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规为谁着想?
2017-02-09岳伟
岳伟
10月8日,刚刚度过“十一”长假的人们便迎来了一个个关乎日常生活出行的政策,即各地有关网约车的新规定。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或《草案》,但当中体现的意图着实值得笔者吐吐槽。
网约车本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更加高效、便利,且价格更接近地气。然而纵观北、上、广、深等地新出台的网约车《征求意见稿》,诸多条款已经将网约车的管理与出租车无异。这样一来,本是通过“鲶鱼效应”打破出租车一潭死水的网约车,还能保持它的市场活跃度吗?
在这些条款当中,尤其以限制车型排量及尺寸大小最为让人费解。北、上、广、深都不约而同地将传统燃料网约车的轴距限定在2700mm以上,排量限定在1.8T或2.0L以上,车辆的年限还要是两年内的新车,这无形中抬高了车辆的准入门槛,试问,目前市面上的网约车在数量上有多少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滴滴在这些《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便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据滴滴平台统计,以上海为例,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 1/5。如果最后出台的规定真有这一项的话,那么基本上参与网约车服务的估计就只有帕萨特、迈腾这样B级车以上级别的车型了。
还有,大部分地区的新政条款中均要求网约车司机是本地户籍,这也让人费解。即便在出租车领域,也只有北京是这么要求的,那么对网约车,凭什么做这样的要求?就算这条是出于对乘客安全的考虑,但本地司机就一定安全?公安部门通过车辆备案或其他方式就不用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一个事实是,如果最终政策有户籍要求,那么各地网约车司机也将大量减少。滴滴给出的上海数据是,在已激活的 41 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加之上述对车辆的限制,首先网约车价格肯定上涨,不利民,这就和网约车的初衷相悖;其次在途车辆将大幅下降,不便民,也不是网约车的初衷。
这不仅没有实现交通运输部所说的“此次网约车改革我们根本的目的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的标准,也简单、粗暴地理解了交通运输部提出的“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
有媒体表示,新政将倒逼网约车涨价,但笔者认为,涨价是必然,但不是这么个涨法。不应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行为,企业自行去调整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网约车企业意识靠补贴打市场不是长久之计,自然会提价。滴滴快车、专车已经在近期涨价,但这是否是滴滴合并优步中国后的垄断行为另当别论)。而这些新政无异于“强奸”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这不仅会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更是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相悖。
因此,拜托各地政府,不要给网约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套上枷锁,要从利民、便民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政府要管好的就是安全及垄断行为,甚至让企业互相监督,一旦企业就范就给予重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