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祝福》为例论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

2017-02-12金哲超

文学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体验式

金哲超

以《祝福》为例论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

金哲超

人性与体验式教学是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围绕这两个基本点,教师应试图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祝福》是一个具有进行人性体验式语文教学可行性的文本。

人性 体验 《祝福》

语文是人学。无论是文本、文本的作者,还是教授主体、学习主体,都以人为基本点。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人性是任何优秀作家的执着所在。鲁迅的《祝福》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文本,对这个文本的教学可以从人性体验的角度来进行。

一.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

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阐明了“我与你”人生与“我与它(他、她)”人生的对立关系。“我与它(他、她)”的关系是说,我把它(他、她)当成物,是“我”利用、满足欲求的对象。而“我与你”的关系是指“我”不把“你”当做物和利用的对象,而是与“我”产生了超越性的纯净关系。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与它(他、她)”的关系,而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文本对于学生而言不应当是没有纯净的联系的,不能把文本当做他者,如果这样,那文本就成了应试的工具,成为了“物”,这就违背了语文是人学的初衷。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做两者之间的粘合剂。如果教师无法成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粘合剂,那语文教学的效果将出现偏离。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成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粘合剂呢?体验式教学是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体验式教学已不是一个新名词,逐渐为教育工作者们认同与接受。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张扬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进入了学生的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根本是要让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参与到文本中来,与之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体验式的方法是符合教学现代性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的。虽然语文学界倡导了多年的体验式教学,但是其形式和效果却仍然值得探讨。体验式的语文教学到底要让学生体验什么,如何体验,学生能否真切地体验到,这些问题仍然摆在我们的面前。滥用体验方法、过度注重形式、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等等问题是目前显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验点,即体验什么。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体验点之后,文本解读、教学环节设计等等都将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学的展开。那么,这个基本的体验点可以是什么呢?笔者的观点是人性,即围绕人性体验展开语文教学,通过人性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建立“我与你”的关系。

语文是人学,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显露。作者在写作一个文本时,都会埋下自己的情感与精神的线索。同时,作者在文本中所构设的人物也会有人性的展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与自己、他人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人性的某些层面。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往往对人性的理解处于朦胧状态。学生可能体验过文本中所呈现的,这会给学生进入文本提供很多便捷。当然也有可能没有体验过文本中所呈现的,但人性是共通的,相似的、同性质的体验是可以被唤醒的。教师可以通过联想、唤醒学生记忆等手段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性不再陌生,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人性是可以从个人的经历和周遭的生活当中感受与触摸到的。人性是文本与学生建立联系的可靠发生点,学生由人性进入人物、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世界,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接受文本。

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性因素,这是文本解读方面的;二是要求教师能够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进文本中。对于这两个关键点的把握,可以看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与课堂的掌控力。

二.《祝福》与人性体验教学

下面我将以鲁迅《祝福》为例,展开基于人性体验的语文教学的思路。

《祝福》是中学语文教育史上的经典文本,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这个文本往往都是教学重难点。

对于《祝福》的教学,我们往往会围绕“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一问题,进而引出夫权、族权、神权荒谬而残酷的吃人现实。这是《祝福》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时都会给予其浓墨重彩。然而,从学生的接受角度出发,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是有问题的。对于生活于21世纪的中学生而言,在没有充分的阅读储备下,仅仅从课堂上教师的介绍、讲解来进入那个时代难免会有诸多的隔膜。学生可以了解,可以知道,但是却无法真正地进入文本以及进入鲁迅的博大而深沉的世界。一句话,《祝福》无法与学生的生命建立稳固的联系。这是目前中学鲁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如何让鲁迅与中学生的生命发生关系,这对于鲁迅作品在中学生当中的接受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祝福》的教学解读,教学的核心是要让鲁迅的这个文本与中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联系。

《祝福》有两条线索是很明确的,一是祥林嫂的人生历程,二是“我”的心路历程。这两条线索构成了小说的两极,两者也不是各自为营,而是有着交叉点,这是小说的结构。这两条线索将成为教学的主体部分。

第一条 线索是祥林嫂的人生历程。在进行这一条线索的教学时,我们将以“人性的残酷”为教学的重点。“祥林嫂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玩物’,咀嚼欣赏够了,就无情地抛弃:这里有一种真正的人性的残酷,也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剧、最大的不幸所在”①。的确,残酷人性的乌云笼罩着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是悲剧中最令人心惊的地方。祥林嫂婆婆逼祥林嫂改嫁,将祥林嫂以物的形式卖掉,在这里我们当然要讲夫权与族权的荒谬绝伦,但人性的野蛮与残酷是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人不把人当做人来看待,而是视之为商品,并且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处之待之,这其中的人性是值得学生探讨的。同时,这样的野蛮与残酷居然是顺理成章的。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地被狼吃了,她四处向人们倾诉自己的痛苦,人们的反应是这样的:“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②这段描写将人性的残酷写得淋漓尽致。这些看客只是把祥林嫂当作无聊生活的排遣与谈资,没有人真的去对不幸的祥林嫂给予同情,没有人能对祥林嫂的痛苦感同身受。在众人的眼里,祥林嫂就是一个“玩物”,仅供人消遣与鉴赏。

这两个地方都是展现人性残酷一面的描写,人性为什么会如此残酷?对于现在我们看来如此残酷的人性,当时的人为何会习以为常?我们现在的人比以前又如何?你有没有残酷的时候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唤醒学生的记忆。人的残酷性在祥林嫂的一生中无处不在,文本中有很多地方的描绘,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比如,“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③这里的“我们的”和“你们的”不是鲁迅的随笔,细细品味,人们的凉薄与残酷真让人不忍直视。

第二条 线索是“我”的心路历程。我们的教学往往会对“我”视而不见,简单而笼统地归纳一下“我”的性格形象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形象的丰富性与重要性。“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鲁迅赋予了其深刻的内涵,对其心灵与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我”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具有结构性的作用,“我”是引出祥林嫂故事的线索,是与祥林嫂命运相关的人物形象。在中学课堂上与中学生谈论知识分子等问题是不合适的,那么对于“我”这个形象应该如何教学呢?笔者以为,从人性角度来分析这个形象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对于祥林嫂我们把教学重难点落在人性的残酷上,而对“我”的教学我们则把重难点放在人性的丰富性上。

在小说中,“我”是一个离乡漂泊而后返乡的知识分子,故乡对“我”而言已经“没有家”了。这是一个背景,为“我”的身份、心理、性格做了一个铺垫。在小说中,“我”与祥林嫂的相遇是刻画“我”的性格的重点部分。面对祥林嫂的追问,“我”陷入了不知如何回答的窘境,最后只好以一个中庸的答案搪塞。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回答却会对祥林嫂最终的命运造成影响。祥林嫂的追问动摇了返乡的“我”的自我认同,只能以“逃”的形式面对,“心里很觉得不安逸”。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回忆,“我”的这种面对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的不安与逃避的心理,学生是很可能有切身经验的。而一旦学生可以接受,这对于下文的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不知增价了否?以往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④这样的描写不是鲁迅的闲笔,而是有意为之。如果能理解前面的“我”的心理,那么这一段书写的目的便呼之欲出,即同样是表现了祥林嫂的追问带给我内心的震荡不安,从而有意无意地选择逃避。“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⑤这一句“那我可不知道”又把“我”的心理供了出来,“我”的那种急于撇清自己与祥林嫂的死亡有关系的心理,那种推脱与回避无须品味便能读出。同时,我内心中“仍有些负疚”,对祥林嫂的死亡也抱着关切的态度,这一切都将“我”的形象的深度展现开来。“我”身上的善良、不安、逃避与幽晦都构成了“我”的丰富性,而这些东西几乎是每个人身上所共有的,是人性的共通面。如果围绕人性的丰富性来进行教学,以唤醒与联想为手段,让学生可以真切地进入“我”这个人物,那对于理解整个小说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这些都不是陌生的,学生是可以理解人物的性格与鲁迅对人性的把握的深刻度。相关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

三.结语

《祝福》是具有人性深度的文本,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减少隔膜感,更容易进入人物,进入文本。在理解了前面两条线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在写作这样一个文本时是怎样的情感态度,鲁迅又是怎样看待这些人物的等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一些鲁迅的相关介绍、写作背景等内容。当然,最终的落脚点不是在鲁迅,而是在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以及对人物、人性的感受与理解上。在这里要再强调一点,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人物的性格,这不是体验式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联想、唤醒学生记忆等手段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性不再陌生,这些人性是可以从个人的经历和周遭的生活当中感受与触摸到的。如果达到了这一点,那么学生对文本当中的精致刻画与精细描写自然就会有所触动,认识到《祝福》这个文本的高度与深度。

以上的论述都是以人性互通为基本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建立“我与你”关系,同时帮助他们清晰并建立起自己的人观。

注释

①钱理群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135

②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

③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

④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

⑤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

(作者介绍:金哲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体验式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