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放权·探究
2017-02-10楼佳寅
楼佳寅
摘 要:“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数轴”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跨越,构成更广范围内的数形结合、数形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如何引领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崭新的时空内自由翱翔,尽情收获,需要教师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放权,多一些探究,更需要教师的眼界和气魄。
关键词:等待;思维爬坡;放权;探究
如何引领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崭新的时空内自由翱翔,尽情收获,从而为今后学习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关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多一些等待——给学生以思维爬坡的时间
曾经执教过浙教版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让学生尽早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种数学工具,更快更好地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我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视点。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片段:
1.出示有关直角坐标系图片,让学生欣赏风景。
2.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小鸟在直线上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确数轴上点的坐标概念。
事实证明,直接抛出问题“如何确定小鸟在直线上的位置”,未免有点操之过急。学生面面相觑的表情和唯唯诺诺的回答足以说明,这样的引入既没有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也没有和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有效的对接和介入。与其这样,不如等一等,让“蜗牛”看看风景,当他们把风景都看清时,还愁他们不能娓娓道来吗?
以下是调整后的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笛卡儿的简介,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由来及意义。
2.引导学生欣赏PPT课件“喜恰帕斯”的地球经纬网。
3.思考:神舟七号、九号的发射和回收都那么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的科技梦,但是,你可知杨利伟等宇航员是如何快速地找到返回地球的位置的吗?这一切全依赖于GPS卫星定位系统,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其中的奥秘却很简单,那么,你想知道吗?
二、多一些放权——给学生以自主自悟的余地
曾经听过很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图形之后,都会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①如何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②如何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③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④坐标平面被两条坐标轴分成了几个部分?⑤如何表示点的位置?……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可谓不全,基本覆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些都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吗?假如学生本来就对“坐标平面被两条坐标轴分成了四部分”这样的问题知之甚详,师生又何必继续“纠缠”于此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自己提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究竟要学什么问题;不在于教师要纠缠于什么问题,而在于学生感到吃力,感觉纠结的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自悟为前提,以学生真正学懂了什么为目标,真正放权给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权利,自己动手操作的权利,自己总结归纳的权利……
比如,一个教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直接给学生出示口诀:“平面直角坐标系,两条数轴来唱戏。一个点,两个数,先横后纵再括号,中间隔开用逗号”——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自己总结口诀。假如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必定会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口诀,比如:“一三象限角分线,横纵坐标值不变;二四象限角分线,横纵坐标和为0”,又如:“平行x轴的直线,上面各点纵不变。平行y轴的直线,上面各点横不变”……相信只要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是从自己“心底开出的花儿”,必将在记忆库中长久地占有一席之地。
三、多一些探究——给学生以拓展延伸的权利
好的数学课堂都不是完稿,不是谢幕,而是包含着余音袅袅的“未完成稿”;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多一些探究,多一些延伸,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以下探究一定会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1.教师寄语: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以时间为横轴,以价值为纵轴的坐标系:一些“点”处于高峰,意味着我们实现了自己较大的价值;另一些“点”置于低谷,意味着我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好的发挥。我相信,在座的学生一定能在自己的坐标系中勾画出属于自己真实辉煌的点,打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2.利用所学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当地的旅游景点及村庄。
3.点a(-3,2)在第____象限,点b(3,-2)在第____象限;
点c(3,2)在第____象限,点d(-3,-2)在第____象限;
点e(0,2)在____正半轴上,点f(2,0)在____正半轴上。
4.已知点m(a,b)当a>0,b>0时,m在第___象限;当a__<0____,b___>0____时,m在第二象限;当a__>0____,b___<0___时,m在第四象限;当a<0,b<0时,m在第___象限。
以上四个探究活动,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既有灵活性很强的自由发挥题目(第二题),又有特别严谨的计算题目,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让他们探究的触角伸得更远。当然,课堂的发展、迂回、辗转,需要教师多一些放权,更需要教师的眼界和气魄。
参考文献:
[1]麻明家.等一等,让“蜗牛”看清风景[J].小学教学,2016(5):1.
[2]黄文龙.辨析“教育模式”[J].江西教育,2015:5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