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馆藏石刻《停帆帖》的研究和欣赏
2017-02-10秦志强
□ 秦志强
榆次馆藏石刻《停帆帖》的研究和欣赏
□ 秦志强
《停帆帖》石刻,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榆次县令刘星主持完成。《停帆帖》内容包括:颜真卿《争座位帖》3块,苏轼《玉论》8块,董其昌书白居易《池上篇》3块,刘星书简1块,是刘星家藏墨迹双钩勒石,由清代傅山先生门徒、当时刻帖高手段緈所刻,为榆次文物管理所馆藏石刻文物的精品。
石刻书法 颜真卿 苏轼 董其昌 馆藏精品
《停帆帖》石刻,是一组石刻书法文物,为榆次文物管理所馆藏石刻文物的精品。《停帆帖》石刻为青石石质,每石高38厘米,宽44厘米,厚6厘米,保存完好。
关于“停帆”的意思,“停”指停留停息之意;“帆”是行船时桅杆上挂着的篷布;“停帆”,指人生处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偶尔停帆稍息,以便更好地扬帆远征。
民国版《榆次县志》中专门对《停帆帖》作了记载:“停帆法帖,颜鲁公《上郭仆射书》计石三块,苏文忠《玉论》计石八块,董宗伯书白香山《池上篇》计石三块,皆知县刘星家藏墨迹双钩勒石,附东轩《罕山秋日》书计石两块。”石刻由清代傅山先生门徒、当时刻帖高手段緈所刻。
《停帆帖》石刻的年代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停帆帖》刻成之后,就被安置在榆次老城的县衙之中。乾隆十三年,榆次知县钱之青把《停帆帖》移到了义学讲堂的墙壁上。乾隆三十一年,榆次知县史湛又将《停帆帖》搬迁至“凤鸣书院”。光绪三十一年,凤鸣书院改为凤鸣学堂。民国二年,凤鸣书院改为榆次县立高等小学校。解放后,榆次县立高等小学校又更名为榆次东大街中学。1981年,榆次文物管理所将该石刻从榆次东大街中学收为馆藏。石刻原有16块,目前存其中15块,有1块不知下落。现存石刻包括颜真卿《争座位帖》(《上郭仆射书》)3块,苏轼《玉论》8块,董其昌书白居易《池上篇》3块,刘星《罕山秋日》书简1块。
一、颜真卿《争座位帖》(图一)
图一 颜真卿《争座位帖》
石刻原文为:
“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抑又闻之:端揆者,百寮之师长;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业,当人臣之极地,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无猒之请;故得身画凌烟之阁,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而终之始难。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不儆惧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从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来,未有行此,废此而不乱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仆射指(残缺)。
上谷东轩刘氏珍藏墨迹
甲子孟夏段緈双钩。”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因在“安史之乱”中毅然起义,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被后世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上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争座位帖》是唐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争座位帖》原迹已佚,现有完整石刻存西安碑林。榆次文物管理所现存石刻只有原文前半部分。对于该帖书法的评价,宋代米芾曾在《书史》中说∶“《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二、苏轼《玉论》(图二)
石刻原文为:
“鲁王爱玉,有楚人持玉鼎以进。曰:此荆山之美玉也。君能爱乎?鲁王笑曰:寡人闻,荆山之玉,卞和得之而献楚王。其后也,秦人复得之。奚其为荆山乎?夫地不再产,胡能复得耶?楚人曰:夫荆山之所生者,非特和氏之一璧也。君何以荆山为无玉乎?荆山之鼎,楚产也,而君疑之。若夫玙出于鲁,昔有倚顿得之,以为凫杯,其妄视之误毁诸地,是鲁玙无倚顿之杯久矣。今有人持璞玙以进,君亦以为鲁无玙璧,可乎?夫地之所产不尽,出玉之所藏不尽用也。岂惟荆鲁之玉为然哉!若鲁国贤士之薮也,今君以为地不再产,则展万之后鲁无孔子,孔子之后鲁无颜渊,颜渊之后鲁无闵损,闵损之后鲁无子羽,子羽之后鲁无秦非,秦非之后鲁无曾点,曾点之后鲁无子思,子思之后鲁无孟轲,孟轲之后鲁无叔孙通、戚麟、高堂生、孔安国、韦贤、疏广、匡衡、曹褒之属矣。是今之生于鲁国者,皆鲁玙之沙也;游于鲁国者,皆荆山之石也。奚玉之为,臣请完鼎而返楚,无使鲁庭有刖足之刑,而荆山有注玉之士也。鲁王惭,乃命左右以千金价之。左右曰:昔者燕昭王以千金致士,今君以千金致玉,臣恐天下怀宝之士,皆倚昭王之台而笑矣。致玉而笑士,国何焉?王不听。
图二 苏轼《玉论》
东坡老人书
苏文忠墨迹,先大人珍玩久矣。及余稍知操笔,始过庭授之。然阅七百年之久,而墨光夺目,侧理宛新,真无价玉也。庚申岁,余来宰榆石。晤傅青主先生,见其所贻墨刻精妙。询之,皆出太原段君双钩之手。余遂以此帖付之,磨勒上石。其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之势,较之墨本,不爽毫发。今而后庶得以公诸世者,不负先大人珍藏之遗意云。
上谷刘星识于魏榆停帆公署。
太原段緈抚勒。”
苏轼,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对后世影响巨大。《玉论》书法行气极为舒朗,体势倚正险侧,结字大小肥瘦、修短期间,圆活秀美,筋骨内涵,墨气浓润,韵致清雅。《玉论》文章以玉喻人,表达不同政见,可见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三、董其昌《池上篇》(图三)
石刻原文为: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发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菁白莲;皆吾所好,尽在我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悠哉悠哉,吾将老乎其间。
白香山《池上篇》,魏公为醉白堂歌者。昔人诗云:裴相功勋刚四朝,许浑身世老渔樵;若临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此可谓醉白堂注。
董其昌识
董宗伯《池上篇》一书,结构绵密,神采横逸,尤可宝也。
东轩识。”
董其昌,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万钟并列。他广泛吸取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董其昌的作品对明末清初影响甚大。《池上篇》为白居易作品,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后世有人评价董其昌《池上篇》:“书法不激不励,气度雍容,赏之犹老树新花,天真烂漫,当为董氏晚年得意笔也,殊可宝贵。”
图三 董其昌《池上篇》
图四 刘星《罕山秋日》书简
四、刘星《罕山秋日》书简(图四)
石刻原文为:
“八月秋日得足下书,知道体安嘉为慰。复承问近状。但弟受事以来,束带折腰,徒负一轮明月,捉襟露肘,难盛两袖清风。吾兄于松窗啸傲之间,知此状否耶。星顿首。”
刘星,字东轩,清直隶保定府人。刘星博通典籍,为文敏捷,善辩论、工书法、喜吟咏。康熙十九年,刘星以太学生任榆次县事,曾创建魏榆书院,立会文社,以资兴学,又建两贤祠,重教重儒,主修《榆次县志》。刘星在榆次治政十年,功绩卓著。刘星平生喜爱山水,凡所至名胜,必题咏留墨。刘星《罕山秋日》书简作品,结体自然疏朗,章法紧松疏密变化,笔势流畅,一气呵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晋中市榆次区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