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埋与救赎:评方方长篇新作《软埋》

2017-02-10谭复李奇志

文学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救赎历史

谭复+李奇志

内容摘要:方方的新作长篇小说《软埋》延续了自己近年来对历史背景题材的关注,通过个人和历史两个面向发掘并展现“软埋”故事及其包含的丰厚内蕴,进而探讨软埋作为救赎的一种独特形式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作者以此表达自己明确的立场:个人通过“软埋”屏蔽惨痛记忆以实现自我救赎,坚韧地活下去固然无可厚非,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救赎就在于拒绝时间对历史的“软埋”。

关键词:软埋 救赎 历史

对于历史,方方比较偏爱,并保持了作家特有的洞察力,她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在风花月夜下的每一个平凡个体都是历史的携带者,这些历史密码或许是个人所不愿回首的秘密,也可能是被时间掩埋的一段民族记忆。而这两者在当下这个追求现世安稳的时代往往都是不受待见的,因此“软埋”成为它们普遍的归宿,也由此长篇小说《软埋》浮出方方的意识之海,呈现于《人民文学》2016年第2期上。

方方惯于用核心意象概括小说的深厚意蕴和结构方式,如《风景》、《水在时间之上》、《唯妙惟肖的爱情》等等都是如此。而《软埋》中的“软埋”则把这一风格特色发挥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软埋”既是小说的情节核,也是小说的意义包;既是小说的叙事线索链,又是小说救赎意境得以升华的助推器。

“软埋”在四川方言中是“没有棺椁,直接埋葬”的含义。经由方方的铺陈演绎,通过对情节的错综安排,小说展示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下选择“软埋”的人物各自的命运走向,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体通过“软埋”这一方式进行救赎的意义挖掘。同时对历史被时间软埋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呈现了自己对历史如何得到救赎这一问题的答案。

软埋首先牵涉到的是身体软埋与尊严救赎的意义追问。小说中一切故事的起源都来自于一桩家族集体自杀事件:在“土改”过程中态度良好,甚至获得了上级批文和村民联名具保书的陆家,因为与新来的“土改”工作组长王金点之间的私人恩怨,最终仍然逃不过要被批斗的命运。在目睹了其他地主家庭被批斗的惨状之后,名门望族三知堂的家长陆子樵无奈地选择了软埋自杀:“我们陆家人,在这里光宗耀祖了几辈子,我陆子樵摆不下这身骨架子,也丢不起这个脸,更是吃不起这份儿打,我不如我自己死。”[1]陆子樵的选择实质上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脸面观,“面子是个人拥有或达到社会成就以及遵守日常行为习惯的结果的函数,脸是个人履行文化道德规范以及保护自身做人尊严的结果的函数。”[2]对脸面的重视也就意味着对社会声望和个人道德的追求,而这两者都直指向中国伦理文化中人存在的尊严和名誉。在伦理中心的家族关系下,拥有家长权威的陆子樵实际上支配了整个家族的意志,他的个人选择也代表着整个家族的选择。在这个宗族大家长的心目中,生活的“质”明显要高于“量”,整个家族的尊严名誉也比自身性命更为重要。

除去家族成员之外,以小茶为代表的家仆同样选择了身体软埋,她们明知以自己的“成分”在新的伦理秩序中仍然可以生存,但不满于自身像物品一样被村里强行塞给泼皮无赖做老婆的命运安排,毅然选择了慨然赴死,这也同样显示出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更重要的是,在当地的文化语境中,软埋还意味一个人含冤带怒而死,不想有来世。这种决绝地对死的拥抱就已经超越了对被迫害的恐惧,实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救赎,对灵魂的一次献祭,也是对宗族文化的一种捍卫。无论是作为宗族家长的陆子樵还是作为家族成员的众人或是家仆,在面对身体被软埋时都不存在强迫与被迫的关系,而陆子樵更是把唯一可能逃生的机会留给了外姓儿媳丁子桃,孙子和自己的小女儿慧媛。因此这些选择软埋的人们不是简单地不敢承受苦难,对生命苦难进行逃避或是生命力枯萎,他们将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全盘托付给了后代,自己的软埋更像是给金点和世人看的,显示出对家族荣耀文化的坚守和对现实荒诞秩序的拒绝,并由此实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救赎。

软埋的第二层含义则是对个人惨痛记忆的软埋,记忆软埋则与生命救赎之间有着密切的意义关联。记忆软埋既可能是无意识的选择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行为,小说中的丁子桃和吴家名就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承载着救赎生命、摆脱原罪的庄严意义。

小说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是“自己跟自己的斗争”,这句话概括了丁子桃失忆之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丁子桃的失忆当然有身体受到外物创伤之后的生理性反应成因,但更多的却是其心理机制遭遇外在社会机制强行压抑的一种本能反应,也就是下意识地“软埋”自己的记忆。然而,这种无意识的软埋换来了肉体的保全却换不来灵魂的安定。她的痛苦一方面在于必须面对婆家和娘家两家人几乎全部死亡的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内心的诘问,“我是否是无染原罪者”[3]。因此,在受环境刺激后,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往事,她没有再因为潜意识里隐秘的罪恶感而本能地封闭自己,而是企图通过回忆过去来解释自己在“土改”中所作出的一些不被人理解的违心举动,进而完成对良知、自我灵魂的救赎。

此后小说所叙写的丁子桃的“地狱之旅”实际上也就是她的救赎之旅,所有回忆的片段都是为了进行自我解释,对亏欠的人给出交代。对丈夫陆仲文的交代在于儿子的遗失是仆从富童的弃船奔逃;对富童的交代则是她叫不醒一个装睡想死而不愿给无赖泼皮做老婆的小茶;对二娘的交代是加入批斗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能够争取到更轻处罚的可能。尽管最终悲剧性地发现正是自己的无心之过,当年泄密给金点直接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并进而证明了“我是有罪的”。但丁子桃从被动的记忆软埋中,不断觉醒踏上“不要软埋”的救赎历程,仍然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惨烈的记忆创伤之下所具备的勇气和反抗精神。

与妻子丁子桃无意识的软埋不同,吴家名在遭遇苦难之后有意识地软埋了不愿意回忆的往事。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语:“那就这样吧。像死了一样活着。既然死了,还有什么不能忍呢。”[4]此时的吴家名在直视历史之后主动地选择记忆软埋从而让自己重获“新生”。然而正因如此,使得他在心理机制上产生了失衡,一方面他在意识里相信自己是“无染原罪者”,并以此为记忆软埋提供伦理合理性;另一方面潜意识的不断抗争又促使他产生了“快乐有罪”的心理障碍:如果自己快乐就是对家人苦难遭遇的背叛,这样的想法让他下意识地拒绝了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成为了一个正常情感的“软埋”者。也所以,吴家名的两任妻子都因为“病人”的身份才与自己结缘,他会更愿意去施救与人来使自己获取心理上的救赎,当他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则自然地弥合了心理上的落差感,他也才得以毫无顾忌地放开自己投身于爱。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作用下,救赎他人成了吴家名的必然选择:对妻子他极力保护并且劝慰她不要再回想往事以求现实生活的安宁;对儿子他缄口不言过去,将背负一生的历史包袱独自承受而不是延续痛苦和仇恨。吴家名经由这种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和对家人的救赎,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饱经沧桑的成熟男子生命的坚韧和内心的强大。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记忆软埋都并非是逃避历史、消解苦难的不二法门。在灵与肉都遭受迫害的语境下软埋记忆能带来肉体的保全,但惨烈经历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却是持续性的,无意识的软埋无法弥补心理创伤仍然要走上救赎之路;有意识的软埋则通过遗忘苦难,也就是放弃追究往事,在近于佛家“放下”的释然中与苦难达成和解,这里的遗忘也不再是背叛,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是在对生命价值足够的珍视和尊重中实现对生命的救赎。

在个体经历与历史软埋的故事叙事中,方方还着意于时间对社会历史的软埋这一问题的探讨,正是对后者的追问提升了作品的美学高度和意义空间。事实上,作者用大量篇幅对历史的书写也正是从文学的角度记录历史,为读者提供某种思索历史的途径。历史的真相到底有无?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鲜明地表达了对于历史认识的核心观点: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彻底还原。小说通过双线并行的结构在丁子桃和吴青林的引领下去还原历史:从明线来看,青林在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之下逐步地逼近了历史现场,然而由于当事人的缺失,他所听到的每种声音都有其背后的立场和利益相关,所谓的“历史真相”也都是他人的一种解释;从暗线来看,作为亲历者的丁子桃无疑掌握更多具体的细节,然而丁子桃一方面不存在口述历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丁子桃在回忆中所呈现的片段都是经过有意选取为了给自己开脱、证明以实现救赎,因而其裁取的记忆很有可能误导对某一件事物的理解。因此,作者和新历史主义的态度是极为吻合的,在她的笔下,后人的寻访和亲历者的主观描述也只能提供对历史的一种解释,而无法真正的还原历史真相。

但是,小说中龙忠勇这一角色却又传达着作者的另一种态度,在最后重访川东一行中,作者刻意安排巧合,让龙忠勇和青林一同踏上了重访之路并最终让龙忠勇选择了记录历史。龙忠勇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与现世功利者吴青林等人在价值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认为尽管历史难以捉摸但记录历史仍然是有必要的。这种价值观也表明了作者对历史的另一重态度,历史是需要被救赎的,救赎的手段就是记录。因此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明确的,她清楚地将救赎历史的勇气和可能性分开而论。历史在当下是以不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救赎被时间软埋的历史具有必要性,尽管要彻底还原历史的原貌道阻且长,但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层面来讲,记录历史的意义不言而喻,它需要一群人对历史不断挖掘不断探寻不断阐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于历史救赎的首要方式就在于拒绝时间对历史的软埋。

“历史确乎从来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于未来的。未来视野、未来想像决定了历史的纵深、位置与价值。”[5](戴锦华:《未来的维度》,2016年11月15日,腾讯文化)方方通过《软埋》表达了对个人选择软埋的充分理解,并且发掘出这种面对苦难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个体救赎意义;对历史的软埋她则站在了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坚持历史需要被救赎,记录历史、丰富对历史的解读不仅仅是为了还原过去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救赎。她将救赎的勇气和可能性清楚地区分开来,显示出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文关怀和直面残酷现实的气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面对软埋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历史层面,方方都没有给出一个众妙之门,但她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并警醒着我们对自我、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文献

[1][3][4]方方.软埋[M].人民文学[J],2016.2:50;61;35.

[2]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7.

[5]戴锦华:未来的维度[Z],腾讯文化2016.11.15.

(作者介绍:谭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李奇志,本文通讯作者,武汉轻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救赎历史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新历史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