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个南京名号的袖里乾坤
2017-02-09于峰
于峰
有专家指出,“金陵”的“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子,而是指铜;“陵”则是山陵、山岗的意思,非指陵墓
从公元前472年范蠡在南京长干里筑造越城开始计算,南京的建城史已有2488年。
悠长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给南京留下了一大堆名号。
据最新出版的、南京地方历史学者卢海鸣博士的《南京历代名号》统计,从最早的冶城,到最晚的南京,南京历代名号一共有70多个:金陵、秣陵、建业……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讲述着这个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沧桑往事。
“金陵”实为“铜陵”?
“金陵”也许是南京所有名称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优美的一个,《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南京有金陵大学、金陵石化、金陵中学,甚至有一部写国民政府兴亡的书《金陵春梦》,等等。
“金陵”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在古籍文献中常能看到“金陵”,但其含义却有多种,并不一定专指南京。“金陵”有可能是北魏皇帝葬地的代名词,有可能是指金朝皇帝的陵墓,甚至可能是镇江。唐朝诗人张祜写过一首《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从诗意可知,文中金陵并非南京,而是位于瓜洲对面的镇江长江边的渡口。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金陵就是南京。
一般认为,南京别称“金陵”的出现,源于公元前333年,当时楚国大败越国后,在南京设“金陵邑”(南京此前属于越国统治区域)。考古证明,“金陵邑”的城池就在如今的清凉山。
“金陵邑”是南京称作金陵的开端,楚威王为什么赋予这座新城市以“金陵”的名字?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楚威王认定南京有“王气”,会出天子,因此命人在南京埋下金子,压制王气。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中,埋金子镇王气的是秦始皇。据传,“埋金”地点可能在紫金山,也可能在幕府山西麓金陵岗。但所谓“埋金镇王气”的传说是东晋以后才出现的,系民间传言,不足凭信。
还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紫金山战国时叫金陵山,因此紫金山附近建造的城池就叫金陵邑;另一种说法认为,南京地接“华阳金坛之陵”,位于句容茅山山麓,出产金子,故叫金陵;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权在这里开矿采金。
有专家指出,“金陵”的“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子,而是指铜;“陵”则是山陵、山岗的意思,非指陵墓。“金陵”形容南京产铜,且山势起伏,山岗较多。如果这个观点得到确认的话,“金陵”其实是“铜陵”。
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君王有祭祀山川的礼俗,每占领一个地方,总会派人祷告山川,祈求神灵护佑,并“埋金”祭祀。君主所埋的“金”当然也不是金银的金,而是青铜器,这已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这个观点,元代学者张铉在其编纂的《至正金陵新志》中曾提出,认为“金陵”与“帝王以金璧之属礼祀山川”有关。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但作为正式名称的时间并不长,唐代时设置过金陵县;五代时,设置过金陵府。
秣陵是“贬称”吗
秣陵也是南京的“曾用名”。一般认为,这个名字是“贬称”,是秦始皇为丑化南京而刻意取之。秣即“牲口的饲料”。秣陵,就是养牲口的地方,能高级到哪儿去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绍兴)。来到南京时,他废掉了楚国设立的金陵邑,设置秣陵县。
秦始皇为何有如此举措?这与前文所提到的传说有关。他认为南京有王气,会威胁其子孙的统治,于是命人开凿方山,“以泄王气”;同时,将金陵改为秣陵。
从秦朝开始,秣陵县一直用到了六朝。秣陵县这个名称似乎一直让南京人抬不起头来,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秣陵”并非贬称。
南京大学六朝史学者胡阿祥教授认为,在秦人看来,养马喂马并不是掉身价的事情。相反,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秦”这个字就是养马草谷的意思。如此看来,“秣陵”非但不是贬义,反而是秦始皇赞赏南京的山水形胜,赋予这座城市的一个美称。
此扬州、彼扬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传说上古时期,中国分为九州。按照《禹贡》的提法,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中,至少前六个如今保留了地名,其中江苏占了两个,分别是徐州和扬州。只不过,现在的徐州不是历史上的徐州;现在的扬州,也不是历史上的扬州。
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扬州,是非常大的概念,涵盖如今的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江淮、江南地区。汉代正式设立扬州刺史部。
东晋以后,“扬州”的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指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唐代杜佑的《通典》记载,古扬州地域内,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包括现在的南京,也包括现在的扬州。
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地方政府驻地)在安徽和县,后来又搬到了安徽寿县、江苏丹阳。三国时期,出现了两个扬州。魏国的扬州,治所在寿县;吴国的扬州政府所在地则定于南京,当时,这座城市还称“建业”。
从东吴开始,到西晋、东晋,一直到后来的南朝,扬州的治所都在南京。扬州刺史也在南京办公。这个职位非常重要,一般都由宗室贵族担任。这个时间段里,扬州就是南京的名称,而现在的扬州市,在那个时期被叫做广陵、吴州。
隋朝建国后,将扬州(现在的南京)改为蒋州,将吴州改为扬州。唐朝武德九年,扬州大都督府、扬州刺史的治所搬到现在的扬州。从那时开始,南京和扬州这个名称就再无瓜葛了。
前后算起来,扬州作为南京的名称,竟然长达400多年。
搞清这个脉络,一些古诗文中的“扬州”,就可以好好分析其具体地点。南朝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人谈论志向,有人说希望当扬州刺史,有人希望腰缠万贯,最后一个人说,我希望“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占尽了发财、升官、成仙三大乐事,这里提到的“扬州”就是指南京。同样的,六朝乐府民歌里,频频出现的“扬州”,无一例外地都是指南京。
从建业到建邺,为何多一个“耳朵”
“建业”是三国时期孙吴定都南京时所起的名字。公元211年,割据南方、坐拥江东半壁江山的孙权将政权中心搬到了当时还叫做秣陵的南京。孙权下旨将秣陵改为建业。建业,是“建功立业,建立帝王功业”的意思。
公元229年,孙权在湖北武昌称帝,定国号为吴。但他还是喜欢南京,同年秋天,迁都建业。建业成为东吴首都,一直持续到公元280年东吴被西晋消灭。
西晋统一中国后,先把东吴的故都建业改为秣陵,后来又把南京分成好几个县,其中一个叫做“建邺”。
建业和建邺,发音一样,只是后者多一个偏旁,成了“邺”。
为什么要加一个“耳朵”?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西晋皇族司马氏从河北邺城发迹,将“建业”改为“建邺”,有西晋统治者不忘故都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古人给一个字加上一个右耳朵,有贬低之意,业变成了邺,是贬低南京,其实是在讽刺东吴霸业落空,此地不配做都城。
建邺之后是建康,又是一字之差。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等人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改建邺为建康。因为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名叫司马邺。“建邺”犯了司马邺的名讳,因此需要改名。当时,中原地区战乱纷纷,南方则相对安宁,统治者改“建邺”为“建康”,另一层意思是希望这个江南重要城市和平安康,
此后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城。“建康”这个名字并没有随着南朝的灭亡而消失。南宋时期,南京叫“建康府”;元朝时,南京被称为建康路,“路”并非道路,而是“府”的意思。
南京简称“宁”,源自“江宁”
提起江宁,如今大部分南京人的反应是江宁区,老一点的人会想到江宁县。很多人会说,江宁是南京的一部分。而历史上的一段时间里,江宁就是南京。
“江宁”最早出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当时,西晋政府将南京的一部分划出来,设江宁县。根据南朝顾野王《舆地志》的记载,“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称江宁。”也就是说,南京靠近长江和秦淮河,“江宁”是“江外无事、安宁”的意思。而南京简称“宁”,也是源自“江宁”。
但也有学者认为,“江宁”含有贬义,西晋统治者认为南京地处江南,是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他们不希望这里再有与中原王朝对抗的政权,遂将设在南京地区的县叫做“江宁”,这一方面流露出武力统一江南后胜利者的得意之情,另一方面也希望这片富有“王气”之地归于安宁。
“江宁”最初是以一个县的面目出现的,隋唐时就有江宁县,从五代开始,南京地区被划分为江宁、上元两个县,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那时江宁县所属地方,包括很大一部分如今的南京市区。
清代的江宁县衙位于如今长乐路牵牛巷附近。1934年,民国政府调整了江宁县的辖区。
逐渐地,江宁县所辖区域几乎全是南京郊区,再后来,江宁县又改为江宁区。
“江宁”曾经是整个南京的名字。五代时期,南唐将金陵府改为江宁府,定都于此。到了北宋时,南京被称为江宁府。清代,南京也叫做江宁府,一直沿用到1912年1月民国成立。
换句话说,江宁府和江宁县曾经并存,是上下级的关系,有“江宁府江宁县”的现象,因此古籍文献中的“江宁府”,指的并非是如今的江宁区,而是整个南京。
比如,“江宁织造博物馆”里的“江宁织造”,是清代的官职名字,这里的“江宁”是指整个南京。
甚至江苏省的名称也和江宁有关,清朝康熙年间才有江苏省这个提法,“江”字指江宁府,也就是南京,“苏”则指苏州。
朱元璋定名“南京”
“南京”,这是南京历史上70多个名字中最响亮、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从字面上看,“南京”的本意就是指“南方的都城”。
“南京”是一个描述性的地名。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南京”。比如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一般会设置五个首都,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个都城,其中就有“南京”。
唐朝有“南京”,是成都。如杜甫《梅雨》中“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所说的“南京”,就是成都。
宋代有“南京”,是河南商丘。《说岳全传》里,康王赵构逃出金兵魔掌,在“南京”当皇帝。这里提到的南京,是商丘。
辽国的“南京”,是幽州,即现在北京附近。辽宁的辽阳,也当过辽国的“南京”;金国的南京则是汴京,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开封。
有学者考证,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十个“南京”,最晚出现的“南京”,即如今的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做“南京”呢?早在六朝时期,就有人写诗提到了南京,生活在建康的萧梁文学家萧子显写的《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里面有“嵩岳基旧宇,盘岭跨南京”之句。唐高宗李治撰写明征君碑碑文,在南京栖霞寺立碑,碑文中有“凌江迥憩,遂届南京”之句,再次提到“南京”。有人据此认为,这是南京市被称为“南京”的开端。但据卢海鸣考证,这两处文学语言中的“南京”,都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镇江。
“南京”名字的确认,是明朝的事情。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南京在元代的称谓),改为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当皇帝的第一年,他打算迁都到汴梁(开封)去。他将汴梁命名为“北京”,将应天府命名为“南京”。这是南京市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南京”这个名号。
朱元璋当了几年皇帝后,打消了迁都开封的念头,遂把南京升为京师,“京师”是首都的意思。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皇帝的时候,开始迁都,于永乐十九年迁到了北平府即北京。北京成为明帝国的首都,荣升为新的“京师”,原来的“京师”则恢复了“南京”之名。
在明朝,这座城市大部分时间都被称为“南京”。但明朝的“南京”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明代的南京统辖应天、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等14个府4个直隶州,一共有97个县,范围非常大,在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北京。
清朝时,南京改称江宁府。但到了民国之后,又恢复了南京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