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研究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2017-02-09罗景峰
罗 景 峰
(1.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2.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福建 泉州 362021)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研究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罗 景 峰1,2
(1.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2.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福建 泉州 362021)
借鉴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结合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统计方法和二元语义方法构建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上述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乡村旅游地为例,对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泉州市3个乡村旅游地中,A1、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为“较低”,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A2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为“中等”,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和收益分配不公平程度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
乡村旅游;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灰色统计方法;二元语义方法
乡村旅游热推动了乡村土地的旅游化流转,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农民利益受损、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风险问题[1-5]。合理防控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是保障乡村旅游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科学合理地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评价是实现有效风险管控的依据。目前,在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研究方面,吴冠岑等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6-9];黄忠伟提出了基于博弈论观点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产生机制[10];罗景峰利用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整体风险进行了评价[11]。以上研究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概念界定不清、系统分析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和合理等不足。为此,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灰色统计方法和二元语义方法构建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管控提供参考模型和理论基础。
一、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的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的分析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结果可能产生粮食安全受威胁、收益分配不公平、乡村生态破坏和乡村特色消失等风险[6-11]。借鉴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12],结合实际情况,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包括风险源、控制机制和受体等3个部分(图1)。风险源为危害粮食安全、收益分配、乡村生态及乡村特色的源头,是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发生的先决条件;控制机制是对风险源加以防控的设施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总称;受体指风险承受者,如粮食安全、收益分配群体(村民、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等)、乡村生态、乡村特色等。构成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的3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风险源的“危险性”、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受体的“安全性、公平性、易损性、保护性”等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即时风险状态。
图1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
基于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的分析,参考吴冠岑、朱强等的研究结论[7,13],笔者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界定为:在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在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因受到不确定性风险源的作用,致使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受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产生后果的组合。
(二)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相关文献研究成果[7-11,14-21],结合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实践,遵循系统性、一致性、独立性、可测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原则[22],采用灰色统计方法[23],构建包含4个准则层、15个指标层在内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基于二元语义方法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适合采用基于语言评价信息的评价方法。同时,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尚无公认且权威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而二元语义方法无需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通过处理语言短语即可达到评价目的,且该方法可有效避免语言评价信息损失和失真[24-25]。因此,本文采用二元语义方法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进行研究。
(一)二元语义理论
某一区间内的非负实数和二元语义之间的转化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24-25]。
定义1:设S={s0,s1,…,sg}为语言评价集,β[0,1]为语言评价集S经某集结方法得到的实数,则β可由如下函数△表示为二元语义:
(1)
公式(1)中,round为四舍五入取整算子,g+1为语言评价集的粒度。
定义2:设S={s0,s1,…,sg}为语言评价集,(si,αi)为二元语义,其中,siS,αi则(si,αi)对应的实数可由如下函数△-1获得:
(2)
设有二元语义(sp,αp)和(sq,αq)。其中,p=0,1,…,g;q=0,1,…,g。规定其大小比较如下:(1)若sp>sq(或p(sq,αq)。(2)若sp=sq(或p=q),则当αp=αq时,(sp,αp)= (sq,αq);当αp>αq时,(sp,αp)<(sq,αq);当αp<αq时,(sp,αp)>(sq,αq)。
(二)二元语义方法
令待评价对象集合为{A1,A2,…,Am},评价准则为{B1,B2,…,Bn},每个准则Bi支配ni个子准则{C1,C2,…,Cni},则二元语义方法执行步骤具体如下[24-25]。
表1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模糊语气算子与模糊标度、相对隶属度关系
2.利用公式(3)计算子准则Ck关于评价目标的全局权重。
(3)
3.利用语言评价集S={s0,s1,…,sg}的语言评价短语表示每个待评价对象关于子准则的评价值,根据公式(4)将语言评价短语转化为二元语义形式。
θ(si)=(si,0),siS
(4)
4.利用公式(5)计算待评价对象Aj(j=1,2,…,m)关于准则Bi(i=1,2,…,n)的集结评价值。
(5)
5.利用公式(6)计算待评价对象Aj(j=1,2,…,m)的综合评价值。
(6)
6.根据(sj,αj)确定待评价对象所属风险等级。
三、实例分析
(一)实例计算
选取福建省泉州市3个乡村旅游地(依次记为A1、A2、A3)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评价。借鉴相关文献研究成果[8],确定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语义变量表(表3)。同时,邀请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组成专家评议小组,结合待评价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实际情况,参照表3,对上述3个乡村旅游地进行语义评价,给出具体语言评价值(表4)。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语义方法对乡村旅游地A1、A2、A3进行具体评价。
表3 风险等级语义变量表
表4 语言评价值
1.利用二元比较法,结合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参照表2,确定准则权重、各指标局部权重(表1),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式(3)得到各指标的全局权重(表1)。如C11的全局权重为μ1=0.178×0.454=0.081。
2.利用公式(4),将语言评价短语转化为二元语义形式(表5)。如乡村旅游地A1关于指标C11的语言评价值为“较低”,“较低”对应语言评价集S中的s1,根据公式(4)将s1转化为二元语义形式θ(s1)=(s1,0)。接着,利用公式(5)计算乡村旅游地关于各准则Bi(i=1,2,…,n)的集结评价值。以乡村旅游地A1为例,A1关于准则B1、B2、B3、B4的集结评价值分别为:
表5 二元语义形式的评价值
同理,可以得到A2、A3关于准则B1、B2、B3、B4的集结评价值(表6) 。
表6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结果
3.利用公式(6)计算各乡村旅游地的综合评价值。如乡村旅游地A1的综合评价值为:
Q1=△(0.177)=(s1,-0.073)
同理,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地A2、A3的综合评价值(表6)。
(二)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乡村旅游地A1的综合评价值为(s1,-0.073),即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该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一定风险,仅须一些缓解措施即可消除其风险影响;乡村旅游地A2的综合评价值为(s2,-0.120),即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可管控范围内的风险,须采取重大缓解措施方可控制风险;乡村旅游地A3的综合评价值为(s1,0.042),即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该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一定风险,仅须一些缓解措施即可消除其风险影响。由于(s1,-0.073)<(s1,0.042),表明A1和A3虽然同属于“较低”风险等级,但其风险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地A1、A2、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程度优劣排序为A1A3A2。
根据表6分析可知,乡村旅游地A1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劳动力流失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则是导致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的主要诱因;乡村旅游地A2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中等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和收益分配不公平程度,劳动力流失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对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收入分配制度合理与社区居民参与均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则是收益分配不公平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地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劳动力流失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则是导致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的主要诱因,而农地非粮化则是导致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的第二诱因。从对A1、A2、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诱因的分析可知,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是导致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风险的共同影响因素,且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影响最为突出。这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所产生的粮食安全风险实际状况相吻合。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建立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二元语义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方法,并以福建省泉州市3个乡村旅游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乡村旅游地A1、A2、A3的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等级分别为“较低”“中等”和“较低”。对于乡村旅游地A1,可通过减少劳动力流失来降低粮食安全风险,进而降低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水平;对于乡村旅游地A2,可通过减少劳动力流失来降低粮食安全风险,通过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来提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进而降低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水平;对于乡村旅游地A3,可通过减少劳动力流失、控制优化农地非粮化比例来降低粮食安全风险,进而降低其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水平。
(二)对策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结合目前我国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点对策。
1.纠正认识误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参加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是依托乡村特色、乡土气息、古朴乡韵等吸引旅游者,以振兴和拉动乡村经济发展为目的,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农村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剥离,其结果必然导致部分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旅游相关工作,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留住了回流的农民,但也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失。为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加大力度进行教育宣传,纠正认识误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参加农业生产,让农民深刻认识到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动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是乡村旅游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是促使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而逐步提高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参与度。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在乡村旅游收益分配中,作为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农民却处于利益分配的边缘,受益较少。因此,应逐步改善农民在乡村旅游收益分配中的地位,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建立统筹兼顾的立体式新型收入分配制度体系。该体系兼顾微观与宏观,激励与约束,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农户主体与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市场中介组织等主体的平衡,注重各制度间的相互衔接与有机结合[27]。(2)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参与度。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收益,以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育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农民的归属感,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3)确保旅游扶贫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克服粗放式旅游扶贫方式精准度不高的弊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切实保障低收入农民群体真正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实现脱贫,走向共同富裕。
3.加强乡村旅游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农地非粮化趋势。控制农地非粮化趋势,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层面应做到以下3点:(1)规范乡村土地用途审批管理制度[28]。应防止开发商假借乡村旅游在农用地上进行非粮化建设,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严厉打击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发展,从源头上杜绝农地非粮化现象。(2)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置并推广耕地保护基金,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和引导家庭农场建设,切实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3)提高农民收益。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补贴力度、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根据区位优势和特点,兼顾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如生态农业旅游、农耕体验旅游等),以达到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目的。
[1]胡晓琴.乡村旅游开发中违法用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105-108.
[2]郭凌,黄国庆,王志章.乡村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3-19.
[3]梅燕,肖晓.基于土地流转新政策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96-11797,11800.
[4]郭凌,黄国庆,王志章.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85-91.
[5]黄娅,郭凌,严兴.生态马克思主义与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中的生态危机[J].农村经济,2010(3):29-32.
[6]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45-151.
[7]吴冠岑,牛星,田伟利.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的整合治理探讨[J].农业经济,2013(1):92-93.
[8]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3):187-191.
[9]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J].农业经济问题,2013(4):63-68.
[10]黄忠伟.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制与防范策略——基于博弈论视角[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4):936-940.
[11]罗景峰.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的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3):93-98.
[12]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2-30.
[13]朱强.农地流转风险与防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5-36.
[14]蒙睿,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4):136-140.
[15]赵晶,徐建华,梅安新,等.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37-146.
[16]廖军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52-7953,7956.
[17]孙江虹.乡村旅游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两面性探析[J].农业经济,2013(5):26-28.
[18]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19]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43-5944.
[20]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识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1]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22]叶义成,柯丽华,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4.
[23]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3.
[24]HERRERA F,HERRERA-VIEDMA E. Linguistic decision analysis: steps for solving decision problems under linguistic information [J]. 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0,115(1):67-82.
[25]JU Y B,WANG A H,LIU X Y. Evaluating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by fuzzy AHP and 2-tuple fuzzy linguistic approach[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8):6972-6981.
[26]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0-46.
[27]刘德权,张鹏,李友华.创新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72):32-39.
[28]林卿.我国农地制度演变与农民土地权益[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5):1-13.
(责任编辑: 林安红)
A study on land transfer risk assess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 Taking Quanzhou as a case
LUO Jing-feng1,2
(1.College of Tourism,Huaqiao University; 2.Center for Tourism Safety & Security Research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Quanzhou,Fujian 362021,China)
In order to manage and control the risk of land transfe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the research on the risk assessment becomes crucial. Based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system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and transfer risk,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land transfer risk syste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used gray statistical method and two-tuple semantic approach to construct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l of land transfe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and transfer risk with th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Quanzhou as a cas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mong the 3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Quanzhou,the land transfer risk grade of A1and A3was ranked as "low" level.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level of risk was the threat to food security,which was the emphasis of its risk management. In addition,the land transfer risk grade of th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2was ranked as "medium" level. The degree of food security being threatened and un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its risk level rank,which were the emphases of its risk management.
rural tourism; land transfer; risk assessment; gray statistic method; two-tuple semantic approach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71-76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10-26
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项目(ZS 2015005);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FJ2015 B217)。
罗景峰(1975-),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乡村旅游安全等。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922(2017)01-0071-06[文献标识码] A
1671-6922(2017)01-0071-06
A [文章编号] 1671-6922(2017)01-0071-06
10.13322/j.cnki.fjsk.2017.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