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2-09张晓亮
张晓亮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镁、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学现状看,由于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条理性较差,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则会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为了避免不良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1)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在学习“分數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平均分”这个知识出发,到列举大量的事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是用整数表示不出的,应该怎么办?会产生新的数,从而引入分数的意义。
(2)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习的思维动机。凡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解决的尽量放手。启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操作。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要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正确回答问题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能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即使回答问题不足或错误,也要在指出思维偏差的同时,肯定学生勇敢回答问题,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创设积极的思维氛围。
二、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分数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思维特点才能启动和完成完整的思维。
(1)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组织好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较深的道理。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完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如: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1平方厘米的边长,再说说怎样规定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再画1厘米长的线段,然后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近似1平方厘米的实物,如大拇指甲盖,指尖罗纹部分大小与1平方厘米相近。这样动手动脑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大量的实例去概括总结知识内容。有些知识的规律只用一个实例让学生概括总结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一些较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例去概括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从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去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应用题是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会屏弃应用题的情节,把握应用题的内部数量关系,理解同类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规律,注重思路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从而掌握解题的策略,形成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感知、操作、想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几何知识的抽象性的矛盾,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大量的感知、操作,在大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真正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头一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按课本附页的样子用硬壳纸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上课时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触摸、观察、比较、测量,在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回忆它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回忆它们的特征。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
五、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和外壳。语言的训练关乎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不但让学生敢说,还要让学生多说、会说、说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