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纱阁戏人”初探

2017-02-10李新华

文物季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平遥县文物

□ 李新华

平遥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纱阁戏人”初探

□ 李新华

“纱阁戏人”是平遥县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平遥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纱阁戏人文化内涵、制作过程、表现内容以及保存现状的介绍,提出了纱阁戏人的研究方向。

纱阁戏人 文化内涵 制作流程 表现形式 保存现状 研究

平遥县博物馆1979年收藏的“纱阁戏人”于2002年11月被山西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1年5月因其制作工艺复杂、人物生动鲜活,妆饰异彩纷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纱阁戏人的文化内涵

1.名称由来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又简称纱阁,因最初常置放于有碧纱遮罩的阁内,故名。是以传统戏剧为题材,采用多种工艺和手法制作成戏剧人物,然后置于木阁内。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小小舞台,供人欣赏。明清时流行于晋中一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城内六合斋纸活铺著名艺人许立廷(别号许老三)等人,专门为县城中心的市楼内制作了36阁戏人。据记载,每阁工价2000文。每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将纱阁陈列于市楼通道两侧,供游人观赏。现保存完好的28阁,都是在木阁内摆设,由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每阁一剧。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尤其显得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纱阁戏人”之名由此而来。

2.纱阁戏人结构

纱阁戏人的结构可分为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四部分。木阁形制规范,每阁高77.3厘米,宽48厘米,长88.4厘米。木阁前额装饰雀替,以装成戏台模样。木阁顶部与底部木板前方可有凹槽,设有锁钥。隔断包括纱阁后壁与左右题壁,后壁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场门,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以店铺名或年月。纱阁戏人是中国独存的一种汉族艺术珍品,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平遥古城所独有的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3.纱阁戏人的重要价值

“纱阁戏人”的制作技术,填补了中国古代纸扎造型艺术的空白,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史料,同时形象地佐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路梆子从山西蒲州梆子分化出来的这段历史。为了解梆子声腔在晋商活跃的山西中部地区的繁荣情形、艺术风貌,以及纱阁戏人所展示的戏剧剧目和其中某一场面的装扮、表演形式等,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映照,具有珍贵的戏曲民俗史料和戏曲文物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戏曲、雕塑、剪纸、纸扎艺术的珍贵标本。

二、纱阁戏人的制作流程

纱阁戏人制作工艺复杂,以纸、泥、木头、谷草、绸缎、皮毛、棉布、麻绳等为原料,集雕塑、绘画、纸扎、沥粉、描金、堆景等工艺于一体,根据传统戏曲内容,塑造各种不同角色于一阁。着色完全用石质颜料,色彩绚丽,不易褪色。每阁3到4个人物造型,生黑净旦丑,样样皆有,个个脸谱性格鲜明,刻画细致。阁内戏人有文有武,有坐有立;有的张口高唱,有的刀枪对打。每阁就像小舞台一样,展现刹那间的精彩场面,脸谱、姿态、手势、表情、服饰等各异,样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纱阁戏人的复制

纱阁戏人的复制

1.人形骨架:用高粱秆、稻草扎成人形支撑重心,站立者需要两秆,坐者仅用一秆,戏人的胳膊是用稻草裹在高粱秆上用铁丝扎紧,摆成各种姿态,最后将人形骨架固定在木阁底板上,表现出戏曲中男女人物的各种姿态及体型,这样可以达到夸张合理,相互并联的协调。主次人物有别,动作随人而宜。

2.泥塑头、足:用当地特有的红胶泥、棉花、糯米汤、鸡蛋清加水混和成特别的泥料,然后反复拍打,这样加工的泥料粘性大,光洁度高,用作塑造人物头与手足的材料。制作头像和手足的时候,将泥压成薄片,放入模具中,稍干时从模具中取出头、脚,再开眼神、嘴角,绘制不同的脸谱和鞋的款式,使人物看起来得体、生动、细腻、传神,人物的手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特征直接捏成的。然后是上色,这是比较难的一道工序,上色采用的材料全部是矿物颜料,这种颜料不仅色泽自然,而且能达到长久不褪色的效果。为了使面部达到年久不氧化,不失光泽,制作的时候在上面涂一层鸡蛋清,然后靠绸缎打磨出光,所以直到今天,这些人物的脸谱和色泽依然是光彩照人。

3.戏人裹纸:也称为人物穿衣服,它是由内而外,分层次来进行,是一项重要过程。戏人的形体是否美观主要在于稻草外面的纸裹得是否得当。所用的草纸柔软挺括,不易破碎,等浆糊干透,外面再裹一层洒金宣纸,将前后心用浆糊粘住,洒金纸既柔软又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做好了像轻纱一样漂亮。由于戏曲人物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服饰要求也相当严格。除了服装的颜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图案了。先用工笔重彩画把服装上较大的图案画下来,然后再用民间的剪纸工艺进行加工之后,贴在合适的部位,再用工笔画在服装上进行点缀补充。在处理衣纹的时候,为了让人们能感觉到绸缎的柔软性和衣褶的自然性,在衣服穿好之后要巧喷水。纵观这些人物的服饰,尽管材料是一张张纸,却是那样的逼真、自然、流畅。

4.装饰戏人:装饰戏人包括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主要是上色和贴花,脸谱可以直接画在脸上。贴花先在宣纸上画出图案剪好贴在需要的地方。头饰是先用硬纸做硬胎,上面涂上颜色,再“沥粉贴金”,最后安装一些绒球、绸穗等,看起来几乎和真的“凤冠”、“纱帽”一样,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5.制作隔断和道具:隔断是直接用宣纸画成屏风式样整体贴在木阁后壁的,每扇上面有诗文或图画,道具也是以高粱秆做骨架,然后用纸扎成上色,把戏人和道具都固定在纱阁底板上装入阁内。

纱阁戏人虽为纸、绢、草、泥之作,但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装束逼真,静中似动,呼之欲出,可谓一绝。

三、纱阁戏人的表现内容

纱阁戏人《鸿门宴》

纱阁戏人的表现内容比较丰富,有历史剧十四种,其中春秋战国故事剧3种:《八义图》、《反棠邑》、《金台将》,秦汉历史剧2种:《大进宫》、《鸿门宴》,隋唐故事剧5种:《南阳关》、《战洛阳》、《双带箭》、《满床笏》、《飞虎山》,宋元故事剧2种:《斩黄袍》、《百花点将》。除此而外,还有侠义公案剧6种:《司马庄》、《邓家堡》、《祥麟镜》、《溪皇庄》、《画春园》、《恶虎村》,英雄传奇剧3种:《佘塘关》、《岳飞北征》、《困铜台》,神话故事剧4种:《借伞》、《五岳图》、《狐狸缘》、《铁钉床》,家庭生活剧一种:《三疑记》。可惜的是已毁掉的八个阁子里的剧目和场景,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了。

四、纱阁戏人的保存现状

纱阁戏人陈列于平遥县博物馆东厢房,远离山脉、水域,基本不会受到特定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影响。馆内建筑空间高大开阔,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比较适宜文物的展陈,但是在温湿度、降尘和照度上不能完全满足纱阁戏人特定文物环境保护的特定要求;加之纸扎文物基本材质的纸张是十分脆弱的,气候多变,温差显著,都是造成纱阁戏人虫蛀、风干、干裂、潮侵、颜色脱落的主要原因。目前,纱阁戏人保存基本完整,采取半开放式展示,属于需要修复的藏品。

五、纱阁戏人的研究

平遥“纱阁戏人”一直以来以其“一阁一戏、精美传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保留了文化,也承载着民间艺人独特的艺术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这项技艺已面临失传。近年来,我局与有关部门配合,先后对纱阁戏人进行过多次研究和复制工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文物的濒危状况。2015年5月,我们委托山西博物院编制了《平遥清虚观藏纱阁戏人保护修复方案》。本方案保护修复的主要工作是对平遥清虚观藏纱阁戏人进行基本信息采集、资料整理、清洗、加固、修复及防虫防霉处理。经过清洗的文物通过与清洗前进行色差对比,清洗效果较好且外观无明显变化;使用模拟实验和应用试验筛选出的配方浆糊进行加固的文物,既继承了传统方法,又使强度得到较大提高;经过修复的文物完整性得以体现,对保存环境进行防虫防霉的处理,保证文物在保管和外展过程中,避免遭受虫霉病害危害。同时,借由此次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应的纱阁戏人日常维护工作室。

作为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县文化局对纱阁戏人的保护与研究非常重视。2014年,组织开展了整体抢救、复制工作,按照在复制中恢复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原则,由平遥县悦文文化有限公司具体实施。邵悦文老师作为公司领导人,不仅拥有纸扎、雕刻、书法、绘画全方面的文化团队,同时还是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修复过程中,大胆尝试使用木条来代替原作中高粱秆作为戏人的人体支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跨越式的探索。目前,不仅完成了28阁的复制和8阁的复原工作,而且结合当地传统戏剧对每阁的剧种、场次、具体剧情、人物扮相及神态表情进行了细化梳理。

“纱阁戏人”的制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项技艺,它以戏曲为主,涵盖和集中了纸扎、漆器、书画、雕塑等一系列工艺和平遥民间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我们任重而道远!

1.清光绪八年铅印本《平遥县志》。

2.《平遥清虚观藏纱阁戏人保护修复方案》。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平遥县文物局)

猜你喜欢

平遥县文物
历史上最有趣的五件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平遥县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文物的逝去
浅析平遥现代新文化活动及其特征
乡村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以平遥县中都学区小学生为例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如何提高杀菌剂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