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实证研究
2017-02-13霍国庆王少永
霍国庆,李 捷,王少永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实证研究
霍国庆,李 捷,王少永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处在成长初期的战略产业,而战略效应则是判断和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依据。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各级指标,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预测模型。然后,应用李克特量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子产业的战略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对相关数据和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指标体系;政策建议;实证研究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而调研结果表明:各区域以国家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为依据来布局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造成了产业同构、恶性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部分区区域将本区域的优势产业作为统计概念列入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录,而这些产业是否能够在国家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中发挥战略效应还尚未可知。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成长阶段的战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应该也必须动态调整;同时,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未来的国家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为此,通过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战略效应表现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判断和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内涵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全局和长远的引领带动作用,并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很好等特征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具有战略性的影响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未来,并且具有成长为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潜力[2]。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战略产业,并且处在战略产业的成长阶段[3],从这一角度来看,工业革命中先后出现的一些战略产业的初级阶段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工业革命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间接的加剧了人口的增长,并且工业革命中煤炭的开采、钢铁的冶炼以及电力发展对煤炭燃烧的需求、汽车业对石油的燃烧以及钢铁生产和化工生产最终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生态的破坏,并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虽然我国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全球面临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时代背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首先应体现一种潜在的价值导向,也就是实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涉及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和大多数生产部门的生产需求,由此而具有较大的需求规模,这种需求规模也包括因自身的相对优势而产生的向其他国家的出口规模,这种潜在的需求规模大大刺激了产业的技术的创新,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受产业需求规模的拉动作用,再加上该国产业所需的丰富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增长率,伴随着这种产业高增长率,最终实现较大产业规模。
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产业的这种关联性实际上也表现为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投入需求或满足其他产业的生产需求,在这种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极大的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表现出较强的产业带动性[6];同时,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逐渐成长与产业带动性的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产业竞争力也得到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价值导向、发展规模、带动作用及其对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结合“战略”在时间上的长远性、空间上的全局性和影响程度上的重大性等特征[8],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最终解构为潜在规模性、产业带动性和成长持续性三个维度(图1)。
由图1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规模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基础,一个产业如果不具有规模就很难发挥其战略性作用,而当具有规模性以后,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不言而喻;另外,我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明确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关键还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一个产业如果对其他产业没有任何带动作用,即使自身产业规模再大,该产业在国家层面和全球竞争中的战略性作用也不会太明显。然而,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很多其他产业的发展,那么即使该产业的规模相对略小,该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必要前提;最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影响的长远性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模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应该是长期可持续的。工业革命中的战略性新新兴产业虽然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遗留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问题,从而不得不面临产业的淘汰升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持续性是其战略效应的重要保障。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维度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预测模型构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指标选取
首先,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规模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9]。只有具备一定需求规模的产业才具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可能,潜在需求规模是产业形成规模的基础,而潜在需求规模可以利用需求的广度和需求的强度来测度[10];从供给面来看,产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资源的集成和获取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决定产业生产的关键资源,因此可以利用关键资源掌控能力来测度资源集成度;需求和资源只是使产业形成规模具有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还需要其他关键要素的支撑,而罗默(Romer,1990)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内生的技术变化的产物,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11]。所以,技术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产业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众多学者研究提出,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推广有助于形成一个拥有供应商、挑剔的客户群、众多水平联系的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技术标准化的形成并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形成产业规模[12-13]。因此技术标准化潜力是将潜在产业规模转化为现实产业规模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流程技术标准化和产品技术标准化两个测度指标测度产业的技术标准化潜力。
其次,罗斯托(W.W.Rostow)在研究主导产业时提出,一个国家或区域应选择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而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14]。其中回顾效应指通过主导产业高速增长,促进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进而刺激这些投入要素产品的发展;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引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出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未来新的主导产业搭建起新的平台;而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对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结构以及人口素质等的影响作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希曼(A.Hirschman, 1958)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选择前向关联度大、后向关联度大或者旁侧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进行优先扶植发展[15]。其中后向关联度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前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产业链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来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从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的结构失衡进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可图,最终为新产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使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而旁侧关联度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引起该产业周围一系列的变化,例如促进有技术性和纪律性劳动力队伍的建立,推动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推动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因此,产业的前向带动性、后向带动性和旁侧带动性共同决定了产业的带动性,本文利用下游产业链的长度及带动程度来测度前向带动性的强弱,利用上游产业链的长度及带动程度来测度后向带动性的强弱,而本文对于旁侧效应或旁侧关联度的解释更加具体化,即通过该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或技术溢出应用于产业链之外的产业,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快速发展[16]。
再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高度协调,需要体现“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17]。在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可持续成长必须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性的发展道路,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成长的持续性,首先要具有较高的绿色指数。英国于2003年率先提出“低碳产业”这一概念,随后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的趋势。低碳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等方面[18]。如何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减量化生产是解决资源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9]。另外,“无害化”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忽视无害化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谈,无害化原则是确保循环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20]。因此,本文利用低碳化、减量化、无害化来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指数;要确保产业具有成长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要和生态相协调之外,还需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促进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关键是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保证尽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和谐相处,也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果并非服务于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区域,而是能让大多数甚至全部的人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成果,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种社会效应定义为潜在普惠性。本文利用共享性程度和均等性程度来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普惠性;德勤的最新硏显示,要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及可持续产业升级,需要中国各个行业通过智能化进行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水平由两方面所决定,一方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产品属性,另一方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生产过程。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的潜力。从系统论视角来看,产品的自组织能力、自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智能化潜力。其次,要使产品的这种智能化潜力真正发挥出来,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能够最大程度的融入人们较多的思想、智慧,这就要求产品创新不仅仅是研发人员的任务,产品零部件供应商、产品下游终端产品的生产者以及产品的最终消费者都应该有参与产品创新的机会。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过程的创新包容性和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潜力共同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最终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预测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测度指标(表1)。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指标权重确定
在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各级指标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并对1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各级指标的选取
表2 各级指标权重值及一致性比率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远小于0.5,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并且从一级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性对战略效应的影响最大(0.403),其次为成长的持续性(0.344)和潜在规模性(0.253)。在获取战略效应各级指标的权重的基础。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预测模型构建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评价模型如下:
(1)
(2)
下文通过式二来计算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的综合得分,进而评价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之间的差别。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战略效应测度指标数据获取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国家相关统计数据并未发布,所以无法通过直接获取二手数据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较多,并且指标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并且单个被调查者很难对所有产业以及每个产业所涉及战略效应指标都有所了解,因此考虑到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难度非常大。
基于以上考虑,作为李克特5点量表问卷调查的替代方式,本文通过互联网及相关研究报告等途径,大量获取23个子产业主导产品的相关文本和数据资料,采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个子产业的主导产品在战略效应各测度指标上的表现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各测度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各测度指标定量化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战略效应测度指标定量化标准
虽然采用该方式获得的数据会具有一定误差,但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内涵的多重性和二手数据获取的不可行性,通过对主导产品进行分析来获取测度指标数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更能客观地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所获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各测度指标数据的预处理,并依据前文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预测模型,计算出23个子产业的战略效应一级指标得分和战略效应总得分,并将23个子产业依据战略效应总得分进行从大到小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第一行列出战略效应及3个一级指标在23个子产业上的平均得分,作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子产业初步分析讨论并进行分类的标准。
从表4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3个一级指标及战略效应总体情况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战略效应总得分超过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平均得3.51分的产业包括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太阳能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效节能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其中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和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的战略效应最为显著,这说明信息化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一代信息网络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是未来各国重点发展的对象。先进环保产业和太阳能产业的战略效应也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可以看出节能环保产业、太阳能产业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另外,战略效应总体得分低于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平均得分3.51分的产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核电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生物质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风能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等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效应得分最低,因此,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材料,新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确定。虽然这些产业的总体战略效应得分低于23个子产业平均得分,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三个子产业的潜在规模性大于23个子产业潜在规模性的平均得分;核电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三个子产业的产业带动性得分大于23个子产业的产业带动性的平均得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五个子产业的成长持续性平均得分大于23个子产业成长持续性的平均得分。
表4 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一级指标及战略效应总得分
(三)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之间的相似性,本文利用SPSS17.0的系统聚类功能,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个子产业为案例(Case),以三个战略效应一级指标为案例的特征进行Q型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过程中相似度的计算采用组间联接法,通过近似矩阵对各产业之间的距离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图2为23个子产业聚类的树状图。
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子产业聚类树状图
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规模性、产业带动性和成长持续性三个战略效应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组数。分成不同的组数,分类结果就有所不同,一般聚类分析都将所需聚类的案例(Case)分为三类到五类。根据聚类分析的可解释力度,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个子产业分为五类,分类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4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出,23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5类:
第一类主要包括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下一代信息网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太阳能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效节能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七个子产业。这一类产业综合战略效应得分与战略效应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都远超过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的平均得分。
第二类主要包括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子产业。这一类产业只有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3个子产业的战略效应得分超过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平均得分,其他产业的战略效应水平相对都较低。而对于战略效应的三个一级指标而言,这一类产业至少有一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低于23个子产业对应的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
第三类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两个子产业;这两个产业的战略效应总得分也低于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的平均得分,并且这两个产业的产业带动性较为显著,但潜在规模性和成长持续性得分都低于23个子产业对应指标的平均得分。
表5 聚类分析分类结果
第四类主要包括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3个子产业。这一类产业的战略效应总体得分也都低于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的平均得分,并且这一类产业的成长持续性较好,但对应的潜在规模性和产业带动性表现较差。
第五类主要包括风能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产业4个子产业。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类产业的综合战略效应得分远低于23个子产业战略效应的平均得分,同时,这些产业的潜在规模性、产业带动性和成长持续性得分也分别远远低于23个子产业对应的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对于风能产业和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等新材料产业,应慎重考虑将其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重点投资发展(图3)。
五、政策建议
(一)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议
基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接下来就我国当前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3个子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战略效应各级指标得分都超过23个子产业对应指标的平均值的一类产业(表4)。
(1)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短期和中期内要在市场培育、研发、人才、财税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尤其要发挥政府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促进作用,使这些产业的潜在规模性能够平稳、快速的转化为实际的产业规模。
(2)由于这些产业都具有较大的产业带动性,和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所以在渡过短期的快速成长之后,在中期阶段应该逐渐加大政府在各区域层面的产业投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完善这些产业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动性作用。
(3)由于这些产业具有很好的产业成长性,所以对这一类产业在短期、中期和长期都应持续不断的进行研发投入,通过支持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创新活动,强化对这些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以及人才的支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可持续成长。
第二,对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核电产业等有两个战略效应指标得分相对较高,而另外一个指标得分相对较低的产业;或对于生物质能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等都只有其中一个战略效应指标得分相对较高的产业(表4)。国家将这一类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就是因为这些产业在潜在规模性、产业带动性和成长持续性的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基于上述产业的战略效应方面的差异,本文对各类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图3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表现分类
(1)由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核电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四类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带动性,但这四类产业的成长持续性较低。对于这四个子产业而言,主要是国家主导的,这几个产业的核心环节也是由极少数大型国有企业领军。因此,建议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核电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移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将这四类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重点发展。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成熟,所以需要加大对这些产业的创新人才、创新研发、出口补贴等方面的投入,使得这些产业可以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去。
(2)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能源汽车。由于这三个产业的产业带动性非常弱,所以从国家层面来看,不需要以投资驱动为主要发展模式。这些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规模性,但潜在规模性相对也略弱,但这些产业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战略效应,所以在短期甚至中长期,国家需要不断地从财税、人才、市场培育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这些产业具有较好的成长持续性,所以在产业整个发展的短期乃至中长期,都需要较大的研发投入来保证产业的成长持续性得以实现,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产业的战略效应。
(3)对于生物质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在规模性,但潜在规模性程度也不是特别突出,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产业带动性和成长持续性也为一般水平。但生物质能产业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战略效应水平。作为对传统能源具有替代作用的新兴能源,生物质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但鉴于生物质能原料和能源形式的特殊性,生物质能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对于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4)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三个子产业。这三个子产业的潜在规模性和产业带动性非常弱,然而这一类产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持续性。所以,虽然对于这一类产业是否应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录中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关领域对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应该持续,以便这些产业的成长持续性得以保持。
第三,对于战略效应各级指标得分都低于23个子产业对应指标平均值的一类产业(见表4)。如风能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等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1)虽然我国风资源丰富,但考虑到风力发电过程中风力的极大不稳定性和对区域选择、风电并网技术的要求都很高,所以风能产业相对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而言,风能产业的可持续成长性并不强,建议将风能产业列入我国的战略产业目录,并将政策、资金等各种资源逐渐从风能产业向太阳能、核电等更具战略效应的新能源产业进行转移。
(2)另外对于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等新材料产业,属于很多传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游投入要素。因此建议按新材料产业的带动性和关键性将新材料划分等级而不是分类。可以考虑将对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的新材料产业整合到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而不是将新材料产业单独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规划,一来可以使新材料产业的研发投入更有目的、更高效;二来也减少盲目开发可能没有更多实际用途的新材料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及发展建议
当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后,这些产业就不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演变为成熟的战略产业。与此同时,会有新的产业因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而对原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进行替换而成为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种动态性和静态性,我国未来也面临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问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进行理论研究和对我国当前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个子产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时时间紧促,存在将不是真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列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目而对于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所遗漏的情况。这样势必会使我国再次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建议国家相应主管部门成立国家层面的专业研究智库,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定期的研究和动态调整。
所成立的“专业研究智库”具有决策地位,而具体研究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院或委托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协作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研究智库、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判断、选择等相关重大问题展开周期性研究。同时,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导向性的特征,还需要对全球的前沿科技进行实时跟踪和研究,对那些可以催生出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行遴选和甄别。
第二,在运作层面,建议构建国家层面的“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成熟的战略产业目录”三个产业目录。专业研究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定期的监测和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新兴的产业或全球的前沿科技进行定期监测,将那些未来可能发展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产业或技术加入到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中;另一方面,对于潜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研究,科学的从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中判断识别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加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中,并针对这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发展规划;第三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中的产业进行周期性的监测研究,对那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将其移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录,并对其后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出战略转型的政策建议。通过对国家层面的三个产业目录中的产业所展开的周期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监测研究,对三个产业目录中的产业内容进行实时的更新,使得我国的能够通过持续性的发展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
第三,在服务层面,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结果,以提升我国未来国家竞争力为目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定期的调整并对调整结果进行定期公布,同时要做好调整前后的政策衔接工作。
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和判断选择等重大问题的长期性的研究成果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布局等提供相应的服务。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对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般新兴产业的周期性监测,定期在国家层面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对国家层面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提出政策建议;(2)对具体某一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模式、政策建议等问题展开详细研究,并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报告;(3)针对地方特有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实际情况,给地方政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例如,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时,应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为主要的依据,然而,如果有个别区域提出发展该区域所特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建议将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送交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智库”进行研究论证;(4)给地方产业园区、企业等服务对象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布局、发展趋势等相关的信息资源服务。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J].中国科技产业,2010(9):14-19.
[2]万 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28-31.
[3]王少永,霍国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1):1631-1640.
[4]赵儒煜.产业革命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20.
[5]李晓华,吕 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 27.
[6]贺正楚,吴 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8-685.
[7]黄鲁成,罗晓梅,苗 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应评价指标及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4):136-139.
[8]吴春秋.大战略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23.
[9]齐红倩,黄宝敏,李 伟.供给和需求冲击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中国产能过剩[J].南京社会科学,2014(8):16-23.
[10]霍国庆,王少永.基于需求导向的产业生命周期及其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16-27.
[11]ROMER, 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71-102.
[12]SWANN, TEMPLE.BSI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5(5):119-132.
[13]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14]Rostow 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51-54.
[15]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Westview Press Inc., 1958: 211-214.
[16]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5.
[17]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6.
[18]肖兴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40- 48.
[19]杨雪锋,张卫东.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5(5):5-12.
[20]张 凯,刘长灏.对循环经济无害化原则的认识[J].环境保护,2008(6):17-19.
(本文责编:海 洋)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efers to the strategic industry at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the strategic effects ar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judging and selecti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paperanalysesfirstly the connotation of strategic effec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selects all indicators about the strategic effect through expert questionnaire and AHP method, and buildsprediction modelabout the strategic effect.Then through Likert Scale Method, this paper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ategic effect of 23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discusses relative data and results.At last, this paperpropose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as to adjust current structure and future selec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trategic effect;indicator system;policy suggestions;empiricalstudy
2016-06-16
2017-01-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3)
霍国庆(1965—),男,汉,山西阳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科技管理。
F120.4
A
1002-9753(2017)01-0127-12
HUO Guo-qing, LI Jie, WANG Shao-yong
(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ofUCAS,Beijing100190,China)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rategic Effec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