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教学中落实“工匠精神”的关键点
2017-02-08吴新春
□吴新春
在书法教学中落实“工匠精神”的关键点
□吴新春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职业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耐心专注的意志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优良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些优良的精神品质在今天的书法教育教学中,也有着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合理传承和有效落实“工匠精神”,应该关注和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对教学内容的切实把握
笔者经常听书法常态课,老师们在课堂内呈现大量信息,将40分钟塞得满满的,但听课者并不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课后笔者感触颇深:日常书法教学虽不能像公开课那样聚众人智慧进行反复试教,但也要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切不可大差不差地随便讲讲,更不能“脚踩西瓜,滑到哪是哪”。如何让日常书法教学做到快速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我们不妨从课题入手,认真、细致地审视教学内容。
1.从学情分析出发理解教学内容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施教前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感受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当教师面对某一教学内容时,要知道哪些信息是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的,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和梳理得越透彻,教学目标就越明确,重难点也就越突出,教学实施的成效也就越明显。
2.从学科知识出发处理教学内容
有一名教师先后执教了以“点”的练习一课,第一次执教者以“点”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无论是赏析、练习还是示范,都紧紧围绕点的形式和点的变化,粗略看来似乎很符合教学内容。但教师在二年后第二次执教时,却将原来的教学从单一的点画外在形式上升到了点的内在意蕴,让学生更能理解点的深层意义,教学内容不仅更加丰富,而且更加贴近点的本质。执教者的这种改变,源于对学科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深入理解,也源自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
工匠具有“尚巧”的创造精神。“巧”对于工匠而言并不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技巧,它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工匠之“巧”还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最终是为了圆满地实现工作所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在书法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要融入这种“尚巧”的具体表现,并且“尚巧”是一种必须契合学情、契合学科知识的思辨过程,要经历了最佳信息的筛选与最终目标的确立后,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切实把握,并制定出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进而顺利展开后续教学,书法教学实践才能踏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步。
二、对教学实践的有效优化
追求技艺的精湛和产品的精致是传统工匠精神的又一特点。将这样的品质迁移到书法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美与优化,促进教育目标的完美实现。
1.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与不断梳理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书法教学意向,呈现为“教学设计文本”,再通过教学实践,达到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或者引起受教者共鸣的目的,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思考最多的一件事,也是每名书法教师的心路历程和创意之旅,需要经历一个“蕴之于心、形之于外”的构思与布局的过程,这便是所谓的“意匠”。教师在这个“意匠”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科知识的技能,而且需要以合理的方法、策略来呈现。因此,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要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与梳理。比如“点”一课中,教学设计有一个小小的环节是对点的初步赏析,选择哪些作品的点,按什么顺序出现,看似简单的问题实质很值得推敲。
书法教学设计,往往需要投入教师巧思运筹的谋划和独特非凡的匠心,在潜思践行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未成形的教学相关因素加以梳理,并依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总体规划。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追求精湛与极致的优化过程。
2.对教学实施的不断反思与改进
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性体现,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教师的二次创造——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这种思想体现就是一种基于产生新想法的创新思维过程和思考方式,其特点是能够随时根据实际需要来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折画练习课时,教学实施中学生反应很积极,兴趣盎然,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可是,在具体创作时,很多学生就自己的问题提出了各自所遇到的书写问题,笔者并未能在课堂上一一予以解决。课后,笔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既希望学生能帮助解决书写中遇到的难点,让他们顺利、大胆、自由、自信地进行书法创作。为达到这个愿望,笔者先梳理此课难点,再梳理学生各自确定的主题内容,解决竖提、横折、竖折、撇折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找出这些笔画的字,进行摹、临等变化练习。
正是因为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才使教学行为得以有效优化。
三、对学习效果的至善追求
工匠将制作过程中竭力追求的目的称为“善”。每一种职业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在医术中,“善”是健康;在交通中,“善”是安全快捷;在建筑中,“善”是居住舒适;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善”就是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书法教学效果之“善”,主要体现在学生技能学习的效率和技能运用的结果两个方面。
1.追求至高的教学效率
书法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强调表现的自由、个性和创意。这就需要书法教师研究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南京市鼓楼区提倡的“三一三就”教学策略,即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练就成”,就是一种高效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⑴一听就懂
语言是传递信息最快捷、清晰的工具,其准确度与精炼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许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可以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作为间接经验让学生直接、快速地掌握要领。如,“一点、一横、一竖”,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实际上源自教师长期的实践及对教学难点的化解与概括。语言在这里成了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使学生一听就懂。
⑵一看就会
眼睛是接受信息最直观、形象的途径,书法教学中,有些操作技能是属于“默会层面”的知识,让学生看一眼胜于讲十句话。因此,课堂中教师的演示非常重要,也因此要求教师的演示要做到有章有法、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看就会。
“一看就会”虽然强调教师演示的重要性,但也决非单一的教师演示学生被动地看,“看”作为学习的途径之一,也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动脑、动手,使“看”成为思维飞跃的翅膀。在实施中可以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探讨制作方法;看教师演示,体会书写动作,化解行笔的难点;动手实践,互相欣赏,交流经验。“一看就会”,是让学生探究的眼神与智慧的头脑相互碰撞,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⑶一练就成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强对他们双手的训练,而练是要建立在学生听明白了、看懂了的基础上,有了先前的“一听就懂”和“一听就会”,学生在具体的练习中就会游刃有余、“一试就成”。不过,“一试就成”并不是照字面上说的单一地练习一下,而是需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的多次训练,在书法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训练的有的有效性,可以采取“学生的尝试练习——跟着老师一起练习——掌握方法后的多次练习”三部曲的策略:①“学生的尝试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没有间接经验参考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实践产生直接经验,在艰辛挫折中磨练自己、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同时这种最先的尝试会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调动他们的求知欲;②“跟着老师一起练习”能有效化解技能形成的难点,易于掌握技能训练的关键点;③“掌握方法后的多次练习”,为的是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强化掌握技能,熟能生巧。这三种方法相结合,手脑并用、训练有方,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习得书法技能。
当然,“懂”“会”“成”只是学习效率的基本层面,不断创新才是书法灵魂和核心。因此,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敢于、乐于、善于创新是教学效率更高层次的表现。工匠追求技艺精湛,并通过精湛的技艺理解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教学结果做出多维创设,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游于艺”的创作姿态,以表达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
2.追求完美的教学成果
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细密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一大特点,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它们以其精致细腻的工艺闻名于世。书法作业作为学生内心情感的物化表现,虽然会因为学生的禀赋和能力等因素的差异而不能全部尽善尽美,但它们都体现了学生对完美教学成果的追求,同时也承载着教师对完美教学成果的努力和期待。学生的书法作业不仅涉及到表现内容、表现技艺和表现形式,而且与教师的作业设计息息相关。要想取得完美的教学成果,作业设计应该做到有趣、独特、多样,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作业的品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潜能。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是百年中的千万节点,平凡如工匠的日常劳作。工匠们是在一个个平凡日子的不断叠加与蜕变中,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而支撑着奇迹诞生的,正是他们一直践行着的敬业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求真唯美的工匠精神。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如工匠那样,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实践的优化和对教学效果的追求等各个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极致,始终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这才是书法教学中落实“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