺术管理学界与世界同行开展深度对话的时机已经成熟,培养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在第二个十年的起始点上,来自高校艺术管理系科的学者围绕区域性乃至全国“十三五”文化战略规划深入探讨了未来专业发展之路。大家认为发展艺术管理学科需要荟集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艺术管理商业思想、经营理论及实务操作研究成果,需要加强艺术管理领域政府咨询、行业发展、专业教育的研究。大家赞同“全力建设艺术领域应用性、平台型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包括:针对全校艺术门类齐全、艺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学校艺术资源向社会进行展示、推广、服务的平台;针对区域文化引领经济转型、社会升级的战略,做产、学、研融合对接的平台;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做中外合作办学、艺术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校一专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整体塑造,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的学术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创办十年以来,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影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突出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注重学生的培养与成长,强调产学的对接与合作,坚持国际交流的深度与成效。在一年一度的专属全体艺术管理者的年会上,大家真诚地开展师生共话、产学对接、中外交流,学术之进展在此推促,学科之建设在此提升,学人之友谊在此延续,这就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以及各高校艺术管理院系生命力之所在。

站在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学生,无不认为对中国艺术管理及其教育的信心和方向全部在大家的责任和使命之中。作为新兴的学科、非盈利的学会以及教育共同体的学人来说,艺术管理是具体而真实的,所直面的是不同门类艺术的项目运作、机构运营和市场营销,以及由此所联系的相关议题,所达成的目标就是以艺术的方式让社会一点点地变好。大家期盼学会葆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以及更具长远意义的战略,吸引文化领域学界、业界、政界以及海外相关人员,并通过对艺术管理这一学科的建设,对这一专业教育进行探讨,积极应对多元文化语境赋予艺术管理教育的机遇及挑战。

【责任编辑:杨正君】

2017-08-30

1.董峰(1972-),男,南京艺术学院教授;2.周晓音(1958- ),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4.014

J60-05

A

1008-7389(2017)04-0151-07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