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版画技法与材料发展
2017-02-13陈小克
陈小克
浅谈传统版画技法与材料发展
陈小克
材料与技法作为版画的创作要素,在版画创作过程中不容忽视,作品的好与坏,在本质上与版画的材料与技法有很大关系,对于版画历史、制作过程、工艺手法的知晓,是当今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们的必备课题。基于此,论述版画材料与技法,梳理其发展历程,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版画;印制技法;刀味;木味
艺术一词从来都离不开作为媒介的材料和技巧因素,就像音乐家必然要通乐律晓琴技。版画艺术也一样,也必然要从技法与材料说起,深入地理解版画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特点。版画延续的历史必然能为我们揭示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启发我们当代的版画创作。当然,版画也不能离开其时代的人文、经济、技术等因素。版画的审美除了受制于人文审美的影响,还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和技术的约束。材料作为媒介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技术也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一、隋唐时期版画技法和材料的特点
版画的发展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的版画可追源至佛经的印刷,目前可见的雕版版画大都是以佛经为题材的作品,这也是因为佛教在我国的普及所导致。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版画是隋唐时期的金刚经扉页上的柢树圆说法图。后来在我国考古界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还要早于《金刚经扉页画》的古代雕版印刷的版画作品,如《梵文陀罗尼经咒》和《陀罗尼经咒》里面的插画,画面的技法纯熟,布局合理,阳刻线条流畅灵动,人物造型传神。其技法主要以拓印的方法,材料主要以木板单色水印。早期的版画技法相对比较单一,一般以线刻为主,局部有图案装饰。受当时主流绘画风格的影响和绘画材料的限制,采用单色水印技巧,以满足各出版印刷的需要,目的多以推广佛法,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雕刻的方法多以阳刻为主,在复制笔勾勒图画的基础上,制版工匠有意识地强调刻刀与刻板的制作美感,这也是早期版画特有的审美取向。从早期的版画特点可以清楚地读到版画这门艺术语言质朴、原始、奔放的审美特点。
二、宋元时期版画技法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版画延续了作为宣传推广的实用性,在技法和材料上较之以前更加成熟;而画面的语言方面,显得更加流畅、奔放、泼辣,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大多采用以刀代笔的造型方法。宋元时期,叙事性绘画占有很大成份,大多是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描绘。在表现材料的选择上大都以木质材料为主,这主要跟当时的印刷技术有很大关系。
宋元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版画的技术进步与普及。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宋元时期已经有了印制钱币“交子”。可以想象当时的印刷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到生活领域,这对版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最早的版画就是以印制并广泛流传为目的的。宋元时期,不仅仅有宗教题材的版画作品,同时还出现一些民间年画版画作品,也凸显了木版画水印技术的成熟。四川的绵竹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最早发端于这一时期。年画作为民间传统艺术需求量大、普及性广,足以见得当时版画的发展。从技法上看年画需要更多的色彩,同时也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套色水印的技巧。同时年画需求量大,那也需要版画材料要具备相当强的稳定性。从版画技巧和材料上看都必然要求相当的水平,这一时期版画风格也更加的丰富。材料上对刻板的选择和对刀痕的运用更加的灵活自由,和早期版画相比显得更加精美,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明清时期传统版画技法与材料的成熟
明清时期是我国版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的木刻版画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表现风貌:一种是比较粗放讲究木刻的木味,刀趣横生,趣味性较强,更多的是追求版画的表现意味,类似于国画写意的表现方法,追求材料和技巧本生的美感;另一类是比较精细的版画形式,追求题材本体的美感的完美表现,具有清新优美的表现风格。民间的版画发展也呈现出地域性特点。其中有五大地域性民间年画版画代表——四川的绵竹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其版画风格各异、技法变化多样、审美情趣或奔放或细腻,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版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版画水印技法和材料运用被沿用至今,如我们现在做水印版画所用的马莲、鬃刷、水印烟墨、水印色彩和梨木木刻板等。技法上利用的饾版技术和分板套色技法也是源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版画精品。如明朝崇祯年间的陈洪绶刻制的《鸳鸯冢》《水浒叶子》等。项南洲刻制的《张琛之先生之正北西厢秘本》刊本。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技巧性都已成熟。其中《水浒叶子》在人物的表现技巧上,可谓是版画人物画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时乃至现在影响极大。明代画谱的印制也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谱是用来给人临习的册本,所以不仅仅以流传为目的,更多的是表现绘画的艺术性,这就对绘制、刻制和印制要求都很高。其中《顾氏画谱》《画法大成》《程氏画谱》等,作为学习绘画的教科书,也具备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明万历年间胡正言编著的《十竹斋画谱》不仅仅刻工精湛而且还运用了水印饾版套色技巧,此本画谱细节精微、色彩变化丰富艳丽,有别于当时民间年画质朴风格。更多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明朝时期版画发展不仅仅流传很多精品而且版画地域性特点在早期的民间年画五大基地上还多有分化。新的地域版画流派由版刻技巧来分的艺术流派:有建安、金陵、武林、新安等地,足以见得当时版画的繁荣。其中新安派以当时徽州文人绘画风格为基础发展而来,刻制风格细腻严谨。徽州商业发达,也为版画创作提供了强大物质条件,至今,新徽派版画还深受影响。
在前朝的基础上清朝时期版画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代表性的版画精品。题材上涉及广泛,其中不仅仅有民间版画,还出现了宫廷版——画殿版版画,主要表现当时皇家的审美趣味,以装饰性和绘画性结合表现形式。画谱版画继承了前朝版画的特点,其中代表作《芥子园画谱》采用了馑版套印。清朝后期,西方的版画艺术形式逐渐渗透到我国,从而使我们有了更多的版画技法和材料,如铜版画和石版画。虽然这些新的版画形式出现,但是早期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版画创作风格,多以表现传统绘画主题。
四、近现代传统版画技法与材料的变革与发展
近现代版画艺术不仅在技巧上有了变化,还更多地在版画材料上有所突破,从早期的单刀线刻逐渐发展为西方多刀线面的表现技巧。古代版画的刀一般只有一把斜口刀,刀口斜并磨成月牙形。刀法一般多以复制描摹绘本为主,同时也追求一定的刀痕机理效果。有人称这种刀叫做“拳刀”,主要是根据刻者握到方法而命名。近代以来,木刻刀有了更多的种类如三角刀(刀口呈三角形凹槽,能够刻制出较为流畅的线条)、平口刀、圆口刀(刀口呈半圆型,能够刻制出较为平滑的线或面)等各种特殊刀口。不同的刀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不得不说,工具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中国版画表现技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可用材料,如胶版、复合板等。这些新材料的运用也让版画语言具备了更多的表现可能性。
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由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的版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兴木刻把传统的民间版画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鲁迅先生主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版画作品展。此次展览是把西方的现代主义版画思潮直接引入中国版画艺术的开端,也是最早让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版画发生关联的开端。这一时期是中国版画发展历史的重要转折。同一时期西方的石板印刷也传入中国,石板彩印技术丰富了版画艺术的创作语言。极大地推动了创作表现形式。民国时期诞生了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版画作品,如《革军大战武昌城》《北京城庆贺中华皇会》《文明进步、世界大同》《上海通商庆祝总统万岁》等,充分反映了当时版画创作热情和繁荣。这一时期版画讲究不仅仅是满足于实用性插画的要求,更多的是注重版画作品的表现性和艺术性,更多的关注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版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随着西方绘画方法的传入,版画从单纯的线性造型转变为有明暗有透视的立体造型方法,这极大地丰富了版画的表现技巧。伴随着西方的版画形式的介入,中国铜版画和石版画也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并没能够真正的得到普及推广,西方的版画技法更多地运用在学术领域和少数出版印刷机构。
抗战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版画出现了繁荣局面,版画的可复制性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了一批版画艺术家,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版画作品。这一时期版画创作技法上高度概括,以线面结合为刻制手法,革命时期由于社会条件因素限制多以黑白木刻为主,很少能见到像早期说到的精细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画。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版画的重要转型期,材料上以油印取代传统水印,技法上多用西方的造型方法,题材上主要有革命题材和社会主义建设题材,风格上简练概括、强调画面的气氛,有强烈感染力的现实主义风格,如古元、李华等所创作的一系列革命时期版画,画面人物夸张、动势强烈,把人物刻画得具有革命的表现性。
五、当代版画技法与材料的现状
当代传统版画在技法上更趋于多元化。随着社会交流的便捷,地域性的创作边界变得模糊。总体来看,版画创作分为两种群体:以学院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和以社会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创作群体。由于版画创作需要具备必要设备和环境,所以相对来说,学院的版画较有优势。如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陈琪教授的水印版画,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材料上都有所突破。他运用了传统的饾版技法,做出了一系列巨幅版画,这在过去的传统版画创作中是不可能的。画面不仅仅能够体现传统版画的水印特点,同时也灵活运用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湖北美院版画系张广慧教授的水印套色版画也有相当的技法上的突破。其传统水印版画作品很好地运用了水性的自然美,画面或静谧或灵动。当代学院版画有着较高学术价值,一批版画家在学院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潜心研究并实践着版画语言,对版画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个人版画的创作也比以前更加繁荣:创作题材宽泛,有民俗类、现实主义题材类和受当代艺术影响的现代主义题材类版画,很好地运用了传统版画的技法,同时又借鉴了其他门类绘画方式。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社会民间展览机构推出的各类版画展览也为版画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土壤。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必然导致今天的版画创作的技法多样。
材料上来说,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供版画印制性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目前普遍使用印制传统版画的材料多为人造椴木五合板,木质较之以前的梨木板松软,吸水性较强,便于长时间的印制。这种人造板可以做得很大,可以刻制大幅的版画。印制工具也用塑料马莲替代棕制马莲。塑料马莲有轻便光滑的特点,缺点是没有棕制马莲敏感。印制时可以使画面具有更多的机理效果,一般配合涤纶片一起使用,可产生不同于以前的版画效果。当然目前还有一部分版画家一直延续着传统版画的印制技法和材料来创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做着贡献.
当代研究版画技法与材料语言的意义在于艺术语言的拓展和艺术作品的时代感。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在研究语言的同时也将不可回避地面对版画材料的表现特性。所以我们要在关注艺术品的思想性的同时或许更应回到绘画本体的材料,来考虑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异。这样我们便会明确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发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好地为社会文化增色,传承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
陈小克 安庆师范大学讲师
[1] 王林. 中国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2] 俞启慧. 现代拓印版画技法:从蝉蜕术演变而来的艺术[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3] 张嵩祖. 纸版画材料应用技法[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J217
A
1009-4016(2017)03-0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