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 弋阳腔传承发展的思考
2017-02-12陈丽娟
陈丽娟
新媒体时代 弋阳腔传承发展的思考
陈丽娟
弋阳腔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古老戏曲剧种,做好其资料收集建档、旧剧本整理、老艺人影像录制、传统剧目抢救性复排等基础性工作无疑是该剧种保护传承中十分重要的功课。然而,对一个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依靠传承与创新二轮驱动,表现出顽强艺术生命力,并不断追求进步的弋阳腔来说,要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勇敢应对当前戏曲界普遍面临的受众老龄化加剧、年轻观众少、传承人才匮乏的窘境。如何借助戏曲动漫、新媒体营销平台及互联网传播平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年轻观众的欣赏需求,为弋阳腔传播推广寻找新的突破口,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一、借助戏曲动漫促进弋阳腔普及推广
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弋阳腔、学习弋阳腔是地方主管部门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要的传承活动。为把活动推广开来,活动设计者想了很多办法,先是“免费”培训,集中办培训班,教一些简单的唱腔、表演。活动得到了一些家长的欢迎,但学生参与的热情却不高。原因是他们对戏曲太陌生。练声、吊嗓、形体训练,四功五法,那些发音和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因此,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活动设计者意识到,要学戏曲必先了解戏曲。于是他们转换思路,开始从培植戏曲文化土壤入手,把弋阳腔搬到了中小学校园内。“弋阳腔进校园”活动配合中小学乡土教育,通过把如《静夜思》之类的脍炙人口的唐诗改编成弋阳腔曲调让他们学唱,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安排一线演员走进课堂手把手教表演动作等等。学生从不熟悉到慢慢熟悉,氛围有了,热情也慢慢产生了,只是这个接受过程有点长,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远远超出保护单位的工作强度范围。
那么,是否有一种全新的形式能够让中小学生更快地了解戏曲并喜欢上戏曲?显然这个课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实,早在2007年7月正式启动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文化厅、民进湖南省委会创办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确实,作为一种融合了动画和漫画两种艺术元素的影视形式,戏曲动漫以其新颖、奇巧、生动的造型和动感、夸张、多变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当生、旦、净、末、丑变身活泼的动漫造型,唱、念、做、打变成生动的动漫场景,戏曲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乐舞蹈被巧妙地运用之后,戏曲在学生眼中变得生动有趣,也就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学习的热情也自然被激发了。该工程启动后数年内陆续设计制作了首期100集剧目,涵盖范围达54个剧种,既包括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常见剧种的剧目,也有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剧目,其中有32个剧种属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同样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却没有一个剧目出现在这期制作中。到2012年,依托戏曲动漫资源,湖南、海南、湖北等省市相继开展“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在此基础上,此后的“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承计划——戏曲动漫”又有湖南、山西、黑龙江、广西、重庆、宁夏、山东、浙江、海南获得国家文化部首批“戏曲动漫”项目立项,得以全面实施“戏曲动漫进校园”推广计划。以戏曲体验课和戏曲教学课为主要形式的“戏曲动漫大课堂”模式运行的数年来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而在这样的先锋实验中,弋阳腔同样是缺席者。
缺席带来极大的缺憾。从弋阳腔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主动补上这极具时代意义的一课,并尽快安排弋阳腔动漫制作计划。理论上说,弋阳腔在其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其鲜明的音乐风格、舞台造型、表演特征为弋阳腔动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制作原料。因此,不难从中精选出一些故事性强、短小精悍,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剧目。可以想象一下,一部制作精良的戏曲动漫剧目带进课堂开展教学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其实际教学效果必定是事半功倍。也许,在轻松的戏曲动漫观赏中,那些总是让他们难以理解的“生、旦、净、丑”行当会得到更形象的诠释,大锣、小锣、堂鼓、铙钹等乐器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戏曲音乐会让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二、利用新媒体营销平台繁荣弋阳腔演出市场
弋阳腔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戏曲剧种,明清时代的辉煌不用说,建国以来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上世纪六十年代潘凤霞演出《还魂记》曾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赞誉,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发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龙凤剑》《斩岳飞》《江姐》《山乡风云》等大型弋阳腔剧目也曾经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应,由此证明弋阳腔是有现代市场基础的。近年来,弋阳腔艺术保护单位更是主动出击,进农村、进“六区”、进高校,各类频繁的演出活动无疑在弋阳腔的传播推广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数十年戏曲发展黄金期相比,现在的行情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少数戏曲团体繁荣外,戏曲市场整体萧条,弋阳腔市场反响不能达到预期当属情理之中。但是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不会卖的人,少数成功的戏曲团体就是榜样。
那么,弋阳腔演出市场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较好的营销模式也繁荣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弋阳腔目前具备相当的演出素养前提下,必须考虑学会在新媒体时代,用好新媒体营销平台来拓展营销市场。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因为新媒体上聚拢了大部分的年青一代群体,他们是戏曲市场的潜在观众,也是最具备消费潜力的受众群体。
目前的弋阳腔演出流动性比较强,下乡演出或即便到外省市闯市场也大多以邀请单位为主体,看单点菜,剧团自身主动性不够。而从长远发展看,弋阳腔剧团要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争取更多演出市场份额就必须用好新媒体介质。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新平台,高效、快速地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剧种之间的沟通。同时,通过建立戏剧爱好者的社区平台,在戏迷之间、戏迷与演出单位之间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彼此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都是很有针对性和显著广告效应的。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要做好这样两件事:
一是管理好微信、微博等公众账号。演出单位先注册官方实名认证的微信、微博等公众账号,认真发掘客户群体,利用二维码扫描关注,达到精准传送演出信息的目的。同时还要认真管理其内容发布,认真做好话题策划,开展阶段性微信、微博互动活动,跟踪微信、微博推广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增加粉丝数量,由此放大宣传和推广效应。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账号定期公布演出信息,并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剧目剧情,对演出剧目进行评价,这都是年轻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强演出单位的营销影响力。
二是要及早开通官方认证的社区论坛。开通社区论坛可以为广大戏迷群体提供一个健康、良性的学习交流平台,虽然它只是一个基于新媒体平台上虚拟的网络空间,但却能打破专业门禁,并在受众与专家学者、舞台演员之间搭建起桥梁,对演出单位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意见,并改进和丰富演出内容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扩大弋阳腔影响力
新媒体在弋阳腔宣传推广及进一步发展中的运用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网站建设。一个好的网站通常被人亲切地称为“网络家园”。这种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一切,记载着地方剧种、院团的历史和今天,也便于网民及时跟踪、了解到自己所喜欢的剧团、演员的现实状态和活动情况,由此拓展了网民与院团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2014年,弋阳腔艺术保护单位开办了自己的网站,在这个网络空间,有经典的弋阳腔传统剧目演出视频的上传,有很多弋阳腔知识的介绍,也有弋阳腔剧团历史概况、艺术特征、演出信息等内容的发布。虽说栏目内容很有限,但通过这些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弋阳腔和弋阳腔剧团,也让更多对弋阳腔有兴趣的网民能够获得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可以说,网站的举办是弋阳腔保护单位对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回应,而利用网络扩大社会认知度和受众面,对弋阳腔宣传推广来说是有正面意义的。
当然,无论是作为传播平台还是营销平台,无论是网站管理还是微信、微博等公众账号,及时更新访问内容,回应网民评论,密切关注群体需求,多层次搭建沟通桥梁是当前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传播、营销方式的进步,也是艺术生产与营销模式时代变化的必然反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弋阳腔必须要顺应这个变化,跟上这个进步,只有这样,弋阳腔的未来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陈丽娟: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