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间性意蕴

2017-02-08高尚荣

文学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叶圣陶一体

高尚荣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间性意蕴

高尚荣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在主体关系方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万物一体思想,强调严格自律,造福于人;在理论内涵方面,囊括了西方主体间性哲学理论所强调的平等性、互动性、共识性等方面;在主体交往活动方面蕴含着自主、平等与互助等思想,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优越性。

叶圣陶 人己一体 主体间性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因其丰富内涵、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影响力,自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叶圣陶的人己一体说与习惯说、育人说一起,构成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渊源、[1]个人与群体关系以及民主社会建设等内涵研究及其人生观教育、行为养成和政治方向指导等德育意义方面。[2]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亲和力、针对性、获得感等新要求的提出,参照现代西方哲学文化中关于“主体间性”研究动向,挖掘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中关于主体间性内涵,对于促进德育工作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关系内涵

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早期儒家学派主张“以己及人,视人犹己”的忠恕之道,体现在宋明理学中的心学学派思想体系中,其代表性观点是心学学派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曾以“良知”为桥梁把天地万物统一起来,展现了万物一体之仁的主体精神。王阳明提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该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市,与人原只一体。”[3]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何心隐把人心之“仁”视作派生万物的“太极”,认为它具有“不分彼我,人己一体”的至大至纯特征,“以至凡有血气之类莫不亲莫不尊”,[4]因此人人都应有“一体同仁”,不分彼此,互亲互尊,避免利害冲突,各得其所。这种思想打破了以往血缘中的亲亲和等级制下的尊贤界限,因而曾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被视为异端,但他无疑具有个性平等的现代社会思想特征。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也推崇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己,人也,人,亦人也,此心同,此理同,性情或异,嗜好或殊,既同为人,当不相远,故道本诸身,欲征诸己。己所欲者,与人同之;己所不欲者,则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心而出,反诸至近,而可行诸至远。盖万物同原,人己一体,至浅之理,而为极善之方。”[5]康有为在人己一体、人人独立的现代思想基础上重建儒家政治哲学,对其改革变法运动起到了理论支持的作用,也推广了人格独立平等的意识,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中圣贤理想人格,认为人己一体思想就是能够替代他人抵御灾难、造福社会的思想与举动:“舍己救人的动机,从一方面说,由于人己一体的观念。既认定人己一体,他人将要遇到的灾害,就如自己的灾害一样,若不竭力抵御,不是对不起他人,简直是对不起自己:这样想时。自然表现出舍已救人的行动来。从另一方面说,由于灾害宁归于我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反面,便是乐利宁归于人;许多圣贤豪杰的存心.实在也不外于此。既见灾害到来,猜测其结果,必将有人受难,与其让人受难,不如由我来受:这样想时,自然也就表现出舍己救人的行动来。”[6]叶圣陶以道德教育为例指出,如果希望学生拥有节俭、诚信、勤劳、守纪、正派等美德,教师就应该在和同事、学生交往中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其基础在于人己一体:“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7]其伦理依据在于行为规范的普遍性与统一性:“为什么要如此?无非实作两句老话,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叶圣陶所引用的“老话”来自传统儒家哲学典籍《大学》,意为有德行的人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自己先消除了恶德,然后再禁止别人悖德。从现实依据来看,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根植于社会生活实践,叶圣陶以前苏联教育影片《天职》中的主人翁为例分析道:“阿略沙是在孤儿院的集体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有好些优点,最主要的是不自私。”[8]因为当时苏联孤儿院的教育是“绝不容许只顾一己不顾旁人的”,而娇生惯养的音乐家之子波里亚“逐渐养成骄傲懒惰种种习气,总括起来就是自私,而自私,是跟社会主义社会绝对不相容的。”[9]因而需要克服只爱自己的个人主义态度,做到诚实正直,爱人如己,细心耐心,不妨碍别人,遵守纪律,勤学苦练,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才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二.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间性分析

中国古代人己一体思想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当然也具有缓和阶级矛盾的客观性一面。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是在现代革命与新社会建设实践中,借助于道德建设规律,对人的行为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对于调节新时期人际之间的道德关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叶圣陶生活的时期(1894—1988),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经过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上,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交流、批判与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叶圣陶的民主意识、劳动教育思想、人己一体观念等均产生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通过比较分析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叶圣陶相关思想的内涵。与叶圣陶同时代的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发展了当时流行的“主体间性”理论,与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具有类似之处。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针对以往认识论哲学指导下的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的弊端,即主客二分自然观、社会观与交往观所引起的异化现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自然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际淡漠、猜疑、算计与不安全感成了社会关系的主流,引起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此起彼伏;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精神需求与物质生活不平衡,致使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强调主体与同样作为主体的他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关性,既包括社会性,也包括个体性、群体性,注重主体之间的共在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识性等关系,共在性强调多个主体的共同存在及其互相依存、彼此影响,平等性指主体之间具有同等言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互动性指主体之间的通过互相沟通、交流、协商、论辩等达成共识的过程。[10]在此过程中,主体不再把自身以外的存在者视为的对象性存在,而是视为是平等的主体性存在,双方通过交往、对话达到“共在”。海德格尔在教育观方面曾提出了“让学习”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活动,将学生的学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将学习作为一种自我发展方式和个体素质倾向,热爱和享受学习。这种学习观与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等理论相比,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涵是一致的。[11]在方法论意义上,主体间性方法主张“对对象主体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互相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人对象主体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对象主体。”[12]比较而言,从思想内容来看,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有着思辨性特点和主体理性优势,而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则更具有深厚文化渊源和崇高思想境界的优越性;从话语体系来看,西方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繁琐、艰深,影响了理论传播的广度,而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以轻快感人的文学为载体,寓意明确,深入浅出,得到广泛传播与推广。同时,引入主体间性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促进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三.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交往价值

20世纪初,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有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此后对文学、法学、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叶圣陶作为生活于20世纪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与文学家,其著作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在各个方面均有着对个体命运和生存状况的关注,与主体间性哲学家们所提倡的交往活动有着相似性,更有着自身思想的优越性和境界的超越性。从哲学史来看,古代西方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源的质料、理念等本质的研究成为主流。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主要课题,在主客体两元分割的机械论思想指导下,主体性膨胀,理性高扬,人的绝对精神统摄一切,甚至可以“为自然立法”,人与人之间成为对立、竞争和冲突关系,社会分化为“单子式”个人,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被消解,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等严重问题。比较而言,我国古典哲学在自然观方面强调天人合一,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己一体,在人与自身关系上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的合理性一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我国思想界提供了辩证、适度、人民主体等正确的理论武器,对革命、改革和建设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叶圣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修养,集中体现在人己一体的伦理思想之中,并导向民主活动的参与与管理等社会实践。与叶圣陶同时代的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其主体间性理论是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灵魂与身体、理性与欲望、物质与精神对立冲突立场的扬弃,其理论武器则是从其老师胡塞尔那里继承来的主体间性概念,胡塞尔试图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根据意识总是有所指向并对其赋予意义的特征,从理论上使意识与事物、他人联系起来,将客观性的衡量基准置于群体成员相互沟通、检验、理解与普遍认同的基础上,认为主体意识在“推己及人”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开展统摄、统觉、移情、同感、联想等共通性的精神活动,组成生活世界中的共同体。海德格尔则以人的存在替代意识主体,将具有独立性、实践性、自足性的人称之为“此在”,它与世界、事务和他人共同存在,浑然一体,在持续互动中相互产生关切、操心等“烦忙”的存在状态,通过相互开放与移情中达到“共在”。海德格尔的再传弟子哈贝马斯以相互理解的交往哲学来取代意识哲学,主张加强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交往主体要保持交流内容真实、交往态度坦诚、交往过程规范,[13]建立起自主、平等、合理的主体关系,达成理解和相互认同。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也可以细分为认识方面、存在领域和交往活动方面,且在认识方面根植于社会实践,在存在领域同情和关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在交往活动方面主张严格自律,较之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可行性特点,但由于叶圣陶的文学家、出版家的工作特点,其理论融合在文学作品之中,在“文以载道”的文本形态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理论形态建构上不同于西方哲学著作,这一点是不能苛求于作家本身的。

[1]熊华生,吕佩霞,陈赟.小学教育精选文集语文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3

[2]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63

[3]王阳明.传习录

[4]何心隐.爨桐集·仁义

[5]康有为.论语注

[6]叶圣陶.〈爱的教育〉指导大概.

[7]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叶圣陶集.(第十一卷).98

[8][9]叶圣陶.苏联的教育影片〈天职〉.叶圣陶集.(第十一卷).202

[10]齐建英,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68

[11]张健,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225

[12]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4.:36

[1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3

(作者介绍:高尚荣,哲学博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思政与道德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与学生人格养成研究》(课题编号:YZ-c/2016/19)。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叶圣陶一体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