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研究
2017-02-13刘程
刘程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立德树人”在当下的教育中的根本任务进行了全面诠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教学是我们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的中心基地,也是在新时期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契入点。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学育人的正确方向,探索适合不同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立德树人”的新机制、新范式,将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和艺术教育功能性的价值充分体现在我们教学活动中,从而全面提高“立德树人”在大学教学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成效。
一、“立德树人”:概念引入
“立德树人”是由两个词汇聚一个词汇,“立德”的教育思想最早应追溯至春秋时期《左传·襄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这里的“立德”“立功”“立言”强调的是道德的价值和意义。“树人”我们可以从《管子·权修》中找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种对教育以道德的形式确立下来,并为后来的某种载体去实现历史上的主动建构文化的影响的痕迹。“文化的创造积累构成一个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之后,人的灵明之心、道德本性,价值意识发生与建构的现实性全部来源于有意义的文化世界”。[1](P43)“立德树人”是一个主动建构适合现代大学教育的过程,并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生活经历都会使个体心理呈现不同色彩。”[2](P57)在这个层面上讲,党的十八大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
“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具有新时代内涵的道德教育和新时期对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必然要求,这种德育实际上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卡希尔认为:“除了在一切动物层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在人那里还可以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3](P33)“树人”则重视教师学生自身的社会、学校地位,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艺术教育教学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通过艺术教育这种培养多元文化的艺术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道德立于个人、立于社会,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追求,学生要走向社会,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立德”。学生们“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4](P14)。
(一)“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能成长得更好。”[5]从一方面说,教育包含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过程,教育要从思政教育着手,要从“立德”树立学生的内在的品德和外显的行为规范,将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的事情形成一定的对“德”的要求,对“道”的遵循,这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须迈出的步伐。
当然,教育作为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就要从各级学校的德育建设着手。德育建设是国家的整个文化系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道德是关于一个人的内心的情怀和外显的行为落脚点,是人的道德品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一个人缺乏道德上的建设,那么他将在行为上缺少对于行为的管理和浮夸,“君子要做到形容仪式和道德品质相适合,才能文质彬彬”[6](P14)。
(二)“立德树人”是提升艺术教育质量的的必要要求
大学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个体的重要教育形式,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艺术处理形式,比如艺术作品要反映当下社会的生活主旋律,这种作品的创作和演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德育在作品的内在元素的转化,任何作品的点、线、面都是由道德品质的内延或者外延实现的。
艺术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观:“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艺术教育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不同艺术种类的理念融合起来,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树立教师和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观念,全面地履行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新时期“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教学这个门类中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
三、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路径
(一)艺术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艺术教育教学不仅面向专业的艺术生,而且要面向全校大部分的大学生群体,不管是艺术专业还是不同学科,都可以在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形式。因此,这就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偏向专业性的美术、音乐、舞蹈、小品以及影视的技能;而广义的艺术教育则更强调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化育。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利用好艺术教育这种好形式,积极探讨学校的艺术课程,充分利用好学校和社会合作举办的文化节、艺术节,培养艺术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教育形式,通过一个个小的艺术作品,来将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学习自身,从而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其次就是积极推进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艺术教育不仅在全校实践这种教育形式,而且还要将这种方法和思维延伸到整个社会,积极开发与艺术教育相关教育资源,以“立德树人”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切入口,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从形式到内容的扩展,在最大形式语言中确立“立德树人”在艺术教育作品中的内在价值。“将地方美术馆、私人艺术资源、画廊、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戏剧院等公共、私人艺术资源纳入艺术教育范畴,向全社会开放特别向青年学生免费开放。”从这些社会层面上将立德树人的概念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参观活动中,这样也可以锻造学生在实际社会中的一种行为识别和行为判断,让他们知晓社会活动也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创造美好的环境。
(二)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新的生机和发展所需力量
大学生的艺术社团在提升校园文化,加强艺术教育方面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自设的一种群众社团,社团承载着对于艺术形式创新的某种生机和力量。高校艺术社团是衡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的“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作为基础,尽管学校艺术教育在道德教育上仍然是一种单一的意识话语,这种道德的话语教育通过群众性的社团活动加以建构和有效传达。将社会或者高校的一些卓越专业者组织起来,施展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扮演着一定的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的角色。
(三)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自发秩序
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院校,都毫不例外将教育学生的“立德”和“树人”作为一种教学的中心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大背景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以教学科研为己任,从学科的不同到专业不同可以将自身知识系统潜移默化地融合进这个具有技术性、道德自发性的活动中,“教师对其学术责任的理解并非来自或大学规章的批示、规定。在这个方面,它不像人们作为一个军人或大型公司的一个中级管理人员对其职责的理解那样,从合同或规章里得到。”[7](P119)把德育从教师课程和学生知识中抽离出来,让其真正地融入和支撑起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艺术教育教学走向公共生活中间去,使得学生的生命像大树一样,充分舒展开来,真正使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获得新的收获。
(四)信息媒介创新语境下的高校“立德树人”和柔性艺术教育模式的探讨
在大学艺术教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中还要强调就是柔性教育模式的使用。这种模式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通过德育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架构和实施的教学改革。在信息媒介创新的语境下,高校的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将是信息技术和柔性教育相结合的时代,要在环境建设、学科引领、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道德育人的方法去进行柔性人才培养建设。
实现“立德树人”的柔性人才建设,首先要将德育作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生命机制和创新活力来把握。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的。高校教育经过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双轨建设过程之后,信息时代的高校人才建设特别是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构架需要运用更加适合新时期的人才建设去完善和发挥立德树人在校园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德育作为柔性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们进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实现的重要内在涵义。我们说,艺术教育的主要手法是潜移默化地通过艺术作品对受众进行影响,这种影响要架构在积极的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视角,将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作为柔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内心形成具有积极性的、建设性的价值观的完善和修正。
其次就是实现柔性的艺术教育人才的建设需要全校学科和课程的积极配合。艺术教育是积极拓展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切入口,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各学科建设的“第二课堂”,自身有着“适合性”的教育特点。就是说,不管学生专业是工科、理科还是文科,他们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艺术这种形式对他自身外在还是内在因素进行填充营养,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添加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德育就是这个生命添加剂中的“方向盘”,它运用柔性的艺术画面去行使着“方向盘”的功能。
再次建构和完善艺术教育人才建设,需要以“立德树人”的艺术图像去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信息社会是一个信息和图像高度发达的时代,其中读图是学生更喜欢的一种交流和观察方式,因为图像比词语的外显力量更大,所谓的“立象以尽意”,通过这些经过主观化艺术处理的图像来表达对于德育教化在实际的显现程度,从图像中能使得学生感受到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能从主人公眼神中能看到他们对封建反动统治者的憎恨,能够感受到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去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展现了劳苦大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像歌词里唱到的那样:“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
(五)“互联网+人文学科”在线开放艺术教育微课,通过微课形式建构对立德树人的实践效果。
高校的艺术教育的“立德树人”还要需要利用现代互联网+的形式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立德”是我们艺术教育的基础,立德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尤其是运用当前信息技术网络的环境,将“互联网+人文学科”的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和专业学习中。
高校课程的建设不但需要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而且更需要第二课堂的教育环境与之想配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更加新颖的、更加独特的、更加富有成效的教育形式。在“互联网+人文学科”的微课程建设中,要时刻把握好“微”的独特价值,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多种媒体的介入,手机、微信接收器、IPad等小型的媒体接收设备已经为微课堂的建设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立德树人”的传统价值思想,将这种思想通过“微课”这种形式把富有创新的艺术教育教学知识呈现给大家,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短时间、立体化,通过身边的设备和发生的好人好事利用视觉图像传播开来,这样既能够将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以最贴切的图像、话语对学生进行施教。
“互联网+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微课”形式,扩大了“立德树人”教育的范围和视阈,这种形式也打破了通常环境下的教育校级壁垒,拓宽了我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和判断标准。这也意味着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人文学科”更好的借助微视频、微课等多种微形式对学生进行关注和传授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观看这些微课程的中间无疑地会受到课程中的有关道德的教育,这也从侧面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自我转变和提升自我判断的能力。
结语
信息时代下的高校的“立德树人”艺术人才教育是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是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人文学科”最好的现实教育载体,不同的高校对于“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形式把握不同,也显现着不同的教育策略。在当下,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这样可以达到对于传统人文知识点的初步掌握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艺术教育社团采用柔性的教育策略对学生采取更加包容性的教育方法,在社团的艺术作品中使得“立德”和“树人”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将作品的创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环境,让学生们利用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被熏陶,从作品中得到某些德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