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灌注成像评估胃癌组织表面通透性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2017-02-09陶敏敏毛庆聪何瑞轩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血管分化淋巴结

陶敏敏 毛庆聪 何瑞轩*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肿瘤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不仅应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诊断中,而且应用于肿瘤术前评估、药物有效性评估以及生物学行为研究中[1]。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其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有着密切的联系[2]。本研究旨在运用MSCT对胃癌病灶进行灌注成像检查,探讨其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特征,及其与MVD的相关性,以期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期间,因胃癌在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行手术切除并最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5.3±13.5)岁。所有观察对象于术前1周均接受MSCT灌注成像检查获得病灶组织的PS值,并对术后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获得MVD值。所有观察对象在接受MSCT灌注成像前以及胃癌病灶手术切除前,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抗肿瘤治疗。

1.2 MSCT灌注成像检查 仪器:GE Light Speed 64 VCT;工作站分析软件:ADW 4.4,CT Perfusion 4.0 体部肿瘤灌注程序;对比剂:碘普罗胺(规格:300mg I/ml,注射速率:4.5ml/s,剂量:50ml)。仪器参数:管电压及管电流:120KV和200mA;扫描层厚及范围:5mm和膈顶-肛门;扫描时间及曝光时间:50s和16.8s;域值范围:0~140。清晨空腹状态,于MSCT检查前20min,嘱咐观察对象饮用2.5%等渗甘露醇1200ml,随后并接受20mg用药剂量的山莨菪碱进行肌肉注射。嘱咐观察对象取仰卧位,脱去金属衣物及饰品并在腹部加以腹带,MSCT检查期间应作平静呼吸。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前,首先对观察对象行常规CT平扫检查,观察胃癌病灶所在层面并以此作为MSCT灌注成像检查的靶层面。在对比剂静脉注射7s后,作MSCT灌注成像动态连续扫描,存储灌注成像影像信息。影像信息导入灌注成像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时,将输入动脉设定为腹主动脉,选取病灶的实性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系统自动分析生成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并由此获得病灶组织的PS值(最终取值为3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见图1。

1.3 MVD分析 参照MSCT灌注成像检查的ROI影像信息,术后获取对应ROI胃癌组织标本,并使用10.0%甲醛液对组织标本进行固定后,以石蜡对组织标本进行包埋并切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试剂盒:来源于美国MBI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获取ROI胃癌组织标本的MVD值(单位:条/200HP)[3]。经染色后组织标本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呈现棕黄色-深棕色。MVD计数开始时,首先使用低倍视野(40倍镜)对组织标本进行仔细观察,寻找并确定组织标本中血管分布最丰富、密度最高的区域,然后使用高倍视野(200 倍镜)对3个高倍视野内的MVD值进行计数(计数时独立的染色单位作为一个MVD计数值),取其均值作为最终取值[4]。见图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间的关系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54例胃癌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患者合计44例,其中高分化腺癌患者4例,中分化腺癌患者22例,低分化腺癌患者18例;印戒细胞癌患者4例;黏液腺癌患者6例。TNMⅡ期患者16例,TNMⅢ期患者32例,TNMⅣ期患者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38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16例。本研究的分化组患者26例,由高分化腺癌患者+中分化腺癌患者共同构成;未分化组患者共28例,由印戒细胞癌患者+低分化腺癌患者+黏液腺癌患者共同构成。

2.2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PS比较 未分化组胃癌病灶组织的PS明显高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病灶组织的PS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Ⅲ~Ⅳ期组胃癌病灶组织的PS明显高于TNM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PS值(

表1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PS值(

?

2.3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MVD比较 见表2。

表2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MVD(

表2 胃癌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MVD(

?

2.4 胃癌病灶组织的PS与其MVD之间的相关性 胃癌病灶组织的PS值与其MVD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672,P 值 =0.000(P<0.05)。见图 2。

图2 PS与MVD的相关性散点图

3 讨论

PS是指在肿瘤组织血液循环中的物质成分从毛细血管腔经过毛细血管内皮到达组织间隙中的速率,PS值的大小不仅能良好地反映胃癌病灶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情况,而且能客观反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情况[5]。本资料结果中,未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以及TNMⅢ~Ⅳ期组胃癌病灶组织的PS均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分化组、淋巴结无转移组以及TNMⅠ~Ⅱ期组,提示胃癌病灶组织的PS状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胃癌病灶组织的PS值越高,预示胃癌病灶可能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TNM分期级别,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胃癌属于血管依赖性肿瘤,其生长发展需要大量的血供营养物质作为基础。胃癌病灶的恶性程度和TNM分期级别越高,常伴随大量毛细血管网的异常形成,使单位组织内的血管密度和动-静脉通道异常增加,加之新生血管的基膜完整性和成熟度较正常血管明显下降,造成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宽,连接松散,血管内物质成分易从血管腔渗透至组织间隙,即胃癌病灶组织的PS明显增大[6]。因此,运用MSCT灌注成像对胃癌病灶组织的PS进行定量分析,对判定胃癌病灶的分化及进展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肿瘤血管生成评定“金标准”仍然是术后病理检查所获得的肿瘤组织MVD,借助于肿瘤组织的MVD指标可以对肿瘤组织结构内部的微血管生成情况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本资料结果中,未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以及TNMⅢ~Ⅳ期组胃癌病灶组织的MVD值均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分化组、淋巴结无转移组以及TNMⅠ~Ⅱ期组,提示胃癌病灶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状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同样密切相关。胃癌病灶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级别越大,其组织内部的微血管生成越旺盛,胃癌病灶组织的MVD越高。同时胃癌病灶内部具有丰富的异常增生畸形血管网,有利于癌细胞以更快的速度向周围正常组织及淋巴结进行转移扩散,使患者病情进展加快。这与胃癌作为富血供恶性肿瘤的生长机制相一致。

本资料结果中,胃癌病灶组织的PS与其MV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2,提示胃癌病灶组织的PS与其MVD之间具有一致性趋势,即胃癌组织的MVD水平越高,预示在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时其PS值越大。利用MSCT灌注成像定量分析胃癌病灶组织的PS,可无创性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病灶组织的微血管生成状态。上述两者间的趋势关系可能与胃癌病灶组织内部大量异常新生的毛细血管具有高通透性,同时高度密集的新生血管网中存在大量动-静脉短路有着密切关系。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后,作者得出以下推测,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越差和TNM分期级别越高,预示其单位组织内所具有的新生微血管密度越高,即MVD越大,MSCT灌注成像的PS值越大;反之即MVD、PS值越小。

[1] 刘倩倩,黄小华,董国礼,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4):45-49.

[2] 王更记, 杨文锋, 付政, 等. 非小细胞肺癌18F-FLT PET/CT显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5, 35(1):1-4.

[3] 马燕,李晶,任卫东,等.超微血管成像与乳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364-369.

[4] 陈炳,赵振华,杨建峰,等.肝细胞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肿瘤细胞密度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肿瘤学杂志,2015,21(5):440-442.

[5] 徐官珍,陈玉峰,邹文远,等.MSCT在胃癌TNM分期与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3):429-435.

[6] 王勇,成瑶,张晓勇.螺旋CT血管成像和灌注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21(5):589-592.

猜你喜欢

微血管分化淋巴结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