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刻艺术表现力的拓展
——拓片
2017-02-13■徐健
■徐 健
现代书刻艺术表现力的拓展
——拓片
■徐 健
中国刻字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它伴随着文字的形成而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刻字艺术也在不断地变化进步,形成传统刻字和现代书刻两种。但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就是它们都是以书法作为核心载体。现代书刻艺术最早是出现在日本、韩国,在中国的成长算算也就三十年左右的光景,但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刻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艺术表现能力却远远超过了传统刻字,这和中国近代的发展变革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西方的艺术的思想语言、表达手法、表现工具等如潮水般涌入,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表达语言,使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现代书刻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它融文学、美学、篆刻、雕塑、造型、装饰、色彩等因素于一体,发展成为一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新兴艺术。现代书刻艺术与传统的刻字艺术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二者所承载的创作表现技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书刻艺术将传统刻字艺术所运用到的阴刻、阳刻、浮雕、透雕等技法融会贯通,能够在一块材料上利用多种技法让字与字之间,字与背景之间,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了叠加、嵌合、穿插,表现出所承载的主体——汉字的空间立体之感,大大地增加了刻字作品的视觉张力。加上通过对西方色彩技法运用到刻字作品塑造上,更增添了作品的视觉表现效果和冲击力,使已经有了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刻字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似乎这些年的现代书刻艺术身上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飞速的发展使我们忘记了一些中国人特有的一些内敛,含蓄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不可以将现代的书刻放回到传统中去审视和探索,发掘其新的艺术表现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认为拓片这中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拓片本身就与刻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拓片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是智慧的中国人在照相术出现之前,发明的以墨传拓文字、图形的方法,将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器物上所铸、刻、凿等方法表现出来的文字、图形,如同照相一般留影在纸墨之间的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拓片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巨大
中国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拓片是古代优秀书法的流传的重要条件。宋代以后,宫廷及民间广泛搜罗历代名家手迹,刻于木石之上,然后再由拓工制成拓片装裱成册,供人们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即今天我们学习书法时临摹的字帖),从而成为人们研究书法的良师益友。例如北宋时期的《淳化阁帖》是我国流传最早的一部荟萃历代名家书法墨迹的丛帖拓本,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的书法家等一百零二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刻于枣木板上再拓成拓片流传于世,被后世誉为 “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的刻拓成册,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艺术的普及运动。它第一次将国宝般的古代真迹传至民间,供所有的书法爱好者学习,对宋代书法新气象的开创增添了活力,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曾云:“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同时《淳化阁帖》还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绝迹的历代名家的法书。秦汉至宋两千多年,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会放生战乱,法书真迹屡经聚散,佚多存少。例如:王羲之真迹唐太宗时尚存千纸,到宋太宗刻拓《淳化阁帖》时仅有一百五十六件(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摹仿本),时至今日王羲之的真迹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是那些 “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临仿本也稀若星凤,屈指算来,数十而已。如若中国书法上缺少一部《淳化阁帖》的话,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宝库将损失一大笔宝贵的财富,而拓片便是这部经典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拓片促成了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
唐代以来拓片的流行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促成了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宋代开始诞生金石学,它是主要以考证古代青铜器铭文字和刻石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方法就是将器物上的文字拓制成拓片,释其铭文。同治年间,毛公鼎铭文拓片及释文被公布于世,引起朝野的轰动,为我国西周史、冶金史提供特准确的依据。拓片至今也是金石学在研究文字时无可替代的方法,石鼓文,宋拓石鼓文拓本,是文字类拓片中的佼佼者,《石鼓》是秦代 “碣”,因形如鼓,故得此名。千百年来饱经风霜,留下了风化斑驳的残痕,如果直观其貌,则字、石一色,很难看清字迹,摄影技术也无奈何。
而且风化的残痕历历在目,质感真实,艺术效果顿然增色,近人康有为赞曰:“《石鼓文》金细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
其次,拓片的表现能力可以体现现代书刻艺术的立体效果。
拓片因所表现的器物的立体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平面拓片和全形拓片两种,平面拓片是传拓技法中较为简单基础的技法,但其变现能力很强,汉画像、画像砖都有着绘画的平面性,又有着浮雕的立体效果,而这一点,平面拓片是可以做到的。(如图5)更复杂的是器物全形拓,要在平面上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艺术地再现器物上的文字重量质地纹饰形状等的内容,因此器物全形拓阴影面和受光面的墨色转换变化更为复杂,使器物全形拓呈现的立体画面内涵更加丰富。(如图6)最为让人赞叹的就是吉金图手卷,图中收拓了晚清名士吴大澄收藏的21件珍贵的商周青铜器,展现了当时的全形拓极致的工艺水平,将青铜器的锈蚀斑驳质感,器身与纹路的立体之感和整个器形的光影明暗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点与现代刻字艺术表现的木质纹理,刀法的刀痕有着高度的契合点。
还有,拓片的题跋可提升现代书刻的文化性
拓片除了具有把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印录下来的工具性,能够体现图形立体效果的艺术性外,还有的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最为看重的文化性,拓片的书画题跋随之应运而生,至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题跋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足部》:“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意思是说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正文前的文字叫 “题”,后面的称之为 “跋”,主要是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词,内容多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年代之类。题材有散文、诗词、对联等,书法、绘画和印章的题跋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和位置上与拓片密切配合,互相增益,成为统一的整体。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利用拓片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书刻艺术进行二次诠释是具有可行性的,当然拓片也存在着不足,就是其技术方面比较复杂,不便于掌握,希望同道者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