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城古民居中的小品建筑
——照壁

2017-02-10马艳芳

文物季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照壁晋城砖雕

□ 马艳芳

晋城古民居中的小品建筑
——照壁

□ 马艳芳

照壁作为传统小品建筑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晋城的古民居中。这些照壁或独立于大门之外,或拱翼于大门两侧,或靠坐于正对大门的山墙之上。形式各异、雕刻精美、内涵丰富,大大提升了晋城古民居的艺术价值。

民居 小品建筑 照壁

晋城古民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规模不等。大到皇城相府、柳氏民居这样的达官商贾巨宅,小到普通的乡村老院。从平面布局上看,都是以三合院、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布局形式,其他如四大八小式、四大四小式、两进或多进式、棋盘式等等,都是这两种基本形式的改进或延伸。但不论是何种布局,也不论是官宅、商宅还是普通民宅,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照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小品建筑,照壁被广泛地应用于晋城的古民居中,其中不乏雕刻精美且内容丰富的照壁。它们不仅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凝聚了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照壁的位置

晋城现存的古民居照壁,均为明清时期遗存,以清代居多。坐落的位置大概分三种。一种位于大门外侧,与大门正对,平面呈“一”字形,叫一字照壁,多数与大门之间以街道相隔;一种位于大门内侧,进入大门在厢房山墙上直接砌成照壁,使照壁与山墙连为一体,称为座山照壁,也叫随墙照壁;还有一种是与院墙连为一体,这种照壁常见于三合院。大门开于院落正中,进入大门,两侧院墙之上分别建照壁。照壁与大门如影随形,互相陪衬、互相烘托。它虽然表面看来只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构思独特,做工精细,对整个院落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二、照壁的用材及结构

据调查,晋城古民居照壁均为砖照壁,部分照壁局部使用石活,如下碱等部位。从整体结构上看,一般分为下碱、壁身、瓦顶三部分。下碱也就是照壁的基座部分,一般为须弥座或须弥座的变异形式,上有雕刻的各种装饰图案,当然也有普通的砖下碱,无任何装饰。壁身是照壁的主体,它占据整座照壁的绝大部分,是照壁进行装饰的主要部分,壁身的中心称做“盒子”,也叫“壁心”,四角称做“岔角”,壁心四周仿照木构件做出边框装饰,称为“线枋子”。瓦顶部分的作用和房屋的顶部一样,一是作为墙体上面的结束,二是伸出檐口以保护壁身。它们的形式多与普通古建筑屋顶一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四种形式。晋城古民居照壁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壁身与瓦顶之间多做冰盘檐,而且带砖椽。屋面用筒、板瓦覆顶,有的也用瓦当和滴水,正脊上雕花卉,两端安装鸱吻。檐下用砖雕作仿木斗拱,具有普通古建屋顶一样的各种装饰。当然工匠们也不会拘泥于形式,也有的照壁不设下碱、壁顶等部位,造型相对简单。

三、照壁的装饰

晋城古民居中照壁上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装饰部分,也是照壁上最讲究的部分。尤其是壁身,用砖雕作装饰,是整个照壁的点晴之笔。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刻、阳刻等不同的雕刻手法,内容多为吉祥词语,如“福”字、“寿”字,或以植物花卉、动物、山水云石等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壁身四角配以花草纹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还有的在壁身上刻诗词文章,体现了宅主人的志向追求和思想境界。宅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愿望、思想、抱负、观念、教育、文化等均通过砖雕艺术展现出来。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繁有简,繁复的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简洁的雅质大方,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晋城古民居照壁赏析

1.原村照壁(图一)

图一 原村照壁

图二 铁芦柳家大院“四箴”照壁

图三 郭村史家照壁

位于高平市原村一古民居门外,正对宅院大门,硬山一字照壁,清代建筑。壁心雕“福”字。一个简单的“福”,寄托了宅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加官进爵,子孙满堂,长命富贵。旧时有“五福”之说。所谓“五福”,《尚书·洪范》上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世“五福”又指福、禄、寿、喜、财。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追求的主要内容。壁身四周以竹节纹为边框装饰,筒瓦覆顶,檐下雕花式斗栱及象征长寿的仙鹤等,雕刻手法细腻圆润。

2.铁芦柳家大院“四箴”照壁(图二)

铁芦柳家大院坐落于山西沁水县铁芦自然庄东,由五个院落组成,均为清代风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照壁位于“爱吾庐”院过楼一层外墙上,与大门正对。石质须弥座下碱,束腰部分有石雕花卉图案,壁心为明代大书法家方元焕行草“四伦箴言”,檐下设三组木质三彩斗栱,栱眼壁砖雕麒麟及花卉图案,板瓦覆顶。笔者认为,这座照壁特殊之处有二。其一,用材特殊。石雕、木雕、砖雕均有涉及,是一个组合体。一般照壁檐下均为砖雕斗栱,主要是因为木料经过常年风吹雨淋容易腐朽。而这座照壁位于过楼一层,自身屋顶加上过楼屋顶的双重保护,使得斗栱历经百年而不腐;其二,内容特殊。方元焕行草雄伟有力而疏野粗放。“父子箴”、“夫妇箴”、“兄弟箴”、“朋友箴”教导世人如何维持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极具现实意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柳氏族人不但与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有着氏族与血缘关系,而且还继承着这个氏族百世书香门第的传统,表达了柳氏后人高尚的文人情怀。最妙的是作者竟落款于照壁的中部,如此落款应该只此一处。这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另外柳氏民居的“中宪第”院也有块方元焕所书“四箴”碑,究竟是方元焕为两地分别写了箴言呢?还是柳家大院的人临摹柳氏民居的呢?这又是个迷。书中说方元焕为人性情孤傲,本人认为他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位非常有趣之人。

3.郭村史家照壁(图三)

位于高平市米山镇郭村中,一户史姓村民家东南角墙上,属座山照壁。高约3.3米,宽约2.3米,面积约8平方米。据了解,史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曾经出过不少文化人。这点仅从照壁上砖雕的内容及精美程度上就可见一斑。壁心砖雕文章,楷书,共17行,行满33字。除右下角部分字体缺残外,其余均清晰可见。文章为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王禹偁的散文《待漏院记》。开头“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束五行之佐……”,落款时间是辛酉年。《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作者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他不仅是一位卓有实绩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前驱者,而且还是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胸怀报国大志的封建文人。宅主人将王禹偁的文章刻于自己宅院的照壁上,说明他对王禹偁本人和他的政治观点非常尊崇,这也体现了宅主人的文化观及社会价值观,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百姓疾苦的地方乡绅。壁身周边雕有十二个小小的莲花童子,样子栩栩如生,遗憾的是仅有两个是完整的,其他童子的头部均毁于“文化革命”时期。壁座上雕饰各种吉祥图案,如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五谷粮食图案,还有“平安如意”、“梅兰书卷”等,工艺纯熟、技法精湛、造型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类似的还有陵川县黄庄村杜世发宅院中的照壁。创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壁身上刻有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图四)。

图四 杜世发宅院照壁

图五 杜怀典民宅照壁

4.杜怀典民宅照壁(图五)

位于陵川县黄庄村杜怀典民宅墙壁上,清代建筑。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结构上有别于传统,无下碱和壁顶部分,壁身雕并列的4幅竖幅挂画,在画的上边框还雕有花式挂画绳。画内容有梅竹双喜(梅花、竹子及喜鹊组图)、长命富贵(牡丹与寿石、桃花组图)等吉祥花卉与植物组成的图案。可以看得出宅主人是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创意的人。

五、结 语

文章中所介绍的,只是晋城众多古民居照壁中的一小部分。据调查,晋城现存各类古民居照壁约百余座,也许还有很多隐藏在乡村古宅中不被我们发现。这一座座风格各异、雕饰精美的照壁为我们进行晋城地区民俗民情的研究、三雕艺术的研究等均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晋城博物馆)

猜你喜欢

照壁晋城砖雕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照壁:从“光天化日”到“五福捧寿”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