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亦是凡人
2017-02-08忻颖
忻颖
继两年前的《伊丽莎白》之后,又一部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与上海观众见面。为了到上海来,这一版本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雷蒙徳剧院驻扎了一年多之后,一砖一瓦地被“肢解”成了14车的集装箱,以海、陆、空(轮船、火车、飞机)分批次来到上海。
《莫扎特》仍旧由《伊丽莎白》的创作者打造——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作词,西尔维斯特·里维(Sylester Levay)作曲。从形式和内容上,两者还是颇有相似之处。看过《伊丽莎白》再看《莫扎特》的观众一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莫扎特》也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的音乐剧,展现莫扎特短暂而闪耀的真实人生。舞台上,成年莫扎特和一个孩子阿玛德同时出现。阿玛德就是小时候的莫扎特,是他作为音乐神童的灵感化身,剧中阿玛德从不开口,只是永无休止地创作,也是他最后将羽毛笔扎进成年莫扎特的心口,终结了他的生命。这也令人不禁想到,《伊丽莎白》中的伊丽莎白和死神的纠葛。《莫扎特》的制作人安德里亚·弗莱德里希同时也是《伊丽莎白》的制作人,她说:“两位主角都遇到了人生的困境。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们与社会、与政府,都格格不入。伊丽莎白为自由抗争,莫扎特也是一样。两部剧都是关于天才伟大的人格。莫扎特有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伊丽莎白是巴伐利亚公主、奥匈帝国皇后,当时最美丽的女人。然而他们遇到的问题,不管是今天,还是在当时,都是亘古不变的问题。”
在编剧、作词昆策的笔下,大莫扎特就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生活,向往爱,小莫扎特只会不停地写曲,是人物化了的莫扎特的天赋。大小莫扎特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一直在演变。一开始,大莫扎特穷困潦倒,小莫扎特给了他很多力量和灵感,让他写出谱子,慢慢走向成功。当他成功后,小莫扎特索要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把他杀死。昆策说:“戏剧需要冲突,莫扎特的故事如果没有冲突的话,可能并不适合搬上舞台。这种冲突体现在,一开始,每个人都想要控制他和他的才能。每个人都想在他身上看到些不同之处,让他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他必须抗拒这些诱惑,去过更充实的生活,去放弃一些东西,去努力工作来创作音乐,所以这些冲突就组成了这个故事。莫扎特不平顺的人生与他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他的个性与作品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正是这些完美的作品,成为了他生活中激情的爆发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莫扎特是神童一样的存在,但纵观莫扎特的一生,他其实都在不断地找到自己和发现自己。上天给予了他恩赐,但莫扎特选择了一条最不平坦的路。作曲对他很容易,但为全世界的人民写自己的音乐,是他的使命,而不只是他的职业,所以他不能跟随别人或者走所谓的‘坦途,他必须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一条更难的路,来抵挡一切诱惑,最终,这条艰难的路让他病倒也杀死了他。莫扎特英年早逝,并不是被别人杀死,而是被自己的天赋逼死了。站在我的角度,这个故事非常想告诉大家——对于莫扎特这样拥有非凡才能的天才是如何找到自己、如何在周围的束缚和控制中找到一种方式解脱出来,把天赋发挥到极致。”
“当昆策先生告诉我,这部剧作中包含着两个莫扎特时,我感觉这给了我很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当站在舞台上的莫扎特是人而不是神的时候,我拥有了更多发挥音乐创作的空间,因为我能用音乐来区分二者。” 作曲里维说。
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一环,音乐同样传达了这样音乐主题鲜明、对比强烈的追求。《莫扎特》并没有采取通俗化莫扎特音乐,或者用古典音乐风格的做法,而是结合了流行乐与管弦乐,其音乐语言的组织方式,则运用了颇多歌剧的创作手法,兼具现代与古典,剧中有对莫扎特音乐的运用,但只是作为素材点缀其中。里维说:“剧本的框架让我拥有了具体的形象感,这些形象感让我在作曲上得到了灵感。剧中的莫扎特身上有很多平凡人的人设,个性中与年轻人身上那种对自由的向往相同,我开始给大莫扎特的作曲中融入摇滚的元素,小莫扎特象征着天赋,作曲中仍使用古典的元素。”
取得和当下观众的精神共鸣可说是主创们最大的努力方向。弗莱德里希介绍说,《莫扎特》诞生于1999年,此次来上海的是2015年维也纳全新驻场版,在16年中,莫扎特一直紧跟“时尚”而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剧中的成年莫扎特的视觉形象上——现在舞台上的成年莫扎特一头短发,白T恤、白卫衣、白色牛仔裤,恰如他在那自由禁锢的时代中卓尔不群的姿态。
“舞台上有历史的巴洛克的衣服,也有现代的牛仔裤。莫扎特的裤子上有洞,而现在走在街上,很多年轻人裤子上都有洞,染着彩色的头发。”弗莱德里希说,“莫扎特的故事,他的个性,并没有融入当时那个年代。他就是一个不和谐的人,他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莫扎特的生活、他的天才、他的叛逆、他对自由的追求,同样也极有可能发生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舞台也是倾斜的,不规则的,因为生活本来就不是规则有序的。所有的布景都在旋转,移动,一切都不固定,一切都不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因为莫扎特与他周围的环境有一种对立,一切都是无序的。音乐剧本身就是当代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我们是有意这样做的。通过现代化的处理,我们希望将18世纪的故事与现代社会建立起连接的桥梁。这是为了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有更深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