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背景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角色研究
2017-02-09何彦彬杨福华
何彦彬,赵 宇,高 飞,杨福华
(1.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000;2.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3.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003;4.云南中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混合式学习背景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角色研究
何彦彬1,赵 宇2①,高 飞3,杨福华4
(1.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000;2.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3.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003;4.云南中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教育的重点,而中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阶段。混合式学习作为新时代教育下的新型学习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文章围绕如何充分利用混合式学习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详细阐述了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在其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成为将新教育观真正深入实施的实践者和带头人。
创新能力;中学知识;混合式学习;中学生;教师
回望我国教育历程,始终沿袭着古人的 “科举制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育重心都集中在升学问题上,并未实施过“科学创新”的教育观念。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提出要培养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作贡献。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正是适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想阶段,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要抓住有利机会使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混合式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
一、混合式学习充分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博格(R.J.Sternberg)对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持多维度的观点,并认为创新能力的结构由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组成。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智力维度、认知风格维度和人格维度,六个因素为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六因素是从三个维度中提取出来的主要因素。[1]透过以上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可以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而是要围绕智力维度、认知风格维度和人格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忽略任一方面。
据统计,1996年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的第32位和21位,而GDP排名世界第7位,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总人数以及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2]从以上统计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二者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发展不均衡,国际竞争力存在弱势。所以要想提升国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需要持续稳步发展经济能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增加国际竞争力。
2.混合式学习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国内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论述最早是2003年祝智庭教授的论文《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首次进行了系统介绍,随后混合式学习不断受到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家们关注。混合式学习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本质着眼于信息传递通道的选择上,关注的是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 (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
(3)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2]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足够的自我探索空间,实现了自由学习,开放教学的理念。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认知风格和人格这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将这三个维度细分为对学生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共六个因素的培养。要对这六个因素进行全面的培养,单一的教育形式并不能照顾到所有因素。混合式学习这一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于对学生智力、认知风格和人格的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和技术进行结合,达到艺术教学的境界。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纸上谈兵变成现实。
二、教师引导是关键
1.中学生特征分析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阶段为12—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处于非常旺盛的阶段,无论是对知识的习得或是对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都是最佳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只有通过对身边事物的不断尝试才能发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也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个阶段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然而,如果没有引导者给予正确的引导,自我认识能力较低的中学生很容易在人生的岔路口走偏,无论是知识的习得还是对自身的探索提升都需要教师这一引导者给予正确的引导。
2.中学知识特征
中学知识均是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各学校结合国家课程规定和本地教育特色来开展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知识内容来看,学校主要以教授间接性知识为主,直接性知识为辅。间接性知识主要是既定存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在对间接性知识进行学习时,若是没有教师的循循诱导,学生的学习将寸步难行。只有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才能科学快速地习得间接性知识。
3.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引路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一职业的出现最早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出现)以及古希腊时期(“智者”的出现)。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从古至今,教师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既是推动人类文明代际更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引领民族精神健康成长的文化使者,更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人物。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各个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教育政策,以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形式来培养新时代人才。
中国有句谚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要有个规矩,事情才能够办妥。教育也是同样,如果没有了教师这一引路人,整个教育过程将变得混乱不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中学生没有了教师的引导,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未知的世界中撞得头破血流却找不到方向。所以,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网络教育中,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三、极端的教育形式严重阻碍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在信息化浪潮的助推下,教育领域纷纷掀起信息化教育模式,因为传统课堂自身存在许多缺陷的客观现象,为了改观传统课堂中被提出来的许多弊病,网络教育模式被纷纷模仿实行,依托网络平台办起了网络技术教育,主要教学形式是建立相关教育网站,网站的建设模式通过仿照真实课堂进行搭建的虚拟课堂。表1呈现了传统教育背景下和网络技术教育背景下两种极端的中学教育模式中教师角色的研究对比。
表1 传统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对比研究
表1中所呈现的内容分别是在传统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两种背景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形式,以达到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对两种教育形式进行的利弊进行如下分析:
1.传统教育
劣势:传统教育始终沿袭的是从我国古代就开始的“科举”形式的人才选拔教育模式,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并且只能按照教师教授的方式来进行获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根深蒂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导致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知一味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却并未用心思考所获知识的内涵,在这样古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创新能力一再被扼杀,在这样教育形式下培养出的是被传统思想束缚的书呆子。
优势: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自主能力差,需要教师这一约束力来给予帮助才能保证不会在自由的海洋里迷失自己。另外,进行科学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备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中学生正处在亟需补充科学知识的阶段,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知识作为前提条件,一切的创新都存在着不科学性。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使用面对面的教学摸式教授给学生充分的基础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2.网络技术教育
劣势:在完全没有给予约束的网络技术教育学习模式下,教师仅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源及工具,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由过度迷失自己,并不能系统地习得知识。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中学生,特别容易陷入对新鲜事物探索的泥淖中去,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优势:网络技术的发达,开启了教育领域某些知识点的学习新模式,例如使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一些现实中存在危险的化学、物理、生物实验等;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数学、地理科目中的模型建构等;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全世界知识共享,打破了知识获取的单一性,增加了资源的丰富性;为了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创客空间给所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和平台。以上来自网络技术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一个动手实践并加以创新的平台。
所谓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就是要结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两者的优势来充分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思想不再被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所束缚,更不会变成网络教育形式中一只脱缰的野马,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如果教师不能够将这两种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地结合使用,而是过度借鉴其中某一种教学形式,将会造成对某种教学形式的滥用,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培养出身心发展健全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新型教师的发展
混合式学习作为结合了传统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两种学习模式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优势就在于摒弃二者的劣势,集合二者的优势,真正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核心思想。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可进行相应的改进:教学目的全面科学性;设计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合理分配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学习时间;给予学生机会对自然万物进行探索;选择易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教具。
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计划者和实施者要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避免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过度滥用,充分了解学生本身的特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量身定做适合的培养方案。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的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到底该如何来转变自己的角色,可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博格(R.J.Sternberg)对创新能力结构多维度观点来找到关键点,创新能力结构图按层次罗列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图
从以上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图来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智力、认知风格和人格三个方面的培养,在这三个大模块下细分为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对这六个因素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不尽相同,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本研究中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混合式学习背景下来展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对智力、认知风格和人格三个维度,以下将围绕这几个点来分别对教师角色的扮演进行分析。
1.智力培养
脱离科学基础的创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闭门造车式“创新”,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学生智力的开发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智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单一地只关注眼前学生的升学率,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设计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辅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辅导学生习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方式是教师选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面对面讲授知识;引导学生在习得的基础知识上不断扩展,主要方式是教师推荐给学生相关知识获取平台,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智力空间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主要方式是提供给学生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的探索验证条件,比如虚拟实验室、创客空间等。
2.认知风格培养
认知风格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分析型。认知风格的培养要从小进行培养,学生的认知风格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风格和倾向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促进催化的作用。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认知风格的最佳阶段。培养创新能力最理想的认知风格就是场独立型、思索型和整体-分析型三者的结合,作为教师要以此为依据使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来培养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认知风格。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中存在着许多需要验证探索的实验,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其场独立型和思索型认知风格。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避免使用狭隘眼光看待事物。
3.人格培养
人格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的人格特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具有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通过外部压力(比如家长和老师等)来逼迫才进行被动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创新。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格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人格培养第一步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举出相关例子)和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创新真正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加深人类负担的无意义的创新。
4.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细致且漫长的过程,教师的正确评价对学生发展有着促进激励的作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下呈现出单一的评价方式,多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片面、不真实、不公正、不科学的缺点,养成了学生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对学生智力、认知风格和人格的全面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例如,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评价可使用测验法、概念图和观察法来进行评价;对学生认知风格和人格发展的评价可使用观察法、访问法、档案袋法来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矫正,评价方法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教师是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要日积月累,细心呵护学生身上的创新精神,用心培养让他们发光发亮为人民服务。
[1]张文新,谷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8-53.
[2]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6):63-66.
[3]谭焕焕,张永.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基础研究[J].软件导刊,2011(4):3-5.
[4]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余宏亮.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邵秀英,刘敏昆.浅谈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70-73.
(编辑:李晓萍)
G434
B
1673-8454(2017)02-0068-04
①赵宇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