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怎样炼硬的?
2017-02-09
2006-2015 回顾车评十年
当1958年我国第一辆轿车降生的时候,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就有了自己的坐标原点,而2006年随着全国“两会”把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不要自主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而是成为了今后中国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无疑这就是自主品牌崛起的转折点,而事实正如此,中国自主品牌迎来了在不断摔打中成长的十年。
2006年,《汽车观察》杂志联合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等权威部门,发起了名为“爱我中国车”的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从此中国品牌汽车有了一个专属的专业评价和展示平台。10年来“爱我中国车”评选始终坚持专业性、公正性和公益性原则,清华大学汽车系负责物理测试,全国知名大学院长级教授担纲评委,专业赛车手进行极限驾驶,现场辩论和公开投票等严苛的评选方式,在行业里独树一帜。
2006诞生
2006年12月22日,来自国内外的150名汽车行业内专家共同见证了一个庄严的时刻——中国第一个自主品牌车型大奖诞生了!
此次评选是由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汽车观察》杂志社共同主办。这一年见证首届“自主品牌车型评选”的嘉宾有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祖梅、时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中国促贸会汽车行业分会秘书长王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葛松林、清华大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等领导和其他嘉宾及媒体朋友。
这一年参加评选的自主品牌车型多达20款,有10万名消费者对其进行了投票,媒体报道总量达到了30万字。这一年,哈飞不仅在微客行业率先上了轿车,而且率先进军中级轿车;
吉利,低端轿车最典型的代名词和最顽强的坚持者,也刚刚试水中级车,而且一推就是金刚和远景两款车型;力帆,新的准入政策下第一个新上的轿车企业,第一款轿车就直指中端;
奇瑞,不仅有东方之子,还有瑞虎、V5,在中端市场展开了全线突围;比亚迪,一个最弱势的轿车企业,连微型车福莱尔都做得异常艰辛,但其往中端延伸的F3却也能月销超过5000辆;华晨,自主品牌中唯一一个从中高端入手的企业,虽然中高端受阻,但调整战略后的骏捷迅速获得空前成功,而该车型也因此赢得中国第一个自主品牌年度车型大奖。
2007火热背后的评审
展望未来,分享现在。转眼间中国自主品牌迎来了其第二届“中国车年度大选”,如果说2006年首届评选活动是为了让大家给予自主品牌车型更多关注的话,那么2007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表现已让这些考虑不足为虑。
当年的1月,比亚迪F3销量突破1万辆大关,成为本土品牌中级车中首个月销量突破1万辆的车型,成为当年国内为数不多可以与合资品牌车型分庭抗争的自主品牌汽车。
吉利、江淮、长安、长城等已有的自主品牌通过换标,开始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如上汽这样的国企也开始通过并购重新建立新的帝国,整体呈现百花争鸣的发展态势。
在当年的评选中,《汽车观察》不仅坚持了对自主品牌的关注,更是聘请了专业赛手做实车测试并担任评委,给予自主车型更专业的评价;同时还引入了终端用户的意见,让自主车型在市场层面接受考验。
2008设立顾问团
如何突破合资品牌挟低价车型和品牌及技术优势组成的包围圈?如何通过对内开放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战略引入他山之石而“以夷制夷”?这成为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关键。
而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的评选,也将以更成熟的平台和严谨的测试来全面检阅自主品牌的点滴进步,并见证自主品牌汽车在2008年征战的历程。
这一届车评,持续时间更长,传播范围更广泛, 参评对象更多,并首次组织包括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等18位在内的专家顾问团,在北京车展现场对参评车型进行现场参观打分,评选更严格。
2009寻求质的突破
2009年,是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开局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得益于有关政策,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寻求突破。这种突破,不仅仅体现在量的增长,更在谋求质的飞跃。中国车企在品牌提升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市场的中国和中国汽车正在逐步提升自己的品牌意识。
为此,“爱我中国车”第四届年度车型评选活动联合专业咨询机构首度推出了品牌排行榜,设立年度最佳质量奖,开启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评选的先河。在向公众展示自主品牌汽车的最佳阵容及卓越性能之外,代表着中国主流汽车的发展方向。
在贯穿2009年全年的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测评中,中国车在品质上的飞跃时时为我们创造着惊喜,也让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品质、品牌将成为中国车度过危机、走向未来的根本。
2010见证品牌争夺
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成为自主汽车民营跨出国际化并购的第一家,而其它自主品牌也不断地实现着第几百辆的目标。不过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市场,主要是与合资企业的外资品牌的争夺战。屡屡出现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在使国际巨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的同时,也在给中国汽车敲响警钟: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而《汽车观察》作为唯一以中国汽车为主角、专门为中国汽车而生的“爱我中国车”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在2010向自主发出了呐喊,市场将给予中国车更大的话语权,而品质将成为中国车企获得影响力的关键。为此,2010年的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以更新、更全面的观察视角,盘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弈大局,为人们提供一把衡量中国汽车未来的标尺。
2011五年的盛宴
《汽车观察》杂志社主办“爱我中国车”的五年,其实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高速发展的五年,这五年中国汽车基本上产销量翻了两番,2006年是500万左右,到2011年变成1800万量。
而此次评选也是“爱我中国车”历届以来车型规模最大、专家规格最高的年度车型评选。组委会将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林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工程师于津涛等车界顶级专家对各款车型进行权威的评测,12家高速成长的标杆企业、18款配备精良的经典车型、14位业内资深评委向公众展示了“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的最强阵容。
五年时间,《汽车观察》一直忠实地记录中国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在参与和推动这个历史。未来,我们依旧不会缺席。
2012走向权威之路
2012年汽车销量带来了巨大压力了,宏观经济环境不利,政策鼓励消费可能性很低,大型城市汽车需求接近饱和,二、三线城市市场空间相对较小,种种迹象表明,2012汽车行业面临重大考验。
而面对2012年,汽车行业如此严峻的局面,本届年度自主品牌车型评选,以更新、更全、更高的视角观察,盘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弈大局,为整个名族企业突破、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力量。
本届车评活动,首次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示了六年来参与“爱我中国车”年度车评活动中的获奖车型,并发起了首届中国自主汽车产品与技术成果展。期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两位政治局常委先后到场参观,原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原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到场参观,掀起了一股对中国自主汽车关注的浪潮,并让让“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走向高端、专业、权威之路。
2013顶级车展评选
《汽车观察》杂志主办的“爱我中国车”,在经过多年培育,逐渐获得了乘用车企业、社会大众、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支持与鼓励下,逐渐打造出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行业评选的成熟模式与领导地位,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行业的一个重要测评活动。
为此2013年,第八届评选活动不仅保留了核心的两大内容----实地评测、颁奖典礼,更重要的是将活动形象推广到了中国4大顶级车展中的2个----上海车展、广州车展。其中并邀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王瑞祥会长、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分会王侠会长等行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企业颁奖,同时,获奖车型将以“中国车荣誉殿堂”的形式全程参与车展的现场展出。
2014走进校园
2014年车评活动将继续坚持公平、公正、权威的原则,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与汽车企业、汽车消费者、汽车行业专家、汽车从业者等一同关注和支持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和发展。
2014年车评在启动仪式之后,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自主品牌汽车参与,并在主流网站设立大众评选参与专区,增加各个奖项评选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同时,首次增加“中国车走进高校”活动,由大学生评选出“大学生最喜爱的中国车”。
而且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本次评选首次加入了纯电动车的测评,虽然还很雏形,但也为后来推出纯电动车组的测评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5改头换面
“爱我中国车”评选在中国自主品牌最艰难的时候起步,相伴发展,历时十年,先后有23家自主品牌企业的127款年度新车接受检验,见证了中国汽车近10年的每一个进步,成为向公众展示中国汽车的独特平台。
2015年第十届评选的特殊节点,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汽车观察》杂志社将活动正式升级为了“中国车年度大选”并启用了全新的形象标识,扩大中国车的内涵,使从原来单纯的中国自主品牌延伸为包含合资自主以及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产品,让自主品牌产品在一个更宽泛的平台上接受更加多元、多角度的考量和检验。而“中国车年度大选”势必将要开启全新十年。
作为唯一以中国汽车为主角、专门为中国汽车而生的“中国车年度大选”,对于中国车、中国市场的理解尤为深刻。
中国汽车在一步步摸索中成熟、成长,而“中国车年度大选”也在“爱我中国车”10年培育中获得新生,开启征途。中国年度车大选10年坚持,一路陪伴中国自主品牌汽风雨10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分享现在,自主品牌企业一直在奋勇拼搏。
相信汽车的下一个十年会更精彩!《汽车观察》也将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