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探究
2017-02-08王仓
王仓
摘要: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高校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队伍、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培养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13-04
一、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什么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作为社会意思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的产物,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1]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善恶观念作为评价标准,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判断人们的品行。与法律相对,道德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来引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而主要依靠“自律”。
道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了靠自身耳濡目染的有意识的自我道德训练外,很大一方面是基于外在的价值观的灌输与教育。因此,为了引导高校学生向着道德的“善”靠拢,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通过“有形”、“无形”的潜移默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和飞速发展,网络正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思维模式甚至价值取向,成为了现代社会人类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发展阶段。与现实社会相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约束,这种行为规范总和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我们就称为网络道德。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点。因此,高校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就是所谓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即“各类高等院校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向大学生系统地、规范地讲授网络的道德规范,并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需求,最终使大学生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2]
(二)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迫切需要。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使得大学生扩展了视野、创新了思维、提升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对畸形、负面的不良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形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冲突、价值观扭曲、网络道德冷漠、网络责任意识淡薄以及发生各种网络不良行为等。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教育者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2.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夹杂了大学生们难以甄别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在大学生成长方面产生负面效应;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们自发无序的参与其中,为寻求刺激或安慰,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弃法律规范、社会道德于不顾,网络道德水平愈发低下。由此可见,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自发性等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3.符合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发展方向。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的思政工作应随着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进入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现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方式的创新过程。高校应根据网络社会的特点,及时增加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尊重网络社会的客观规律,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开拓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领域。
二、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际遇
(一)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正不断得到政府、社会、高校等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领域,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仍存在着体制不够完善、教育目标不够具体、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内容僵化脱节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1.网络道德教育体制不健全。应对网络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具备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可靠的保障机制。然而在现实实践中,管理和监督体系呈现出政出多门、杂乱无章的情况,具体体现为监管主体结构不合理、监管手段欠缺无力、监管程序混乱且监管与服务相脱节等。在保障机制方面,国家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陈旧过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政府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所需软硬件投入不足,媒体舆论热衷传播不负责任的负面信息,加大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
2.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相对单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便利,随着校园网络信息体系的普及,高校可以很方便地利用专题网站、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然而在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对网络道德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根据网络和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育方法,而是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即在规定时间、特定场所集中式地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网络道德实践的内容。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应有的效果。
3.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内容僵化滞后。高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为其指引方向,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教育实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现实实践中,高校往往缺乏对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深刻认识,忽略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关心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思想动向,未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正确而深刻的引导。
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且内容僵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网络生活,不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网络道德从网络世界剥离开来,形成僵化的教条,供学生背诵和记忆,最后以考试成绩来评价网络道德水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和自主道德教育,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将这些网络道德教条内容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行为准则,造成了很多大学生“说是一套,做是另外一套”的情形。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正陷入困境,我们不妨尝试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三个角度探求其原因,从而寻找解决方案。
1.社会原因。社会因素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不断冲击,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背道而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道德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不良文化、社会上媚俗畸形的舆论导向充斥着网络,这些负面多样的价值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养成。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监管不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国家对网络发展的法治化监管却略显滞后,对于网络道德问题的处理解决缺乏具体的法律支撑。在网络执法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和执法力度原因,导致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界定和惩处不力。网络中的大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淡薄,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在缺乏法律监管的情况下充斥着网络,影响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高校原因。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质量弱化。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普遍侧重于科学知识灌输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育,从而导致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匮乏,社会情感冷漠,责任感弱化。“思想灌输没有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道德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效果。”[3]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以理论性知识代替道德实践,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质量弱化,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素养有待提升。网络化时代,学生更愿意自助式地从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中的权威性逐渐减弱。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学习能力不足、理论水平有限、对网络特点的研究不够、对网络思政教育内涵规律认识不足、对网络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影响缺乏关注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水平。
3.大学生个人原因。学生本人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没有发挥好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作用。一是网络道德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当代大学生接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为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较为丰富的文化素养,但其网络道德理论基础普遍薄弱,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同时由于他们年轻,社会经验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主观臆断意气用事,急功近利,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力不足,自律性较差。二是网络道德素养欠缺,实践水平较低。网络道德的多元化和大学生身心个性发展特点,导致其对网络道德规范漠不关心、缺乏兴趣,网络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对于网络中道德失范和不文明现象进行道德判断时标新立异、盲目从众,缺乏正确网络道德知识指导下的网络道德实践,造成在网络道德方面知与行相脱节。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潮流,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队伍、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才能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主体
传统的思政教育遵循“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自发性等特性,传统的单一教育主体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作用、拓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变得愈发重要。因此,需要应明确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定各自的职责所在,积极发掘各个主体的潜力,实现主体间的协调与互补,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4]
高校应继续发挥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主体意识、提升教育能力、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方法、增强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就学生本人而言,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任何外部教育信息都需经其“内化于心”,其本身也应是教育的主体,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自我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家庭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家长应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感化子女,同时应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监督子女。社会作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宏观性主体,要遵守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网络平台内容审查制度,确保行业自律、自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大学生提升网络道德修养提供社会支持。
(二)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夯实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修养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和政治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引导作用。”[5]网络化时代来临,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能力不足、业务不精,影响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水平,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必须增强教育队伍的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注重转变教育观念。面对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角色,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占据网络道德教育制高点。其次,必须注重提升教育队伍的业务水平,把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体系,及时对教师队伍开展业务能力及知识水平的培训,从多方面对教育工作者队伍给予支持和帮助,培养其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专业技能高、网络素养强、思维敏锐、反应迅速、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中坚力量。
(三)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理解与遵守程度取决于规范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明确适度。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网络道德规范内容过于宏观甚至过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各教育主体应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大学生年龄结构与认知水平,不断细化网络道德规范条款,制定层次分明、轻重适度的网络道德规范,培养道德理性能力,丰富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6]
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网络文化背景。因此,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还应重视发挥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同感。要着力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推动其以乐观负责的态度开展网络活动,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情操。
(四)创新教育方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教育方法较为传统单一,且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思维定势,着力创新教育观念,探索破解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由“你讲我记”式的单向讲授,逐步转为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互动。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思考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代替“大道理”灌输,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引入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优化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在确保原则性的同时将网络道德教育形象化、趣味化,加快建设与维护大学生喜爱的可读性较强的主题教育网站;利用QQ、微博、贴吧、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即时通信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空间,实现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同时及时了解并引导网络舆论,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学生喜爱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网络道德水平。
(五)净化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健全外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道德法律法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同样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调整网络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关于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完善网络管理和监督体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之中,而网络管理与监督体系作为网络与信息健康的保障措施,能够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监管主体的行业自律与外部社会监督结合、政府主控与公众监督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监督模式,全力打造“真善美”的网络道德观。同时,监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利用发达的科学科技,实施全方位的“清网行动”,用法律手段严惩传播黄色、淫秽等不良信息网站,健全国家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运行机制,让任何“擦边球”式的“网络秀场”无生存之地。
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各种因素都在试图影响舆论。近日,新浪微博删除团中央发布的微博信息显然是最好的佐证。[7]网络的传播优势与互动特点,使得它成为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不将网络舆论引导至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将会给青年人的道德观带来深刻影响。因此,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高校、学者都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善于发出权威声音,为青年人指点迷津。要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发展有理性的“网络意见领袖”、放大网民积极向上的声音、丰富健康给力的网络文化,用主流思想引领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防止网络“颜色革命”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2]聂晶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7-8.
[3]李良玉.浅析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8):61.
[4]赵惜群,黄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30.
[5]王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27.
[6]洪明.大学生道德教育重在培育道德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74.
[7]由赵薇执导的《没有别的爱》因主演是具有台独倾向的戴立忍等原因,团中央发布了一篇“赵薇、戴立忍及电影《没有别的爱》遭网友集体抵制”的文章,不久就便造新浪微博删除,引得网友纷纷谴责这一行为.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Implementing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WANG Ca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has changed the way of modern life,but it has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As a guid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which need 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f the main body,team,content,method,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in order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 words:university;network moral education;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