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17-02-09祁晓君
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教学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人声乐器的建立和使用。其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乐感等音乐素养,同时兼顾与台词、形体、表演等课程的关联,尽可能拓展声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以下教学步骤。
一、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嗓音乐器的建立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借助于声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开发其嗓音潜质,开发声音的表现能力。“人的嗓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情感表达最丰富的语言乐器。它既不是管乐器,又不是弦乐器,但却具有管弦乐器和其他乐器无可比拟的丰富音色和表现能力。学习歌唱的人了解和掌握人体各发声器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演奏我们的嗓音乐器。”①声乐和戏剧表演的台词都是舞台化的语言,是用人声进行器乐化的声音表演艺术,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才能达到舞台表演的标准。运用声乐教学手段对掌握科学发声,进而获得声音艺术的表演能力非常有效。
(一)学习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科学发声,建立嗓音乐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简言之,就是吸气时整个身体向外“扩充”,注意不要耸肩;呼气时保持吸气状态但小腹下都保持持续内收,同时发声;由呼吸来控制发声的习惯,即所谓“气不动,声不响”。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通过嘴唇打“嘟噜”进行呼吸训练,伴随半音模进音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这条练习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气息的保持和控制非常有效,可检验呼吸机能的持久性,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气息对声音的控制。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五度、八度延续到两个、三个、四个八度上下行练习,每节课必练。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采用这个方法训练学生的呼吸肌肉群,这种练习不仅适用于初学阶段的学生,亦可作为终身训练气息的有效手段。
(二)开发各共鸣腔体的训练
我们想获得高质量的舞台表演声音,就要尽可能发挥人声共鸣腔体,无论是歌唱还是台词,美妙的声音均来自对发声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人声共分三大共鸣腔,分别为胸腔、口腔和头腔。”②“喉咙打开是歌唱获得美妙音色的先决条件,喉咙不打开就无法获得正确的发声位置。”③打开喉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哈欠”,打开喉咙可以更好地发挥胸腔共鸣。在发声训练中,用微笑着的“哈欠”状态吸气,呼气时尽可能保持“哈欠”状态。
头腔共鸣是人声乐器最高级的音响,是各共鸣腔体的运动达到高度平衡之后产生共振的声音效果。集中有焦点、明亮有色彩、悦耳有穿透力的声音就是高级的头腔共鸣的声音。鼻腔是头腔共鸣中最大的共鸣腔体,对声音位置、音色、声音的穿透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哼鸣”是我们获得头腔共鸣的重要练习,“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在同一乐句中交替练习可以更好地检验“哼鸣”的位置。开口、闭口音色基本不变,证明发声位置比较高,是我们需要的声音状态。做“哼鸣练习”时,声音不宜过大,特别是在自然音区以上,要更加注意小声“哼”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发声状态可以把中音区和高音区逐渐衔接起来,即把真声与假声逐渐混合起来。
口腔共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共鸣腔体。如果在发声时尽可能地抬起软腭、硬腭,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口腔及咽腔共鸣。另外,由于口腔担任着咬字归音的重要任务,所以除了训练口腔的声音共鸣外,还要加强唇、齿、舌的科学训练。
(三)结合乐句、语言片段的发声训练
与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所区别的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堂中,中高音区的声音训练尤为重要,运用也更广泛,也就是“以真声为主的混声”。对于高音区涉及声乐技能范畴的内容,不是戏剧影视声乐小组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有声乐基础或对声乐艺术有浓厚兴趣,也具备良好嗓音条件的学生进行点拨式的指导。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女高音最难唱的不是高音而是中高音区,即所谓“换声区”,所以对于声乐专业的教与学,师生都非常注意换声区以下的基本功训练,而戏剧影视系声乐训练的主要音区恰巧就是这个音域范围。“……唱低音时,也要做到保持假声的高位置来相对地增多真声色彩,当然气息必须相应地放松叹下来加以配合,就可以获得具有高位置的而又结实的低音。然而,中声区的混合声训练最为重要,首先要打好这个基础,再逐步向上、向下扩展音域,达到比较统一的歌唱整体。”④我认为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堂上,无论学生属于哪个声部,都要重视学生自然音区及向上、向下拓展幅度不用太大的区间的声音训练。女生基本在小字组的降b至小字二组的e、男生基本在小字组的g至小字二组的d这个音域内加强训练。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手段包括:
1.母音练习
通常,声乐专业教学选择的是意大利语中的“a、e、i、o、u”五个元音,而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笔者更多地采用汉语拼音的常用母音“a、o、e、i、u、ü”,就在同一音高上做母音转换。这种练习,除了训练可以学生声音的稳定性外,还可以规范学生汉语言发音的准确性。长时间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唇齿有力、吐字清晰,为今后的演唱和台词做好准备。
2.借鉴戏曲发声训练的方法
女生可以用戏曲中的甩腔练习,用“咿”“呀”“咿呀”进行“上挑”和“下滑”的练习,以更好地体会声音的贯通和鼻腔、鼻咽腔的运用。男生可以通过模仿戏曲行当中老生“哈哈哈”的笑声,来体会胸腔、喉咽腔的共鸣。
我国的戏曲艺术中的甩腔对于音区贯通、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训练非常有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女生在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声音,自然音区可以大白声,超过自然音区则假声过重,没有音量,或者真假声混不起来。通过戏曲“甩腔”练习,可以有效地解决女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这一困难。男生,特别是在台词——舞台腔的体现中,声音的穿透力非常重要,结合一点儿我国戏曲中老生、黑头的发声手段“咿咿呀呀”“哈哈哈”的笑声可以较好地解决胸腔、声音位置的问题。
3.选择咬字正音的乐句、乐段进行练习
叫卖、吆喝练习、以绕口令为歌词的小曲、咬字归韵“十三辙”各辙口归韵的歌曲片断,都可以采用逐渐升调的方式练唱。这部分内容是戏剧影视声乐教学的特点所在。笔者在课堂上主要参照中央戏剧学院周秋雨老师的声乐教材,运用书中所列举的叫卖练习《磨剪子》《冰糖葫芦》;以绕口令为歌词的小曲《打枣》《八百标兵奔北坡》和《满天星》(西河大鼓);发花辙《在欢乐的节日里》,姑苏辙、遥条辙《跳吧!跳吧!》,依七辙《赶圩归来啊哩哩》,灰堆、遥条辙《数蛤蟆》,乜斜辙《娄山关》(乐句)等。这些段落从声乐专业教学来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声音的训练,尤其语言的训练来讲非常适合。在进行这些片段的训练时一定要比自然音区稍高一点儿,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鼻腔共鸣,因为每个人在歌唱时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高于自然状态时不会去大喊而是求助于“假声”。这样的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才能使学生避免“大白嗓”,将假声与真声逐渐自然地结合到一起。所以在给学生弹钢琴伴奏时要留意每组学生的整体声音状态,随时对演唱段落的音高做出调整,不能始终用一个调唱到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音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它和许多技能相似,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有一个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人们由于主客观条件并不完全一样,经历这种过程的时间也有长有短,有慢有快,但省略或取消这一过程却是不可能的,否则就难以达到合乎规律的要求,这乃是一条规律。”⑤所以小组课的授课进度要参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声音基本功的训练原本就不能急躁,亦不能取巧,每次课堂上都要反复练习,让学生明确科学用声的标准,并为他们日后的艺术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通过演唱作品培养良好的音质、乐感,实现嗓音乐器的运用
“嗓音乐器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最本质、最美好的声音,这是他们声音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自己独有的声音特色。”⑥笔者会在女生声乐教学的初期阶段选择黄梅戏片段《女驸马》,并且分别在降B调、C调上演唱。通过反复练唱,让学生更明确地感受“混声”的声音效果,并能进行自我调节,使中音区、中高音区得到训练。而此阶段的男生声乐教学则会选择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练唱时分阶段的由低至高移调,使学生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区,唱出自己最漂亮的音色。
音质是“声”,声的载体是“字”。运用声乐的训练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质,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吐字”能力。因为台词课上有语言训练的内容,如果在声乐课上把语言基础训练与声乐训练加以结合,选择适宜的作品进行教学,那么将会促进声乐课和台词课的教学。
整体来说,我国民族声乐在声音审美上除了追求明亮、清澈的音色外,还更加关注“字清”与“腔圆”。所以,笔者在选择教学作品的时候会选一部分专门针对“咬字”的声乐作品。比如女声作品《茉莉花》《四季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男声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北京的金山上》《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我国地方民歌的优秀代表,也非常适宜初学阶段的学生。演唱者想要清晰表达歌词,就要协调用力,因为结合音乐旋律,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语言律动的美感,比单纯的朗诵学习效果更好。
声乐课作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除了训练学生的声音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乐感的培养。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传达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因为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可以让每位听众理解音乐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彼此间的共鸣。
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管是哪种唱法、哪种风格的作品都有喜欢和追随的人群,可以说一个人会说话就会唱歌。声乐课堂上的演唱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普遍意义上的唱歌,不是拥有健康嗓音的人的本能活动。声乐是音乐表演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声乐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最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指声乐艺术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其最大的魅力还在于歌唱充分地发挥了人声的优势和潜力,所以人的嗓音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最神秘的一种乐器。”⑦所以,声乐课堂上的教学作品要有选择性,教师对学生的声音审美要有引导性,通过教学体现教学目的综合性。首先,要选择主题、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笔者比较侧重选择中外经典或与影视相关的作品。比如女声作品《雁南飞》《映山红》《前门情思大碗茶》和《照镜子》(罗马尼亚民歌)等;男声作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多情的土地》《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和《我的太阳》(意大利)、《摇篮曲》(德国)、《三套车》(俄罗斯)等。其次,钢琴伴奏在声乐课堂上也非常重要。无论是练声还是演唱,不仅有助于学生音准的控制和训练,对学生音乐感受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也非常有效。
三、声音的艺术化运用——共鸣腔体的调节
笔者在与一些表演教师的交流中听到这样的意见:“有些学生呼吸也对、唱歌也不错,但是在塑造人物角色时却不会用声,不知道该用哪一段(共鸣腔)的声音。”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它等同于如何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去诠释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我们都知道体现声乐作品风格的首要因素就是音色。影响音色的要素有很多,这里,笔者想就声乐训练在一个人的身上如何体现出不同的音色谈一谈,或许会对戏剧影视人物形象的声音塑造有一些启发。
“中国声乐学派”发展至今,有一大批声乐作品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古曲、戏曲、鼓词、说唱、地方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音乐剧、创作歌曲、流行歌曲等,其中仅中国地方民歌又因地域、民族、方言等因素涉及丰富的内容和风格。在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尽可能演唱多种类型的声乐作品。虽然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堂上,学生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不及声乐专业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内容的涉猎上还是应该尽可能全面,各类有代表性的曲目应尽可能尝试。关于声乐作品风格的多元化,检验标准就是“唱什么像什么”,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逐渐具备调节自身共鸣腔体的能力。笔者选用的风格性比较强的教学作品有《满天星》(西河大鼓)、《为救李郎离家园》(黄梅戏)、《刘海砍樵》(花鼓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现代京剧);古曲《花非花》《别亦难》《阳关三叠》;艺术歌曲《江河万古流》《渔光曲》《月之故乡》《多情的土地》;地方民歌《知道不知道》(陕北)、《茉莉花》(江苏)、《阿拉木汗》(新疆)、《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创作歌曲《儿行千里》《父亲》《天边》《喀什噶尔女郎》;流行歌曲《默》《北京土著》;影视剧作品《菩萨蛮》《桃花谣》等。
因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只开设两年,所以,在教学的第一学期笔者就有意地渗透这样的理念。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重点内容就是掌握呼吸对声音的控制,相对于单纯的母音练习、音阶练习,笔者在教学初期就选用不同风格的乐句片段、比较简单的歌曲让学生练唱,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段巩固学生科学发声的状态,也能更促进台词教学。《茉莉花》《菩萨蛮》《三套车》《满天星》《甘洒热血写春秋》等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讲解,可以深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表现作品体现的文化背景、音乐气质,不仅深化了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所拓展。若是要连续演唱几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发声状态进行迅速调整。除了演唱者外在表情、情绪、气质之外,声乐作品的风格的主要体现在音色上,这就要求演唱者主动地、有准备地调整自己的发声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对各共鸣腔体产生的声音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各共鸣腔体的运用,并且通过反复、长期地练习,实现对声音的自我调控。
当学生在声乐课堂中能够基本了解口腔、胸腔、头腔声音的特点,能够对不同风格和声音色彩的声乐作品有基本把握后,对他们的科学用声、舞台上不同人物形象的声音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令他们的表演事业终身受益。
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声乐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其专业基础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声音的训练、声乐演唱能力使其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塑造力的培养,还体现在课堂中对学生知识结构、音乐素养和人文修养等各个方面的支柱作用。
注 释
①曹文海《声乐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同注①,第19页。
③同注①,第34页。
④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⑤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0页。
⑥同注①,第60页。
⑦同注①,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