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导演艺术探微
2017-02-12叶伟忠
叶伟忠
戏曲导演艺术探微
叶伟忠
定南县采茶剧团创办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自从上级部门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以后,我团一年必须下乡巡回演出两轮,才能满足全县二十多万观众的需要,如此就催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二十多人的县级剧团,要怎样编导排练出两台好戏,来满足广大观众?这对导演是一大考验。请大导演请不起,只能自力更生。我就是在团里先演员、后进修、再导戏的土生土长的小戏曲导演。
我以为戏曲导演最重要的两点是实践和理论学习。从表演实践角度看,戏曲体现了两条美学原则,即程式化和虚拟化。所谓程式化,是说戏曲的表演艺术都是经过规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个戏里重复使用,也可以在不同的剧目乃至不同的剧种里重复使用,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表演词汇。所谓虚拟化,是说戏曲表演艺术在程式化的基础上又常常表现出虚拟化的寓意,也就是说,它具有既是程式化又是虚拟化的双重特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戏曲定律,演员不但应该烂熟于心,还要用于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从导演实践分析,作为一名县剧团的戏曲导演,更应该把这些戏曲定律和导演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剧团的剧目生产编导方法。
本文试从把握戏曲人物外型、把握戏曲人物心理和把握戏曲人物性格三个方面,结合自己戏曲导演的十多年艺术实践,谈点个人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一、把握戏曲人物的外型
一个导演拿到剧本,除了必要的导演案头外,首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对人物的外型进行设计,进行活化描绘。戏曲是表现人的艺术,外型又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我在导演采茶小戏曲《抢包》时就是这样做的。小戏曲《抢包》是一出以公序良俗为主题的现代戏曲,说的是母亲病危,而大儿子和二儿媳没有把精力放在照顾母亲身上,而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母亲的存款,想着怎样将其据为己有。经过一番勾心斗角,却发现母亲已经把这笔钱款平分给了两个孩子。在母亲的教育启发下,两个人良心发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想,这位母亲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妇女,生性勤俭节约,而且有一定的心机和智慧,外型应该是慈眉善目的;而大儿子则生得较为粗俗,生性鲁莽,外型应该是粗线条的;二儿媳心机深沉,表面看起来温和谦让,实则挑动大儿子闹事,她在背后做好人,外型应该是干瘦利索,阴沉少语。人物的外型定型后,便为下一步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打下了基础。
实践告诉我,人物的外型外貌,是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的外在形式。一般来说,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大体一致,如粗黑傻大、贼头贼脑、慈眉善目、眉清目秀等。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艺术,人物外型与性格基本是相统一的,像采茶戏《补皮鞋》中的老母亲和小姑娘以及补鞋匠,从他们的外貌一眼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可信的前提。
把握人物的外型,要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来做,如京剧,行当齐全,个性分明。而采茶戏行当不是那么清楚,尤其是现代采茶戏,更难办。因此,导演分析剧本时,一定要把握好人物性格走向,结合行当,认真仔细地设计好人物外形。
二、把握戏曲人物的心理
我在根据剧本要求,确定了人物外型之后,便把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把握上。戏曲人物心理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典型事件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现象即指人物对特定环境和典型事件的主观倾向、气质反应、兴趣大小、情感深浅、意志状态、能力强弱、想象心态等等。
人物的心理是隐蔽的,复杂的,游离不定的,也是瞬间变化万千的。如何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状态,找准人物心理活动发生的原因,是导演分析人物心理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人物性格全貌,并“就范于人物的外型”之中。这是一个基层戏曲导演工作的重点所在。
要知道,所有戏曲人物的合理行为与不合理行为,意料之中行为和意料之外行为,能否符合生活真实乃至提炼到舞台真实,关键在于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否符合逻辑。只要心理活动符合逻辑,那么戏曲人物的一切合理行为与不合理行为,一切意料之中行为和意料之外行为,都在情理之中的。
我在导演小戏曲《烦恼村长》时深有体会。小戏曲《烦恼村长》是一出表现新农村建设的现代采茶小戏曲。主要人物有三个,村长、村长妻子和乡村汉子二狗。该戏说的是某村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村里底子薄,村长不得不把家里的一点存款偷偷取出来,垫付村里的开支,妻子偶尔发现家里的存单变成了借条,要丈夫给个说法。这时,由于村长阻碍了一些人的财路,以乡村汉子二狗为首的部分村民千方百计地找村长麻烦,弄得他焦头烂额。最后,村长家的房子被人放火烧毁,那些借条也付之一炬。就在夫妻俩走投无路时,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其盖好了新房,那些借款人也主动把借款归还。
这么一个戏,这么三个角色,我该怎样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呢?首先,我主动找邻居大嫂,找隔壁大叔,找村主任闲聊,跟他们聊过去、聊现在、聊将来,跟他们说新农村、说脱贫致富、说农村奔小康话题。通过聊天,我暗中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发现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善良的,只有小部分人想占点小便宜,他们跟村干部斗,内心其实是害怕的,所以只是嘴巴利害,靠耍点小聪明、小手腕来达到目的。而村干部是见多不怪,你有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事要办、愿要许,因为日子总会越过越好,许一点过头愿也不妨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干部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更会真心回报。这就是我们农村乡亲们的一般心理状态。作为导演把握了这些生活里的乡民真实心理活动后,还要通过一定的加工提炼,去粗取精,将现实人物和舞台人物相整合,为舞台人物心理活动奠定扎实的生活基础,这对于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实践,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首先应该体验生活,把握生活里人们的一般性心理活动,并用它来指导自己对舞台人物心理活动的塑造。这样一来,二度创造的人物就会有生命,就能够活起来。
三、把握戏曲人物的性格
舞台上的人物和生活里的人物一样,都是有各自的性格特征的。前面说了我怎样把握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有区别的,它们既能相互作用,又能相互影响。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同。所以说,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于成功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有莫大的帮助。
作为导演,拿到剧本后,我会习惯给人物建一个临时档案,对各个人物的性格作一个较为精准的分析,如人物的性格是粗犷的、抑或是细腻的,人物性格是外向的、抑或是内向的等等。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在舞台上,性格决定全剧的矛盾或冲突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就把握了一个戏的脉搏。
再以我导演的采茶戏《油汶湖赤卫队》为例,这是一出表现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暴动的戏曲,属于红色题材类。全剧主角是红军团长叶信和红军团政委胡汉文。经过分析,我觉得团长叶信的性格是说干就干,较为急躁;而政委胡汉文则遇事冷静较为沉着。为此,剧中两人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常常产生分歧,而这些分歧又影响了事情的进展,并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在实际导演时,我不时地对人物档案进行充实,谁是一号人物,谁是二号人物,谁是三号人物等等,根据人物的主次来确定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同行们都知道,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是不同的,这关系到整个戏的舞台调度。合理顺畅的舞台调度,看起来就舒服、贴切,反之则别扭、难受。另外,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戏剧冲突的强度和力度,而戏剧冲突的强度和力度又往往使全剧充满张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县级剧团的演员出身的导演,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一些不足。优势是我在舞台上打拼了几十年,对舞台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会;不足的是理论知识方面,我还有许多欠缺,在导演的道路上,我还是一名学生,我掌握的只是一些皮毛知识,我会努力让自己完善并成长起来。
叶伟忠:江西省定南县采茶剧团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