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技术化倾向与信息素养培养探究
2017-02-09陈婷
陈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8-01
1.提出问题
1.1 课堂的内容主要由基础知识和技能构成。目前,信息技术(包括信息学奥赛)课堂大部分只是在教计算机操作知识或者是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定位在技术层面上,教学课堂成了"计算机培训班"。课堂上只是在教知识、教技能,很少有涉及到思维和素养的培养,有些教学设计提到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整节课堂或者是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很少能将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某个教学活动当中,因此,素养的培养变成了教学设计中的空话,课堂只是培训学生如何熟练操作计算机而已。
1.2 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演练的教学方法偏向技能培训。经过调查,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还是单纯运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演练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老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封闭性和孤立性。学生完全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新技术,更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新技术。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却只会操作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会通过利用已学会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去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更不会去探索、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计算机软件却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学习与实践脱节,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
1.3 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到位。本人所在省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非常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就是能有效组织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学业水平测试导向使学生形成了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错误心理。加之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直是重知识,重技能的传授,从而使教学内容定位在技术层面上,教学课堂成了"计算机培训班"。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原动力,无法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2.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最早是由图书检索技能与计算机技能集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它要求能够有效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应用于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情感层面,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和学习的正确态度;能力层面,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技术层面,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像语文,学习新的内容的同时在对旧的知识不断地重复强化。也不像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很明确,新旧知识点依赖性强。信息技术课堂的知识是一种工具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各种知识之间几乎是没有共同的知识基本点。信息技术课堂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获取、整理、发布信息和解决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他们处理信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因此,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已有的研究和实践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国内外早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3.1 国内研究。邓倬霖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既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学习么也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提出信息技术课堂要情境导入,任务驱动,要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反馈,及时诊断。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新课程理念,勤于思考,敢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2 国外研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其信息素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视和倡导信息素养阶段;第二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第三阶段,信息素养标准化、合作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应该说在美国各个教育层次都可以看到信息素养方面的努力以及采用信息素养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的时间。进入21世纪后,美国各类信息素养的网络教学课件、软件和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信息素养是注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国外各机构和组织在实践项目的组织实施方面做得比较好。普遍采用项目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行分层教育,根据不同对象,设立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4.问题解决构想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本人发现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实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和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实践照搬使用起来并非行之有效。除了存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技术化培训问题,还出现以下实际情况:学生生源层次不齐、学习风格各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吃不好"、"吃不饱"现象。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教学的基础,为教学目标"提高信息素养"服务。但是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学不好,又怎么样能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进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情感培养呢。
2016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出任上饶市副市长,于同年5月份提出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课程内容;课程应该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景,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积累、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场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中不难看出,新课标不仅阐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一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可行之路。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否能真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多方的努力、支持和配合更要靠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