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一种文学符号的故乡

2017-02-10周聪

文学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叔公叔父符号

故乡是一个迷人的文学符号,她像是一个灵动而巨大的地理磁场,吸附着无数作家对她一往情深的想象和书写。生于故乡,长于故乡,成年后离开故乡去城市打拼,年老后又费尽气力回到故乡,这大抵是许多“农裔城籍”的作家相似的生活轨迹。在他们内心深处,尽管空间意义上的故乡早已不再是从前模样,村里的人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一种隐形的力量仍拉扯着他们,故乡依旧拥有让人深夜辗转反侧的魔力。

吴佳骏的《无处还乡》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全文的,漂泊而独居的“我”,在万家灯火照亮城市夜空之时开始“眺望”故乡。黄昏似乎是霓虹灯光的“敌人”,而“我”在此刻的所思所想,都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那些颇具乡村色彩的意象,诸如鸭、羊、背篓、落日等等,都只不过是作为童年经验的故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种种记忆符号。这些与都市经验截然相背离的体验,将“我”带入一种矛盾与对立的情感状态之中——“我的感受总是这么庞杂”。作为农村人的“我”,因身份特征和习性难改,终究只能是城市里沉默而卑微的他者。

毫无疑问,故乡能使“我”充满矛盾和分裂的内心得到短暂的平衡。“我”在闲暇时候多次返乡,在石板路上平复“内心的凄惶”,因为看到了故乡苍翠的山、洁白的云、石壁间的藤蔓、树杈上的鸟……这些打有故乡印记的自然符号勾起了“我”的乡愁,缓解了“我”都市生活中的焦虑。然而,在怀念那些充盈着乡村伦理温暖的往事背后,回乡也让“我”感受到了“疼痛”。每次回乡听到乡人去世的消息,生命消逝带给了“我”巨大的心理震动,它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作者详细地讲述了叔公之死。一生乐善好施、勤劳本分的叔父,拥有着大多农民朴实、坚韧的品格。当疾病缠身时,所有的辛酸苦楚只能由他一人承担。叔婆煞费苦心四处挖药草给叔公吃,心力交瘁,长期下去,她对丈夫的爱也变成了恨,无法抵挡时间的消磨。在作者冷静的叙述中,叔父的四个子女在他生病期间始终是缺席的,他们早已离乡远去,陷入各自生活的泥沼里。尽管叔公死前想再看子女一眼,但死神并没有给他完成夙愿的机会。这就是当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读到此处,一种生命的悲凉与凄楚扑面而来。吊诡的是,当叔父的子女匆忙赶来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他们只在叔公的灵堂前磕了几个头,烧了几沓纸,表情十分平静,仿佛灵堂里躺着的那个人,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这种惊人的麻木与对生命逝去的无情漠视,传递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亲情伦理在现代乡村的彻底瓦解。自然,在“我”的眼中,他们是不需要故乡的人。

幸运的是,“我”还是心存故乡的。父母生活在乡下,亲人的存在让故乡赋予了“我”精神上的意义。故乡在亲人的去世后,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地理名词或文学符号而已”,这就是故乡的宿命。在我看来,《无处还乡》最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作者撕去了乡村被赋予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幻想外衣,剥去了乡村作为底层的苦难光环,而是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了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下,乡村存在的真实而复杂现实情境。作为文学符号的故乡,透过想象和虚构,我们时刻在接近她,但我们无法真正重返故乡。因为我们试图抵达的故乡,只存在于记忆里,存在于儿时乡村的草木虫鱼、风雷雨电之中。她消逝在童年结束之时,消失于经验之下。故乡像是一座城堡,我们迈着步子向她靠近,但我们却离她越来越远。

周聪,青年评论家,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叔公叔父符号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谁认识的人多
尊严
尊严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叔公的情事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