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与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7-02-09童叶华郑坤华郑国钦苏良生沈国森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凝血酶纤溶二聚体

童叶华 郑坤华 郑国钦 苏良生 沈国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于病死率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极易形成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急重症,COPD在世界上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在我国发病率约占>15岁人口的3%[1]。急性发作期因感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电解紊乱等因素的影响,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机体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M),被视为即将发生血栓的标志物[2];而血浆D-二聚体(D-D)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征性产物。本研究通过检测COPD患者血浆FM和D-D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FM和D-D含量的改变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和呼吸内科就诊的62例COPD患者,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7.1±8.2)岁,其中男36例,女26例。另选择本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50例设为对照组,经查均无肝肾功能疾病,无血栓或出血史,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5.2±9.1)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经知情同意后,对上述患者及对照组体检者抽取血样。

1.2 诊断标准 COPD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2年拟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根据病史、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采集COPD患者发作治疗前及综合治疗7d后外周静脉血2.7ml,加入到含有0.3ml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塑料试管中,充分混匀后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贫血小板血浆置另一塑料试管于-40℃冰箱保存待检。

1.4 仪器与检测方法 STA-R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FM和D-D含量,检测试剂盒由法国STAGO公司提供配套试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OPD发作患者治疗前FM和D-D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后组(P均<0.01);经7d综合治疗后FM和D-D含量均明显下降,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或 P<0.01)。见表 1。

表1 COPD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血浆FM、D-D含量及比较[mg/L,(]

表1 COPD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血浆FM、D-D含量及比较[mg/L,(]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治疗后组比较,▲P<0.01

?

3 讨论

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Fb)。Fb是血栓的主要结构成分,也是构成血栓的其他细胞和血液成分的网架。Fb的形成包括三个时相,即FM的形成,FM的集合和间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交联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作用,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肽B后,形成的FM自然聚合,在凝血因子ⅪⅡa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因此,FM升高表明体内的凝血活性增强[3]。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含量增高提示体内有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及溶解发生,有助于血栓形成疾病如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梗、深静脉血栓等的早期诊断[4-5]。

本实验结果表明,COPD组发作期患者血浆FM和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COPD患者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感染,直接或间接经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暴露内皮下组分(胶原、微纤维、基底膜)可激活血小板和内源凝血系统,同时还可释放组织因子(TF)直接激活外源凝血系统,使血液的凝固性增强。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也会被相继启动,称为继发性纤溶。凝血系统被激活后首先生成FM,同时FM形成纤维蛋白多聚物,在凝血因子ⅪⅡa和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酶作用下,FM多聚物之间的D区紧密相连,最后由纤溶酶降解成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M是纤维蛋白原释放纤维蛋白肽A、肽B后的产物,继而形成纤维蛋白。所以,D-D被视为血栓后标志物、FM被视为即将发生血栓的标志物[2]。

COPD发作患者经7d综合治疗后FM和D-D含量均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凝血与纤溶功能均得到改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因此,对COPD患者行FM和D-D含量的监测,可有效预防患者血栓形成。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8:453-460.

[2] 张鹏,汤荣华.纤维蛋白单体及其在DIC等疾病诊断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33-2435.

[3] 姜志凤,宗玮芳,徐叶,等.不同妊娠期正常孕妇及产科早期DIC患者PT﹑APTT﹑TT﹑FIB﹑D-D﹑FM变化的探讨.检验医学杂志,2011, 26(2):111-113.

[4] 王建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一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402-3403.

[5] 林武洲,彭德珍,王昌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7):1133-1134.

猜你喜欢

凝血酶纤溶二聚体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