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17-02-10邹玉堂张弘徐瑞雪石淼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

邹玉堂+张弘+徐瑞雪+石淼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创新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及经验做法,重点论述了该基地实施“兴趣驱动、自主实践、社团引领、开放共享、特色选育”的建设模式的成功实践,以及“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就如何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创新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39-02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重中之重!大连海事大学以政策为引领,以课程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建立了“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使本科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全员化和全程化。

一、创新基地建设现状

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中心”为校内本科生实施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主要基地,现拥有11间创新工作室,分为电工电子类、机械工程类、智能控制类创新工作室以及通用机械设备技能训练室、创新创业活动研讨室、创业路演训练工作室以及创业洽谈室、沙龙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成果展示区、服务区域等,形成了覆盖全校各学科在校生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配备各类设备197台(套),包括3D打印机、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控线切割机、大型雕板机、铣床、多功能车床等,均面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2014年、2016年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选育基地。

二、基地组织管理模式

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创业重大决策性问题;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同时设立教师兼职创新秘书岗位协助开展相关工作。

三、基地的建设模式

基地建设旨在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场地、设备、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基地建设重在实践,提出了“兴趣驱动、自主实践、开放共享、校企合作、特色选育”的建设思路。

1.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带着创新课题进入实践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所有在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跨年级、跨专业组成课题组、竞赛组,经审批后,可以无偿利用基地的条件开展实践研究,获得资金的支持,对指导学生的教师也有相应的奖励。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基地的建设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训练都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设计,让他们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和实践,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技能。“自主实践”,也使基地的建设既区别于学科实验室,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实验室,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

3.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实践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室网络管理系统查询实验室开放时间、空闲实验设备,结合自身情况提交预约申请。开放实验室建立“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刷卡进入实验室。基地里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硬盘录像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了解基地里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另一方面,在发生仪器损坏或丢失时,可通过回放录像了解当时情况。同时自主开发了项目管理系统,做到立项申报、过程监督、经费报销、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委点评、成绩评定的一体化管理。

4.校企合作、校院共建。形成了校企共建培养目标和基本内容框架,建立实施体系和运作模式,制定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估的各级指标,采用“2+2+2”模式,即两个课堂(学校和企业)、两类教师(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两种教材(书本与实践),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5.结合行业需求,鼓励富有海事特色的项目选题。紧密对接行业经济发展战略,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鼓励学生以船舶制造、航海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现代物流与运输、海运事务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为选题;引导学生项目选题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学校从“航运产业链”全过程谋划设计专业,逐步建立“互联网+航运全产业链”的创业项目产业群。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学校以政策为引领,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岗位职责,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实施“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通识教育,培养创新意识;自主研学,夯实专业基础;网络助学,多渠道拓展创新创业能力;

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开设23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设定必修的创新创业学分,参与度100%;第二层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立项形式经费资助,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参与度50%以上;第三层次,创新创业专题训练,参与高水平竞赛,利用孵化机构,开展创业实践,参与度10%左右。

三种模式:项目化运作,有创新想法,都可通过课题立项获得资金资助;进入工作室,有固定的场所和经费支持,在教师指导下,提升专业能力;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开展企业工程实践、专业特色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校外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个途径:其一,引入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二,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化职业技能;以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引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类比赛为依托,使具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其三,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建设,创新基地已经搭建起了实验实践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建设中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抓实、抓好。

1.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与方法。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中普遍存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将专业知识延伸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作为专业知识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科师资、条件和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成为科研发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2.加强和校外优质实践资源的结合。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局限于校本部的教师教学,需要引入校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方面的育人合作。主要包括和国内外著名企业、高校以及研究院所的结合,保证实验条件的先进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和交流平台。

3.创新工作室的高效管理与运行。从宏观管理的层面来看,对基地的工作还欠缺更为系统、科学的指导和评价体系,缺乏工作室运行与实验设备管理的专门人员。一方面基地需要与全校各级各类实验平台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宣传与推广,引导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在基地内开展,提高基地的利用率;此外,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人员作为基地专兼职教师,组建学生社团协助基地做好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管理工作。

4.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上课、参与创新实践只为获取学分、保研,目的性很强;有的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却缺乏思维方式和技能,创新含量低,训练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实践训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基地的指导教师之间以及基地教师与学生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韩顺杰,等.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

[2]王悦,等.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3]成协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4]顾秉林,等.创新性实践教育——给予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A Tentative Study on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ZOU Yu-tang,ZHANG Hong,XU Rui-xue,SHI Miao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DMU'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base. We mainly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mode characterized by "interest-driven,autonomy-based,students' association-led,open and sharing,and feature-oriented",and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characterized by "tri-component,trilayer,trimode,and triapproach". Besides,we also provid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ust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Key words:innovative educational base;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