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回族用语研究
2017-02-08海肖肖
海肖肖
河南回族用语研究
海肖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人口过千万的少数民族,它没有独立的民族语言,但其使用的语言却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本文立足于地域和民族研究河南回族用语,发现河南回族用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其特色。
河南 郑州 回族用语 文化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靠语言代代相传。无论是地域迁徙、人口聚散还是经济变革、文化变迁都会不同程度地凝聚在语言之中。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语言就是一块活化石。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范畴,其形成实际上就是语言、心理、精神、经济、生活,即民族文化和特征上逐渐形成共同体的漫长过程。语言记录了一个族群在向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和意识,表现了先民认识周遭世界的方式,这些连同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一起融入民族特性之中,随着血脉的延续而代代传承,几乎没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共同体几乎等于民族共同体。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吧。
二.河南回族用语的形成
回族的形成有两支,一支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另一支是元朝蒙古军东征迁来的色目人,他们在中国生活,并与当地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杂居通婚繁衍,因都信仰伊斯兰教,最终在元朝末年,回回民族孕育而生。河南回族来源一是来华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在繁华地区聚集,二是元朝东征迁来的色目人屯兵安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回族人口为1058.61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壮族,且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而河南回族就有过百万人。
中国回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族,它在文化、宗教、风俗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浓重的伊斯兰教文化使回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产生了诸多共同点,这些特点在回族所使用的汉语中一定会有所反映。尽管中国回族由于多种原因选择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而放弃先民语言,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依然被语言载体传承发展下去。杨占武在他的《回族语言文化》一书中就曾说到“它(指保留在回族所使用汉语中的先民母语词)是已经逝去的遥远的历史的回响,是对种族、血脉的记忆,是这个民族的指纹,是在多民族的中国中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
回族共同体的形成伴随着回族共同语的形成,回族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民族母语阶段、双语阶段和汉语阶段。回族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有着各自的母语。但他们来到中国,为了方便与其他民族交流,他们要学汉语,只有在同本民族同胞交流时,才使用母语,这就形成了双语阶段。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他们的后代慢慢就放弃使用母语,转而只用汉语,最终汉语成为了回族共同语,成了连接回族内部的纽带。
回族所使用的汉语是符合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的。但回族汉语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要表现在回族汉语和汉族汉语一样,“以地域为界域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又以民族为中心超越了地域的范围,形成了一些跨地域的民族内部交流语汇,从而使回族语言赋予了民族特色”。
河南回族用语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夹杂着河南方言的味道,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区,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用语”的义项之一是指某一方面专用的词语,如:商业用语、医学用语等,因此,本文所谓“回族用语”严格界定在回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是指回族话中那些独具特色的词语,包括词、短语、俗语等,如:知感、伊玛尼、尼卡哈、亡人奔土如奔金等,这些词语只通行于回族内部,是回族专用语,负载着回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回回遍天下”,全国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98%有回族的存在,目前学界对回族的研究挺多,但大都是对西北回族的研究,而关于河南回族的研究相对较少,河南回族用语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而河南回族人口有过百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因此,河南回族用语的研究应该加以重视。本文就是通过作者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河南省的回族用语,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郑州方言代表了河南方言的大概面貌,并且作者也生活在郑州,因此,就以郑州市区人口的语言研究调查为中心。
三.河南郑州市区回族用语的使用情况
回族独特的伊斯兰生活习俗使回族话产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回族专用词语表现在回族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社会、回族宗教、回族文化生活的的真实写照。作者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论述河南郑州市区回族用语的情况。
1.语音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郑州市区回族和汉族群众在语音语调上的差异,在语音方面呈现出对先民母语的继承,比如“色俩目”,对汉族群众来说,他们只知音而不知意,而对回族群众来说,当你说出这个词时,他就立马回一句色俩目,因为他知道这是穆斯林问好的一种形式,汉语意思就是你好,主带给你的问候,这就是对先民母语的固守。
但另一方面回族同胞在继承的同时也做了些许改变,我们都知道阿拉伯语、波斯语是有颤音,没有儿化音的,但在继承时就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哈瓦尼”的“哈”的读音实际上已经儿化。另一方面的继承还体现在郑州回族用合音连读的方式来保留原始母语的读音,比如“日阿木”连读成为“哈木”一词,这是一个阿拉伯语词汇,意思是不合法的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却占为己有。
同时,河南回族用语也体现了河南方言特色。郑州方言是区分尖团音的,但这个情况随时间的变换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年龄的差异上,老年人的尖团音区分的非常清楚,中年人有一些尖团音开始不区分,而新一代的青年人则只能区分一小部分尖团音,同样,郑州地区的回族用语中也呈现这样一个情况。郑州老年回族发音:济精[tsi31]≠季见[t31]妻清=t:-1248特欺澳=t, -124:戏从[tsi"n3,],健群[t-i"n3.1需心=sy24]护虚晓[;y24], 像那[5ia习3,],项匣[;ia习3,]泉从[ts-yon42],权群[t;-yon42].
2.词汇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河南郑州回族对先民母语词汇的使用情况有下列几种现象。一是大量先民母语词汇中的名词和形容词被保留了下来,而动词和代词就较少。中原地区的回族对先民母语词汇的使用不同于西北地区的回族,中原地区的回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在不断汉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先民语言就被简化和转化,用比较简单的语素取代母语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比较典型的方式就是用汉语的动词来取代原来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动词,然后加上一个阿拉伯语或者波斯语的名词,例如:出“色俩目”(带来主的问候)、送“埋体”(送亡人)、散“乜贴”(捐赠物品)、封“海底也儿”(送亡人的时候出的开经钱)。二是郑州回族也会将一些先民母语的形容词融入汉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形容词会发生读音上的简化或脱落,来适应汉语词汇的音节特点,比如“khinzir”这个词的本意是猪的意思,而猪是回族的禁忌,所以回族先民就继承了先民母语音译为“狠贼日”,又将其简化为“黑子”,而其又受郑州方言的影响而读为“害”(hai)。这些先民母语词汇汉语音译形式简化的例子说明了回族先民移居郑州后,在语言使用上不断向汉语北方方言靠近的趋势。
3.语法方面
河南郑州回族用语出现了糅合现象。首先,因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比如说这两种语言的名词和形容词在性、数、格、式是有严格的语法形式的,动词在人称、性、数、时态、语态几个方面也是有不同要求的,而在汉语中,缺乏形态变化,词法规则非常简单,回族先民就逐渐接受了汉语的词法规则,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母语之中,就比如上文中的“穆民”一词,“穆”应该是穆斯林的简称,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知道这个词义,而加上“民”字就使这个词语简单明了,使人们知道这是一个群体的称呼,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的称呼。
再者,先民母语词汇在进入汉语词汇时,是遵从汉语语法规则的,就如我们前面收集到的词汇中,出色俩目、接都阿、送埋体、散乜贴等,这些短语都是动宾形式的,他们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汉语动词+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名词。
四.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于河南郑州地区回族用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做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回族语言,从而了解回族。
法国著名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梅耶曾说“不明白使用那种语言的民族生活情况,就不能了解这种语言;不了解那些人的语言也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宗教和社会习惯。”我们研究回族用语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回族人民的宗教和社会习惯,了解我国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透过本文研究可以使其他民族了解回族文化,尤其是回族习俗、回族禁忌等,加强民族团结。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能够了解一种语言,并能够挖掘出其深层内容,是非常值得的。
[1]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
[2]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4.
[3]胡云生.传承与认同——河南回族历史变迁研究[J]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4]李生信.西北回族话中的近代汉语词汇[N]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梅耶.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M]世界图书出版,1989.
[6]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7]马杰.浅谈回族特殊用语的使用和发展趋势[J]文化研究,2010。
[8]丁芸.开封回族语言使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南民族大学,2011.
[9]尹世玮.回族用语研究回顾与思考[J]回族研究,2010.
(作者介绍:海肖肖,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