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石斋画报》时事新知类图像叙事研究

2017-02-13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莱辛画报新知

陈 康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关于“叙事”一词的理解,阿瑟·阿萨·伯杰认为叙事就是“讲故事”[1](P4)。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材料都可以拿来叙事,如同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对于人类来说,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请想一想卡帕齐奥的《圣于絮尔》那幅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2](P2)由此可见,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叙事材料便是语词和图像。但是,一件事情的发展总是沿着一定的时间脉络,图像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只能选取某一时刻,如同苏珊·桑塔格所谈到的,照相机会“通过精确地分割并凝固这一刻,照片见证了时间的无情流逝。”[3](P26)而这被固定下来的“无情流逝”的时间,即是所选取的图像叙事的顷刻。

一、《点石斋画报》的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

《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的副刊,“十五年间,刊行四千余文字的图像,并因关注时事、传播新知而声明远扬……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与1898年8月。”[4]鲁迅先生评“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传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5](P299)。该画报虽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刊画报,但是其独特的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创作模式受到当时各大报馆的模仿。“据彭永祥统计,截止到1919年底,国人共刊行过118种画报”[6](P8),可谓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读图时代”。《点石斋画报》还引进了西画焦点透视的透视方法,学习了西方铜版画以点、线、面来刻画物体明暗、体积的创作方式,在中国本土年画的发展以及西画的引入方面意义重大。郑振铎赞赏称其“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7](P300)。因此该画报在中国新闻史和绘画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者陈平原在他的专著中把《点石斋画报》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8](P7),这四部分共同构成了该画报的主体。该画报作为《申报》的副刊,与《申报》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自然极为关注时事新知。“与新闻结盟、以时事画为中心的《点石斋画报》”[9],“作为整体的《点石斋画报》,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其清晰地映现了晚清‘西学东渐’的脚印。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格外关注画报中的‘时事’与‘新知’,而不是同样占有很大篇幅的‘果报’与‘奇闻’。”[10](P7)在此遵循前人的脚步,以“时事”、“新知”两类图像为代表,针对其中图像叙事的顷刻选取予以分析介绍。

二、时事新知类图像叙事的顷刻选取

“顷刻”或“顷间”一词,在莱辛《拉奥孔》和黑格尔《美学》这两本书中均可看到。莱辛在书中第三章中提到,“我相信,艺术由于材料的限制,只能把它的全部摹仿局限于某一顷刻”[11](P19)。黑格尔也认为,绘画作为图像的一种,是一门静态艺术,所以绘画在叙事时“只能抓住某一顷刻”[12](P289),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都凝聚在这一点上”[13](P289)。而理想的绘画应该选取最能暗示动作及引发想象的那一时刻,即莱辛所说的“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它是动作或事情发展的顶点前或顶点后的某一顷刻。莱辛“富于孕育性顷刻”理论随着《拉奥孔》一书的出版发行传入了中国,受到国内学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些学者尝试着将其与中国美术史相结合,在莱辛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再创造。学者李彦锋在他的《中国美术中的语图关系》一书中对莱辛“顷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再阐释。他认为,“顷间所产生的意义或叙事内容的多少是有TOBC矩形面积的大小决定。在事情轴上选取不同的点,所包含的内容多少也不相同。如果说图中C点是莱辛所说的顶点之前的高点,那么C1就是最佳顷间之前的任意一点,或者说是一个普通性的瞬间,而C2则是事件的顶点。”[14](P11)

图像在选取叙事顷刻时,“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相处更多的东西来。我们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东西来,也就一定愈相信自己看到了这些东西。”[15](P20)由此可知,理想状态下《点石斋画报》在进行图像叙事时应该选取C点莱辛所说的“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这一顷刻可以是顶点之前的高点,也可以是顶点之后的高点。然而该画报中的时事类图像叙事主要选取C2点,事件发展的高潮的瞬间,即“顶点性顷刻”进行描绘。图像中再配上少数语词进行解释说明,介绍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是因为什么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例如,该画报的首幅作品《力攻北宁》。图中法军士兵林立并手握长枪,蜂拥而上,几台火炮齐鸣,硝烟滚滚。城楼上旌旗飘飘,却没有看到一个清军士兵。一如图中配字,“比会合,奋勇齐驱,一时烟焰蔽空,惊霆不测,地轴震荡,百川乱流。而华军已于前一日退守险要。”[16](P09)《力攻北宁》一图没有选取“法军三路并进”[17](P09)这一战事准备阶段来描绘,也没有选取“布长围以相困”[18](P09),法军兵临城下,围而不攻的C点“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来描绘,而是有意选取事情发展高潮的那一顷刻(顶点性顷刻)进行描绘,使得图像能够尽可能得占有最大的TOBC矩形面积,意义表现明确,使得目不识丁的百姓也能读懂其中的含义。再如该画报中关于中日大东沟海战的《仆犬同殉》一图。图中战火滚滚,炮火弥漫,战败已成定局,“致远舰”被日舰围攻即将沉没,周围日舰也受伤严重。邓世昌和爱犬浮在海面上,旁边一个军士尝试救助。一如配字,“去岁中日大东沟之战,督率该船首先陷敌,轰沉日人巨舰一艘,并击沉鱼雷船两艘。嗣以他船不肯冒死从事,日兵船又环集而攻,公遂连发数炮,赴海而死。”[19](P39)《仆犬同殉》一图,没有选取“首先陷敌”的开头部分,也没有选取“轰沉日人巨舰一艘”这一事情发展的高潮部分,而是选择邓世昌“赴海而死”的结局,这一顷刻进行描绘。C2点选取的虽不是莱辛所说的绘画创作应该选取的最佳顷刻,但是这一顶点的TOBC矩形面积是最大的。因此这一“顶点性顷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意义呈现明白无误,事件状态确凿无疑。”[20]

《点石斋画报》“新知”部分主要选取C1点进行描绘。C1点就是最为常见的某一个顷刻,“它不是顶点之前的‘顷间’,而是最佳顷间值钱的时刻,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不具有张力的时刻”[21],可称之为“一般性顷刻”。它的时间维度很低,画面中仅可以看到一些图像符号。对于一个事件来说,也仅仅是对于日常现象的记录,“而失掉了事物发展各阶段的鲜活性,图像与受众的互动性变差。”[22]“新知”部分的C1点,没有事情发展的跌宕起伏,只做简单明确得解释说明。例如,《边防巨炮》一图中,仅仅作为一个一般场景陈列,选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陈述发生了这一新闻事件。可以看出,画面中几个人也与巨炮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画中的人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多少关系。图中描述,“瑞生洋行之麦得腊司轮船由外洋抵沪埠,装有阿姆斯脱郎厂制成巨炮八尊,并弹子数百墩,皆系中国购办者。日前,在下海浦用机器提置公和祥码头。每炮约重四十墩,每提一炮到岸,则船身为之浮起,其重可知矣。”[23](P195)从图中配字中可看出,语词把事件进行了客观陈述,图像选取了其中极为普通的一个顷刻进行描绘,看不出其中孕育的动势,也不是事件发展的“决定性顷刻”。再如,《万年钟》一图,描绘了一个精美华丽的巨大钟表和几个围观的洋人。图中配上的语句主要讲述了钟表如何运作,会发出各种声音以报告时间,又说异常坚固“可用至一万年不必修改”[24](P211)。从这两个图中可以看到,它们选取的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顷刻(C1点),位于“富于孕育性的顷刻”(C点)之前。这一顷刻没有艺术的张力和表现力,仅仅是极为普通的时间点。这个时候图像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实用性大于艺术性。

三、选取“决定性顷刻”和“一般性顷刻”的原因

首先,从《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的语图关系出发。该画报的图像在页面中占据了绝大部分,语词仅仅居于上部一角,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以图为主。但是该画报中的图像叙事不能看作是单纯的图像叙事。如果把该画报中的某个单一图像抽离出来展示给受众,将会使受众对于图像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根本不知道图像在说些什么。约翰·伯格曾说,“不连续性总会产生歧义。但是这种歧义经常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旦照片被配上文字,它们就一起提供一中确定性的效果,甚至一种教条式的武断效果。”[25](P78)因此为了保证叙事的完整性,图像叙事需要一个语境。构建语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图文结合,即图像配以文字解释。二是连续的图像;该画报中就出现过连续图像构建一个语境,图与图联合起来完成叙事,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因此我们应该把该画报中的语图看作一个整体,图像与语词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叙事,为传递事件、新闻服务。所以该画报在选取叙事顷刻时,就要受到语图关系的限制,不能选取“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其次,从《点石斋画报》的目的来讲。画报,从本质上来讲是画与报的结合。画报的“叙事是第一要素。至于言志、议论、抒情等,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毕竟是第二、三位的追求”[26]。所以画报的第一个目的是编写宣传性的新闻,向大众传递新知。而且由于新闻追求时效性等,因此画报不能并追求过高的绘画质量。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画报的第二个目的是西学东渐、思想启蒙。从《申报》曾经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泰西以图画为重,不特天文地與之学,精益求精,不差累黍,即人物器具,无不巧绘成图,使物物皆存于图,俾人人皆知是物。”“方今西法最重图画,每制一器,须先画图。图有未工,器必不精。”[27]这两句把图画作为西方文明的根基,进行了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把图画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结合当时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识字的白丁,画报中简单直白的图像说明可以使得识字和不识字的人“皆得增其识见,扩其心胸也”[28]由此可见,该画报的绘画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画报选取了当时的时事新闻,文字书写简单易懂。于是它便以其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优势,向社会各阶层人民去除蒙昧,传播新知识,为“开眼看世界”做出贡献。仔细观察《点石斋画报》中的图像,从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的角度来看,仅仅是在版画的点、线、面的运用和西画的焦点透视法等方面进行的初步尝试,是利用西画技法来达到写实的目的。由此可知,该画报未能选取“富于孕育的顷刻”。

再次,从《点石斋画报》的受众来看。受众,简单称之为听故事的人。该画报多是以国内新闻为主要叙事内容,其发行在《点石斋各省分庄售书告白》中可见是风行海内。不过其中的概述过于笼统,“倒是有两家言论,其可靠性毋庸置疑,可惜乃是画报停刊几十年后的追忆——包天笑的个人经验,让我们了解《点石斋画报》对于当时苏州读者的巨大吸引力;鲁迅断言该画报‘流行各省’并成为其想知道‘时务’的人们的耳目,则近乎史家的判断。”[29](P7)因此可以判定它的受众大多是上海及周边各省市民和外国侨民。《申报》的馆主美查曾经发表文章称,“本馆印行画报,非徒以笔墨供人玩好,盖寓果报于书画,借书画为劝诫;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大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跌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娥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30]《点石斋画报》比起《申报》而言,它的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使得画报更为浅显易懂,使得受众的覆盖范围更为广阔,可以是读书人,也可以是贩夫走卒;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妇孺。但是这也限制了它的绘画的艺术性追求,因此其不可能也不必要选取“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四、结语

综上可知,《点石斋画报》的首要目的是叙事传播和西学东渐,其受众又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针对下层平民,其中的图像和语词作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一起完成了叙事。《点石斋画报》的叙事顷刻大多不会选取“富于孕育性的顷刻”。阿恩海姆曾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31](P5)因此,在关注该画报的图像叙事的顷刻选取时,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绝对化,切忌生搬硬套。

[1][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4]陈平原.以“图像”解说“晚清”——《图像晚清》导论[J].开放时代,2001,(5).

[5]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郑振铎.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10][29]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9][26]陈平原.在图像与文字之间[J].读书,2000,(7).

[11][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12][13][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李彦锋.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16][17][18]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甲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19]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0][22]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李彦锋.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

[23][24]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5]约翰·伯格.另一种讲述的方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28]论绘画可以启蒙[N].申报,1898-08-29.

[30]申报馆主.第六号画报出售[N].申报,1884-06-26.

[3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莱辛画报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陕西画报航拍
春的画报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